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瑛 《民族论坛》2006,(7):22-22
席慕蓉在写《歌王哈扎布》时说:“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歌声,就会让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家忽然间想起了过去的时光,让草地上正在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这里的“歌声”就是蒙古族的长调。在我生活的草原深处,也有一些这样无师自通的艺人,他们虽然无法与歌王哈扎布相提并论,但他们自由的歌唱,也回响在蓝天碧草之间。巴图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地道的牧民。老人养了一辈子的骏马,唱了一辈子长调,还辛苦养大了三个儿子——小儿子朝格图是旗乌兰牧骑的长调歌手,二儿子赛音在京城追求他的马头琴梦想,大儿子在重复他蓝天碧草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草原的味道     
舒泥 《中国民族》2013,(1):8-12
有一年我工作的单位里两个包头的汉族同事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说:“哎呀,我爸爸当初跑大车的时候,看见蒙古族在杳无人烟的地方搭两个蒙古包,吃又酸又硬的奶做的东西。”另一个说:“我爸爸原来也下乡,他下完乡回来口味就不一样了。自己熬奶茶,冬天把冻得带着冰碴的肉直接泡在热茶里喝……”  相似文献   

3.
由丰子恺撰写的《梵高生活》一书,为梵高37年世间生活的年表记叙.丰子恺认为梵高是不单为艺术家或技术家的“人”,要读懂他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在丰子恺看来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他称梵高为“太阳的恋人”,称在太阳下作画的梵高为“以火向火”.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一百多年前的大学问家黄炎培曾玩笑似地这样戏称成都人。黄炎培是个能真正品味出老成都“地道”的人。长街与茶肆,就像那老成都“城脉”的两条根。都说老成都人懂生活,晓情趣,善给自己找乐子。于是乎那些个长街胡同、茶肆店铺,也就成为了记录老成都人旧年习俗生活的历史缩影。“堂倌掺茶,来喽!”“耶,你娃啷个掺起在哦?裤儿都给我打湿喽!安了心的唆?”“没小心,没小心,哥老倌实在是对不起!”“来烧根烟,烧根烟。”昔日的老成都这样的事情长街茶肆里随处可见,这几乎已经成为老成都典型的“…  相似文献   

5.
28岁的美国小伙子辛维上大学时,学的是物理专业,成天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与冷冰冰的仪器仪表打交道。他寻思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真正影响他抉择的那件事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研究生院。那时候他学的已是语言专业了。有一门课是讲印欧语系以外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不久,一个中国人闯进了他的生活,于是改变了他的学习道路。 1988年秋天,中国中央民族学院的一位侗族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到得州大学讲学。他讲授的是他的母语——壮侗语系的壮语。这是辛维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少数民族学者,并了解到除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之外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他开始着迷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单从语言学角度观察,就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6.
吴茗 《民族论坛》2006,(3):59-59
Blog,也就是我们讲的“博客”,英语字典里只有“航海日志”之意,现在被我们用来特指一种网上提供信息与人交流共享的方式。而在中国,博客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偏离最初的“博客精神”。很多人用它来书写自己的私生活,而且这种风气越来越盛,大有成为主流之势。最初的博客张扬的是“思想共享”,原本共享的是信息,而现在则被注入了私人的东西,再拿出来共享。于是标志着一个私生活共享的时代来临了。不想把木子美、竹影青瞳等提出来再造声势,只要看看搜索引擎里一目了然的各种Blog就可以发现,文章里的“我”多于一切。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笔调…  相似文献   

7.
注意到那个小男孩以前,他一直躺在病床上发呆。大夫一再告诉他这只是一个良性肿瘤的切除手术,没有多大危险,也不会影响他的将来。可是,大夫并不知道他在担忧什么。为了准备这次手术,他打了两个月的工,又向一位远房亲戚借了一笔钱,他不想让为供他上大学已经受尽委屈的父亲再操心。这时,病房里走进一个约五六岁的小男孩,瞪着一双黑眼睛仔细地向他打量:“为什么就你自己呢?”他笑笑:“我是大人了嘛。”“好多大人也有人陪。”“你是陪谁呢?”男孩的黑眼睛一转,“嗯——陪爸爸。”男孩又问:“你得的是什么病?”他指了指自己的胸腹,“这里面长了…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本色的人。”正如白岩松自己所言,见到白岩松,你就会感觉到:生活中的他,与他所主持的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东方之子》、《东方时空》等有着同样的风格。从小讲蒙古语,因为爷爷不会说汉话。用汉语主持电视节目,同事开玩笑:“白岩松用‘外语’也能将节...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一百多年前的大学问家黄炎培曾玩笑似地这样戏称成都人。黄炎培是个能真正品味出老成都“地道”的人。长街与茶肆,就像那老成都“城脉”的两条根。都说老成都人懂生活,晓情趣,善给自己找乐子。于是乎那些个长街胡同、茶肆店铺,也就成为了记录老成都人旧年习俗生活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0.
诚信感人     
1900年,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附近,雇了位名叫奥尔得克的当地维吾尔族人即“罗布人”当向导。有次在沙漠中露营,他们发现他们将整个探险队携带的唯一一把铁锹,遗落在前一晚的宿营地了。斯文·赫定当即决定派奥尔得克返回去寻找那把在沙漠里作考古挖掘、随时都会用得着的宝贵铁锹。可等到奥尔得克再回到探险队时,他带来的就不止铁锹这一样东西了,他甚至带了几块有雕刻痕迹的木板回来——举世瞩目的楼兰古城遗址在无意中被发现了! 时隔34年,当讲过自己“一定还会回来”的斯文·赫定,再次来到罗布泊见到也曾许诺一定等他的奥尔得克时,两人都是古稀老人了。“他  相似文献   

