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鲜语指示词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不仅有指示功能,还有话语标记功能。在朝鲜语当中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指示词有“ュ”类和“ ”类,作为话语标记的指示词,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2.
浅谈“well”的话语指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well”是英语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多义词。它既可用作实义词,又可以充当功能词。用作实义词时,它可以作:1.名词,如:anoilwell;2.动词,如:Bloodwelledout from the wound;3.副词如:well-done.作功能词时,它就是感叹词,可用作话语指示语(菲尔墨,1971)。“well”的这种用法在话语中极其普遍,如:Well,youmayberight.本文旨在介绍“well”一词的后一种功能,即其在话语中的各种指示功能deitic function)…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通过模态、知识、语义证明,否定了专名指称在同一命题中由摹状词可以确定的描述主义思路,指出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指称不变,其同一命题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朝鲜语词汇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朝鲜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中 ,至今还遗留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有的是语言观念问题 ,有的是研究视觉问题 ,有的则是语言政策问题。因此 ,在朝鲜语词汇史的问题上 ,澄清模糊认识 ,更新语言观念刻不容缓。现从朝鲜语词汇史的角度 ,围绕语言词汇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 ,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 ,应当正视汉字词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固有词仍然是朝鲜语词汇的主体 ;第三 ,新时期外来词的规范应该有“弹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机遇思想十分丰富 ,开展这方面研究很有必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 :其一是 ,中国古籍不少文献一向有真伪问题。既然有真有伪 ,或是两者交错 ,那么 ,在确定这些文献中机遇思想的年代、人物等归属时 ,便会发生一定的困难。对此 ,这里只能采取回避或从众的办法。其二是 ,古汉文字中 ,并无“机遇”或其他专门词表达机遇之义。它是通过诸如“机”、“遇”、“时”、“偶”、“会”等词来表达的。而这些词在表达机遇意义的同时 ,又可表达“机遇”之外的众多意义。这种“一义多词”又“一词多义”的情况 ,肯定又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和分歧。…  相似文献   

6.
中朝文化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朝鲜语中的汉字词占朝鲜语词汇总数的6 0 %以上 ,它在朝鲜语中自成体系。这些汉字词对朝鲜语的发展、朝鲜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朝鲜族文化发展以及朝鲜语言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7.
沈敏 《云梦学刊》2023,(2):108-117
绥宁关峡苗族平话指示词系统呈现出“近—中—远”的三分格局。其指示词三分的强弱倾向在不同语义范畴中存在以下等级序列:空间>时间>方式>性状、程度,指示词三分带来了更为细分多样的进行体表达形式。通过与湘西南的湘语、赣语、湘南土话等汉语方言及苗语指示词系统的比较分析,可发现该语言区域指示词的一些共性,并据此推论关峡苗族平话的指示词系统是青衣苗人转用或借用该区域汉语方言指示词的结果,而非苗语底层指示词的遗留。  相似文献   

8.
并行分训、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一词多义,其各义有并行不背,或歧出相背,但词一旦进入句中,只有一个意义起作用,其他各义排斥句外,“体”、“用”是有别的。这类词的词义不同亦不悖、或词义相违亦相仇,但因用时只取一义,这种词义现象,钱钟书先生称之为“并行分训”、“背出分训”,此类词义现象,为古今学者所习见。”但当一词进入句中后,竟可同时兼有相并行或相背出的数义,这个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把古代作品中,这种特殊的用词现象揭示出来,钱先生整理归纳成“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背出(或歧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两条规律…  相似文献   

9.
从汉代至元代,我国的各类史书中虽无朝鲜语译员具体设置的记载,但有朝鲜语译员活动的记载,明清时期则明确记载设有朝鲜语译员职位并培养朝鲜语译员;朝鲜语译员的口笔译活动以及其它政务等活动则贯穿汉至清代.汉至清代我国古代朝鲜语译员的设置及其活动是我国中朝翻译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与朝鲜半岛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丝绸之路”的东向延伸.  相似文献   

