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丧葬议题一直附着于宗教研究之上,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出于对唯智论的反思,法国社会学派强调丧葬研究中的社会维度,社会的形态、结构、组织、制度、社群等要素成为理解丧葬的主要途径,社会被视作自我维持的机体,个体死亡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互为譬喻。到20世纪中期,在功能学派的影响下,丧葬的社会功能分析成为界说丧葬的特定方式,并在汉人社会的社区与村落民族志中成为既定、必须之部分。在具体的民族志中,丧葬被视作仪式性的社会风俗,或是产生于人之内在需求的实践,对地方社会结构具有整合、拆分、连续等功能。作为一种外部的表述视角,社会维度是早期宗教人类学理解丧葬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2.
六十多年前的《努尔人》还多少有点"侍女"的容颜,但是,以现在的"审美趣味"观之,其内在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努尔人》的主题是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政治制度,但是,其内容被分为了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两部分。对此,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明确地提到:"如果不把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考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分支,属于“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是人精神的折射,所以作为一种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获悉的艺术行为,音乐的艺术精神始终离不开人与社会这个话题。音乐的艺术精神反映的是人对艺术的感知和人对艺术的创造,因此讨论音乐的艺术,实则是在讨论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人格的发展过程。本研究将从音乐及其艺术精神的产生入手对音乐艺术的本质及其精神形成的过程进行概述,分析音乐的艺术精神的特点以及呈现出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论伊斯兰哲学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由于它强调在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三大对应关系上,以及在人自身内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关系上建立起一种和谐统一的均衡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将宗教信仰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伊斯兰所倡导的和谐美、中正美、人性美是建立在"认主独一"信仰上的审美观。它是宗教和现世、宗教和美学结合的典范。三种美相辅相成,构成互动关联、欢愉向上的美学共相。伊斯兰美学所研究的对象之广、范围之宽、基础之厚实及目的论、方法论之科学往往是其他美学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产生之初,文化的诞生之时,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实则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历史。羊作为一个动物很早就进入人类的视野,从古自今和人为相依为命,大量的"羊"之语言在这个过程产生,记载了丰富的"羊"之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讨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概念入手 ,强调民族的想象与族群的想象之差别在于前者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 ;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 ,而政治现代化的中心特征就是主权与边界国家的发展 ,以期成为相互竞争之国家体系中的一员。无论是生物的基本需求还是民族国家的政治需求都使民族主义与领土问题交织在一起。领土是族群怀有特殊情感的土地 ,国家则在领土范围内行使其基本职能 ,主权是在“民族领土”内部运作的。所谓民族国家就是把“民族”与“国家”这两个概念 ,加上主权的因素结合而成。由于民族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建立具有主权的民族国家 ,而没有领土 ,主权将丧失意义 ,因此 ,在各种民族冲突中总会涉及领土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人类学家的眼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其"主位"和"客位"的研究方法中找到人类学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思想."主位"的研究方法最能反映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情怀."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强调尊重人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把人看成是权责的主体;"以人为本"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时,确立并运用合乎人的发展要求的标尺,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绘画在现代派的美术史上,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的流派。中国"意象"的表现艺术传统和表现艺术理论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当代绘画艺术品里,并成为他们营造"新表现"的原初动力。具有东方诗情"意象"的油画作品,以自由、澎湃的表现风格在当今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中独树一帜,以真诚的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意识为主,在纯艺术领域中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作品强调一种诗意的、神奇的艺术境界,注重情景交融,强化充满丰富情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一种触动人心的"意象"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首子信仰与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首子信仰是建立在远古壮族家庭社会文化建构之上的一个重要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属于生殖崇拜的文化范畴 ,是远古人类把食与生命、食与生殖联系起来后 ,在食与生殖链条上产生的对首生子的神秘和崇拜。认为首生子具有超凡的生殖神力 ,食之可带来生殖的繁盛和生活的兴旺发达 ,并以此为开端产生一系列的习俗观念和意识。这一习俗观念和意识经过多次的历史变革和漫长的历史演变后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 ,但其核心内容却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沉淀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原型结构之中 ,成为壮族伏依兄妹神话、《唱罕王》、《莫一大王》史诗、刘三姐传说中的首子悲剧命运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10.
美苏堂栋  申晓虎 《民族学刊》2013,4(3):1-24,92-97
自清朝以来,湘西地区的苗人、汉人移民、汉人士兵和土家族人都普遍信仰"白帝天王",白帝天王的庙宇遍布各处。然而在不同信众群体的心中,这个神灵的形象以及对它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同的。尽管如此,白帝天王信仰在当地却起到了次官方政治的作用。无论信徒是谁,尽管信仰仪式的对象相同,但是神话阐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一个群体来说,神话解释之所以灵验,是因为它的某个版本满足了此群体的意识与需求。湘西地区不同信众群体在不同时期所缔造的关于白帝天王的故事就鲜明地呈现了此条规则。他们采用"挪用"与"叙事化"的双重手法,把借用的或原创的事件与本群体中已经存在的符号和神秘历史融合起来,再加上别处而来的口传或文本元素,然后加入与本群体相关的地点、事件和共同记忆,完成神话的本地化。在湘西这个动荡多变的社会中,对秩序和身份之另类形式的讨论,就体现在关于白帝天王的神话圈以及其中的各个叙事里。  相似文献   