11.
<正>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动物,纯粹的“自然人”是不存在的,仅仅是哲学的抽象罢了。就人类的生物性而言,人与其它动物一样,具有生存物质的需要,也有自身繁衍的本能。但若就人的社会性来说,人与其它动物就截然不同了。他的生存只能在社会中得到满足,他只能按社会的要求去生活,接受社会的模塑;还得把社会要求传递给同一社会的成员。由于人类  相似文献   

12.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13.
法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生活。因而,才会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以后不管你跑到哪里,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食物不是餐桌上的物体,而是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在巴黎,形容一个人轻松自在,会说“在他自己的盘子里”;在纽约,形容一个人很有钱,会说“他去JeanGeorges吃饭”。或许我们还无法像彼得·梅尔那般潇洒,放弃了伦敦的高薪到普罗旺斯过悠闲的生活,但至少我们可以走进餐厅,走近餐桌,用美食法国地生活。普鲁斯特从一块泡芙开始追忆似水年华。当纯正地道的法兰西美味落在舌尖,你是否忆起昔日欢宴的盛况?还是连今天都来不及…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场景有表达自己身份的不同方式.以一个北川县青片乡的羌族青年为例:在他生活的寨子里,他"以某家的人"来表达自己;当他走出寨子与邻近地区的羌族交往的时候,往往会说"我是青片的";  相似文献   

15.
采花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在西北高原陇南山区博峪山寨居住的藏族人民,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当地已流传五百多年的“采花节”。据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博峪地方很穷,人民生活非常艰难。有一天,来了一个叫扎海的青年,他的智慧象泉水一样明清,品德象雪山一样崇高。他热情地教当地人开荒种地,还常常将观测到的气象变化预报给人们。在他的帮助下,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就派人请他到王宫里为国王效劳,但遭到了青年的拒绝。国王很恼  相似文献   

16.
今年35岁的海军,人长得清清瘦瘦,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着回族人特有的机敏与精干,就像他讲的普通话,总带点纯朴的“花儿”味儿。 海军生长于乌鲁木齐,原本在自治区卫生防疫站端铁饭碗,后来感觉铁饭碗里的饭越吃越淡而无味,就干脆下海,弄了辆“夏利”开出租,摇身一变成了“的哥”。 乌鲁木齐现有大约6000辆出租车,起码也有6000名以上的“的哥”,海军连同他那辆红色“夏利”在这“的哥”、的士组成的浩浩大军中,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随时都有淹没于其中的可能。可事实上,才只开了7年出租车的海军,却不声不响地浮出了水面,连同他那辆红色“夏利”,都成了西部边城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和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 关键是海军这个人好揽事儿。你要坐他的车听他侃,绝对比听长篇评书还精彩。下面就是“的哥”海军侃给我们听的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报告团在首都北京巡回演讲期间,我们访问了被誉为“侦察英雄”的广西边防某部参谋、壮族青年覃显凡。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和战友们在边防前线与越南特务作英勇斗争的事迹。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壮族山村里,从小就迷上了看打仗的电影。有时就是赶十几里路我也要去看。特别是《渡江侦察记》,我一连看了五遍。那时,我就盼望自己早一天长大,成为一名侦察兵。  相似文献   

18.
<正>在法国生活,费用高得吓人,特别是在巴黎。我从家里带的钱永远是杯水车薪,只有自己再想点办法,靠以前在学校学习的小技法——画头像来增加收入,因此也认识了一些常年在巴黎靠画头像为生的人。VELO是阿尔巴尼亚人,本名不叫VELO,应该是VELOTEET,但为了大家好记,也为了有幽默感,他让大家叫他VELO。“VELO”在法语里面是“自行车”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人腊月二十九要关门“过赶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有一年的腊月二十四,要过小年了,土王在宫殿里闷闷不乐,连他最宠爱的“小妈(即小老婆)找他亲热,也打不起精神来。大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提醒他说:“大王既觉没味何不请你的好朋友进宫来下棋解闷?”一句话提醒了土王。原来,土王有个好朋友,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大王封他当总管家他不干,派他去当百户,他也不去。只是住在所城,三天两头进宫来陪土王谈古论今,下棋作乐,王很喜欢他。这个人姓唐,名字谁也不知道,连土王也只喊他“唐法官”。于是,土王连忙通知吏目,要他去…  相似文献   

20.
车万植是朝鲜族人,是沈阳军区某部二营营长。一提起他,部队里会有人告诉你说:他这个人是个“死心眼”。车万植家景在全团最寒酸。入伍十六七年,由于夫妻双方的老人年迈多病,经济很拮据。家里摆的只有简陋的写字台和一对坐下去就硌屁股的破沙发。他当师教导队队长时,守着成堆的木板,有人利用“方便”打起了成套的家具,他却一星半点也没占过便宜。他新婚后妻子第一次来教导队看他时,有个管伙食的部下看到车队长夫妻团聚什么菜也没准备,就派人送来了一块猪肉。车万植发现后便追问来路,妻子说是炊事班送的。他问:“动了没有?”妻子说:“没动。”“那好,马上送回去。”妻子当晚就把肉还了回去。从此,车万植立下“四不”家规:不收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