10.
词的褒贬是依附于词的指称义而存在的感情色彩,一般来说它是固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词,在一定条件下褒贬色彩可以发生变化。弄清制约词语褒贬的各种因素,对于把握词的感情色彩、增强词语表达效果、促进语言规范化都十分重要。本文试从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略作窥探。语言内部因素一、语音因素词是语音与词义矛盾的统一体,语音的变化导致词义的改变,而依附于词义的色彩意义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如“好”通常读上声,是襄义。读去声为中性:“虚心好学”、“好为人师”。再如“恶”Q读j和读Wb虽都属贬义,但读e的贬义程…  相似文献   

11.
人称指示的变化表明了说话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此基于语料库研究,对人称指示语在28篇美国总统提名演讲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探讨,指出:在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类型的人称指示语体现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通过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发现如美国总统提名演讲这种正式文体人称指示语在某种程度上是遵循一定的模式的.  相似文献   

12.
从发音部位看,英语和汉语中的[f]音都是唇齿音。相对于其他辅音和声母,其发音更靠近口腔外侧,将其归为“外围音”之一。以[f]为首辅音的英语单词和以[f]为声母的汉字在语义上存在着大量以“外围义”为核心义的对应词群。这些对应语义词群表明这些词的发音部位与语义之间存在着象似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着对符淮青先生关于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关系的论述加以补正。符先生所说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比喻义”分别分成三种和四种类型。“部分语素在构词中失落原义”实际上有四种不同情况 ,这样才算清晰到位。而“构成词的所有语素义已完全失落”亦非“完全失落”,它们和词义仍有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4.
“乜”是河北衡水武邑话使用频率最高的指示代词。作为中指指示代词,“乜”的基本语法功能为“指别”(只指不代)和“指代”(指示兼称代)两种,并由之引申出了定冠词和连词用法。与此相应,“乜”有三种读音:分别是去声的[niε31]、阳平的[niε53]和阴平的[nε224],其中“乜”在“乜个”中还读成上声的[niε45]或阳平的[niε53]。  相似文献   

15.
陈明富 《殷都学刊》2013,34(3):114-117
古汉语中表“买卖”义词语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表“买卖”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淘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到现代汉语中,“买卖”一词已经取代其它词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已经有人建构了一种新的词汇描写系统,即区分语言的词和言语的词,区分语言的词义和言语的词义。但是,作为认知领域一种新的词义类别,词的言语义的研究还仅限于开始阶段,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1.词的言语义范畴界说词的言语义是相对于词的语言义而提出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的言语义,词的言语义与词的语言义二者何以分界,二者各自所拥有的是怎样的意义,各为怎样的隶属范畴,凡此,目前的研究并不十分明晰。首先对词的言语义的划定,就表现出广狭宽严两种范围的分歧。宽广范围的主张者认为:词的言语义是泛指词在言语表达中的…  相似文献   

17.
“将、将不、将非、莫、莫非”等词被认为可表肯定义,也可表不肯定推测,二者相互矛盾,导致误解的原因是忽视了这些词所在的疑问句对整个句义的决定性作用,将句式义误认为是词汇义;“不”的假设义、“为、为是”的选择连词解读均为因忽视特定句式而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朝鲜语和蒙古语同属黏着语类型,因此在词根词汇后接构词后缀产生新词汇的派生构词法是朝鲜语和蒙古语的主要构词法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两种语言名词构词后缀在语音和构词功能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可以发现两种语言的名词构词后缀中存在很多共同成分.  相似文献   

19.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荀子·大略篇》)《荀子新注》(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释“区盖”说:“区:区别,指明确可信,即信之。盖:大概,指不明确可信,即疑之。”(见该书470页)案:“区盖”是联绵词。联绵词的意义是通过二字的音节来表达的,不可拆开来解释,这一性质又决定了联绵词的书写形式自由,只要音同或音近,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好几种写法。因此解释联绵词必须因声求义,拘泥于书写形式就会望文生训。“区盖”的另一书写形式是“丘盖”,《汉书·儒林王式传》:“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注:“苏林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齐俗以不知为丘。”苏、如二说较接近原意。但是据上下文义,当解释为“存疑”为是。区,上古属溪母侯  相似文献   

20.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