11.
汤莹 《回族研究》2023,(3):40-46
在中国疆域沿革史领域,顾颉刚、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可谓一部兼具学术与现实双重价值的典范之作。该书以“使知先民扩土之不易”为宗旨,充分运用科学的考证方法,通过从西方引进的章节体考察“历代疆域之变迁”,兼及“地方制度之变迁”与“人户之增减”,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禹域”。该书出版后,不仅有效增强了国人守土有责的疆域意识,而且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参考书,更激发了广大学者研究中国疆域沿革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胡绍华 《民族研究》2006,(4):103-104
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解体时期形成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以村社土地公有和生活资料个人所有的二重性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形态。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民族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社会形态,在这些地区,村社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傣族村社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出版,为研究村社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提出了傣族文化的概念———“村社文化”。这一结论是作者经过长期钻研和实地调查的必然结果。作者以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是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之上的理论为出发点,进而延伸至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明清山东青州回回历史记忆的变迁为个案,讨论了其祖先移民历史记忆从明代"都人南迁"的故事到清代强调祖先"出于回部"的变化。笔者认为,明代"都人南迁"的表述更为靠近元明鼎革之际回回人的真实生活境遇,而"出于回部"的表述则受到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历史事件的影响。"出于回部"的表述说明青州汉人和回回人对回、汉族属的识别在清中...  相似文献   

14.
新石器时代革命的实质是从一种经济活动向另一种经济活动——从占有经济向生产经济过渡。经济活动的形式不能作为原始社会的唯一标准,但它却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在占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新石器时代革命打下了基础。这些社会有许多可视为生产经济的先决条件的特质。避开畜牧业的前提和向畜牧业过渡的形式——已有许多文章对它作了专题研究,我将检验农业的前提,将它看作生产经济的支配形式和自然及社会转变过程的开端。总之,农业和畜牧业的确立常和产生于同样社会中的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郭娅 《民族学刊》2011,2(4):48-52,94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是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西部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现状进行调查,对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各族民众的思想现状,关注各民族民众的发展需求,发挥各民族民众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仡佬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多神,祭之可得福,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祭祀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仡佬族的祭祀文化产生了变异,我们试就该民族的祭祀文化作一梳理,并对其传承与变异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人类学关于“文明”概念讨论的梳理,本文借鉴莫斯关于文明的定义,重新整理文明的内涵,认为文明作为一个大于社会与国家的概念,并非一个内部同质化的实体,而是有着多重中心、多重时间感与内部差异性的范围。引入这样的文明概念,不仅能开启一个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视野,也有利于跳出仅局限于秩序与道德的讨论体系,延展到对处理秩序与混沌之关系的“宇宙统治”方式的探讨之上。在这一基础上,本文就西非与中国两类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尽管两种文明的宇宙统治方式表现形态不同,但都通过把不可见世界变为可见的这一方式,将混沌世界转化为秩序世界,以不断修复与提升宇宙秩序。  相似文献   

18.
“骨系”等级婚制是卓仓藏人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婚姻形式而言,它是一种等级婚,它的产生,主要来自阶级制度.在卓仓藏人用以强化族群属性的各种手段中,“骨系”等级婚制的保留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内婚制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一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9.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啥赤建立后金政权,并展开了与朝鲜的外交交涉.朝鲜在后金政权外交和军事手段的威胁下,被迫采取对明朝和后金政权实行"事大"与"交邻"并重的政策,并建立金、鲜外交关系,从而对东北亚后金、朝鲜和明朝三边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惠施是与庄子同一时期的重要的名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合同异"。惠施与庄子是交情颇深的辩友,在《庄子》一书中涉及到惠施的章节多达十四处,其中有九处是两人辩论的内容。按照辩论所针对的问题可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讨论有用与无用关系的;第二类是讨论物我之性及生死之别的;第三类是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第四类是庄子对于惠施其人、其说的评价。这些辩论从不同侧面很好地体现了庄子本人及惠施思想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