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学斌 《阴山学刊》2008,21(2):98-10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大量合格公民的存在为基础。因此,公民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审视公民教育不仅有助于改进公民教育,也有利于加深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为了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公民教育在指导理念上应灌注和谐哲学,在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合作、规则、协商等意识。注重提高知识水平、实际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培养诚信等公共道德。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描述中,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公民的规则意识作为公民意识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公民规则意识是公民意识中最基本或核心的要素,是法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诚信意识、正当程序意识、合法权利保护意识、积极守法精神和权利滥用.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应着重体现在:权利意识、权利行使的正当性意识(正当程序意识)、权利的节制意识(控制权利的"超前消费")、自觉守法意识、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离不开成熟健全的公民意识。因此,通过完善公民社会建设、引导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等途径,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务须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社会资本经由促使公民生成宽容和妥协的心理气质、遵从规则与秩序的伦理意识、合作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当下中国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普遍信任社会资本的短缺、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缺失均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和谐度的提高。故此,必须采取推行美德教育、重塑公民的美德伦理,强化法治与程序建设,培育民间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并举的行动策略来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最终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政治运行法治化在政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冯向辉 《文史哲》2002,(2):157-159
政治运行法制化,能够保障民主政治制度的平稳运行,维护民主社会的正常秩序,有效地制约政治权力,促使公民自觉行使法定的政治权利,培养和弘扬公民意识,塑造公民人格,为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理论表明,人的现代化是根本,体现于公民意识的发展状况。公民意识的产生条件是复杂的,离不开参与、合作、规则和宽容等意识的萌芽。微博依靠自身的特质,产生"正能量"和"负能量",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出全新的思考路径。微博时代下的公民意识的塑造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要完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组织和公民教育,以及规范媒体。  相似文献   

7.
社会正义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那么,社会正义实现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传统。中国人特殊主义的正义观、漠视规则和重视人情的习惯,制约了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和“法治”秩序的构建,唯有从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程序正义观念、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和增进社会资本入手,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诉求与和谐理念的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人文杂志》2007,(6):17-23
公民社会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结构,由三大基本领域组成,其中每一领域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要求,都需要在社会的发展中予以关注和应答,和谐理念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回应。在应该的意义上,社会要达到和谐,需要为国家行动设计"利益秩序置后"的规则,需要在"公民授权"和"公权惠民"两个基本规则上实现质的突破。如何把人民主权原则设计为更具有行动性质的授权机制,如何把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转化为惠民的行动规则,这是当前实现和谐理念的现实突破点。  相似文献   

9.
包先康  朱士群 《学术界》2012,(6):40-47,282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理念形态的公民意识也就是公民行动的先导.在广大的农村,由于农民的公民意识缺乏,农村社会很难出现公民行动,从而导致农村社会出现了集体行动困境和治理困境.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加强农村社会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有很多途径,其中,由于现代社会政策行动既具有利益的关联性、广泛的参与性,又是一个行动体系、一个现代规则体系,因此在农村广泛地实施社会政策,并广泛调动农民参与到社会政策行动中,是培养农民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秩序前提和制度保障,它是一个具有很高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实现政治和谐,既需要制度安排、运作的正义,又要实现社会深层的精神生活的伦理和谐.因此,政治和谐的实现,离不开伦理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与制度认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赵昆 《齐鲁学刊》2007,(5):122-125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最基本假定,"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但它必须受制于制度的约束。制度是规则的集合,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组成的规则网络。但一种制度框架只有经过制度认同,经过所有公民价值批判后,才能为人们所认肯和接受,公民才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社会才会有基本公正的秩序。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需要内在规则,社会的“经济人”要在行动中克服“理性悖论”,还必须有“第三者”供给外在的规则与制度,因此没有政治国家设定公民社会的产权制度,公民社会将处于无效率的状态。但政治国家的目的矛盾性决定了“国家悖论”,国家既可能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没有健全的法制,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就不可能建立;而没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法制建设也会缺乏必要的道德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为保障,也离不开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支撑。面对带有法治经济和道德经济双重属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需要用法治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实现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政治秩序的运行与维持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与组织网络三要素构成了理解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社会基础重要视角,它们可能是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有效政治资源;政治秩序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社会资本培育的向度。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是体现爱国主义与公民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意识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公民意识不能自发形成,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于东  占年标 《天府新论》2007,4(1):98-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现代公民和国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代中国公民与国家的和谐关系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弄清现代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内涵,明确现代中国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图景,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立涛 《兰州学刊》2006,(4):155-157
在公共生活领域,正确的舆论监督有助于鼓励公民遵从道德,防止邪恶的发生;充分反映民情民意,体现社会公正,消除消极舆论的不良影响,对个人行为起引导和规范作用。发挥舆论对行为的影响,首先要消除“道德量化”的思维误区,归还道德尊重人性的本来面目。随着科技进步和公民自主意识的提高,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有了可靠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局限性。当代公共道德行为既离不开舆论监督,又不能完全依赖舆论监督。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舆论监督相结合,是正确发挥舆论监督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价值指向。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互为条件、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公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说明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完善我国公民社会建设,努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高效化、科学化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事业是为确保社会转型、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各种公益性支持与服务活动的总和,也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公正,维持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在社会转型期,通过加大和改善对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和建设,提高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公民文化素质,加强公民法制意识,改善公民精神风貌,完善社会安全体系,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突破,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进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社会和睦,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权利意识与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  吕世伦 《北方论丛》2004,1(1):120-123
法治的核心是实现公民的权利,国家权力必须认真对待权利.公民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执法人员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和能否文明执法,对法治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公民必须具有权利意识才能实现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现代法治社会的执法者必须具有权利意识才能为公民的权利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