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丰富了“秋”的内涵;二是在“四时”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秋”与“忧情”“愁言”产生关联,“秋日”言“愁”成为一种顺应时令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九辩》中主人公“逆时而动”的情节,将“悲秋”主题升华到了哲学的层次,展现出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2.
柳永由于在气质、际遇上与宋玉的遇合,在创作中大量地接受宋玉《九辩》及其它作品,将"悲秋"意象用于词体,把词自《花间》以来的"春女善怀"主题带向了"秋士易感"的题材,扩展了词境;也因为他自身在艺术气质上与宋玉的契合,在艺术手法上也从宋玉赋中汲取了种种变化,并大量用于慢词长调的创作之中,扩大了词体。  相似文献   

3.
揭示了《望舒草》悲秋主题的现代意蕴,指出戴望舒在“望舒草时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一己的爱恋悲欢上,而是自觉地与中国传统“悲秋文化主题”进行结合,进入了一种更深沉的生命体验中。  相似文献   

4.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辩》宋玉作之说,不可动摇。从“侬而作词”、《楚辞》一书之体例、《九辩》袭屈赋看,《九辩》之性质为代屈原设言之作,而非作者自叙  相似文献   

5.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相似文献   

6.
宋玉《九辩》历来被推为悲秋之祖,诗人宋玉也成为落魄软弱、自怨自艾、不遇于时的文人典范。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象。宋玉悲秋实质上是悲己,《九辩》整部作品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命忧患意识,诗人既叹老惧死,又执着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引发宋玉的生命忧患意识既有着深广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着特定的现实契机。《九辩》中这种文学现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组诗歌,关于《九章》的作者、写作时间、篇名和各篇主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认为这九篇作品都应是屈原放流时期所写,包括楚怀王流亡秦国时期,以及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怒迁”屈原以后两个时间段。《九章》的编者很可能就是刘安。《九章》的主题和书写方式与《离骚》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离骚》的续篇。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反映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屈原、宋玉作品的分析,总结了《楚辞》所反映的文章道德合一、发愤以抒情、继承文艺经验、重视民间文艺作品、追求真理、弘扬正义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悲秋作品的数量,还是悲秋之情的抒发,宋词都堪称悲秋之作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拓之作,《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两书均属“前四史”。本文从体例、写作方式、著史思想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史书作了一些初步的考辩,得出了部分历史比较学意义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 ,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 ,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 :其一 ,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 ;其二 ,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 ;其三 ,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 ;其四 ,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 ,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 ,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2.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题是与文人的心境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文章从宇宙情怀、人世沧桑之感、个人身世之感、离情别绪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及其诗词中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绝妙好词>对词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密编纂的<绝妙好词>一书,对前辈词论家沈义父的词学观有所酌取,又因与张炎论词主张相通,故为张炎之<词源>以及传张炎词法的陆行直<词旨>所取材.这部词选对清代词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所昭示的"南宋体"词;对词选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开宗立派.自<绝妙好词>后,一种新的选词型态--选派词选确立,即通过选词确立宗派阵营.  相似文献   

14.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 ,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 ,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 ,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 ,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 ,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5):62-64
古代文学用“七”与“九”乃至“九九”作为章节、情节联系之数度的并不少见,但是用“七七”之数,特别是以“七七”、“九九”两循环之数错综交互为章节、情节的结构素,却是《西游记》的首创。由于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西游记》叙事并用“七七”、“九九”之数为度。两者交叉互补,形成《西游记》章回布置与情节结构的数理机制。这一做法虽然主要是古代佛道中人才容易感知寓意,但一经揭明数理,普通读者也不难理解其加强文本叙事层次性、整体性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亲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命运之间存在显著的张力,是汉以后重要的文学题材之一。乌孙公主刘细君《歌》是和亲文学的发轫之作。诗中细君对不公平命运的怨恨与悲凉心境的表达,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该诗继承了战国末期四兮三节奏骚体诗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通过对该句式与汉代四兮三句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早期七言诗的发展趋向。《怨旷思惟歌序》关于昭君出塞的记载多有错讹之处。琴家出于吸引观众的需要,叙述昭君出塞时在史实的基础上融入文学的想象。模仿昭君口吻虚拟的“作诗”反映了汉代四言诗的特点,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代昭君题材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唐九卿考>是近年出版的重要的文史研究著作,但尚有缺误.根据新出土文献进行补正,有助于该书的进一步完善.兹将新发现的九卿材料及书中的错误共 124 条整理出来,作为<唐九卿考>的订补,以供唐代文史研究者参考.文章分三个部分:增补九卿姓名条目、增补九卿重要新材料、订正九卿任职年限及名字讹误.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的悲凉美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率真的朴素,同时它使其作品更完善。因此悲凉美虽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追求悲凉美的美学底蕴便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梳理宋代词学批评中“雅与俗”问题可以看出 ,所谓“雅”实质上是士大夫文人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 ,是他们价值观念的体现。南渡前主要体现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 ,是思想意识层面上对日益兴盛的市民文化的对抗。南渡后还进一步涉及到词的功用问题。而艺术风格层面上的“雅俗”问题则一直贯穿两宋词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