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述泻泄,俗称拉稀,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主要由于湿邪所胜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二季多见。其病变主要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发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脏腑虚衰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本文主要讨论由于脾胃虚弱所致泄泻的辨证施治。秋末冬初,正值翻耕大忙季节,由于长期饮喂失调,使役过度,或草料质劣,致使脾胃虚弱。胃弱不能腐熟消导,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中气下陷,清浊不分,故而作泻。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诊疗中,常遇到老年慢性泄泻的病人,患者病史较长,有的一年,有的长达数年之久.经过西医治疗,未能获效.而改用中医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笔者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结合临床实践,将老年慢性腹泻辨证为下列四型进行治疗.1 脾虚泄泻 本型多由老年长期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导致脾胃虚弱,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则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内停,谷反成滞,温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临床多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日久甚则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行,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经云:中焦不足则二便为之变.法当温中肋运,健脾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相似文献   

3.
当下教育忽视对"教"之本质的思考,亦不能对教师准确定位,客观上遮蔽了教师之"教"的本质,不利于彰显教师之"主导地位"。提高教师的主导地位既需要体制的转换,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内省",教师需在"教"中彰显其自主性、独特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象数思维包括象思维和数思维两种,中医的"藏象",藏医的"树喻"体现了象思维;中医的"五行",藏医的"三因"体现了数思维。比较而言,中医的象思维简约而抽象,藏医的象思维平实而形象;中医的数思维更重视"五"之数,藏医的象思维更重视"三"之数。象数思维是中藏医共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6.
关于书法之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是品评书法艺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在书法实践中,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和追求书法之神呢?经过对古代相关论述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这样几点:一形全,二质强,三舒泰,四润泽,五变化。得其五者,神采自生矣。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对孔子"和而不同"的认识,多持肯定态度,相关理解也在深化过程中。而孔子"无适无莫"的看法,正是对"和而不同"观念的深化和补充,却未获关注和认同。"无适无莫"要求君子处事不带任何先入之见,更不能以人划线或作简单的"阶级"分析,也就是今人所谓"对事不对人"。因而要求做到"义之与比"。"义之与比"即以道义为标准,从善如流。此即古希腊学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应有含义。  相似文献   

8.
黄存垣 《老友》2008,(1):57-57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若属于正气不足,体质渐虚,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可选择冬季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调补。为此,我谈点人参进补常识。一、何谓"补"?中医提及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祛邪"……等,均涉及到补虚问题。  相似文献   

9.
试说"五至"、"三无"和"五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从早年"取竹格之"至龙场自悟"吾性自足"的为学进路,其实就是沉潜良知与见闻之间紧张关系的过程。王阳明并不反对见闻之知,只是不能认知识为良知。相较而言,他认为良知天理比见闻知识更值得欲求,如"精金喻圣"。倘若迷失良知,徒以"知识技能"相较量,则为王阳明所深疾,如"拔本塞源"之论。在严辨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见闻莫非良知之用"与"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二种联结良知与见闻之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之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须为"更",又须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不仅是一种教育、一种传承,而且是一种产业,是人类社会得以光大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巨大精神财富。徐州,亦称"彭城",这座富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享有"帝王将相之乡"、"兵家必争之地"、"五省通衢"之誉,更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的盛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生命意识是不同的,中国画的心物附会之"神气",由笔墨泻染而出。其具体表现在气与神会、意与笔合、有无相生的辩证融合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对话<会饮>中"性"的思维与<孝经>中"孝"的思维,指出中西人文在源头处的一些重要分野.相比之下,性比孝更接近于原始人性,更亲和于自然人性.所以在文化论中,就不能拂人之性.而性的文化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包括奥运会.  相似文献   

15.
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粽文化",其中不乏风雅别致的对联。曾为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山西寿阳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过人,五岁那年的端午节,他奉母亲之命给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学不凡的三嫂想试探一下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一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隽藻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三嫂虽羞得面红耳赤,但心里却很佩服小弟的  相似文献   

16.
身处城市,家住五楼,时常凭窗远眺,却没有青山,更无碧水。身边无风景,多少让人有些遗憾。毕竟"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文章是案头之山水"。于是,在书中,我寻找到了风景,弥补了心中的空缺。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08,(5):26-26
幸福婚姻的"五大共识":1、爱情是把两个人系在一起,婚姻是把一群人系在一起。2、结婚意味着在金钱的支配上不能搞平均主义,更不能斤斤计较。3、夫妻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出面劝说的人越多,矛盾越是不容易解决,必须学会自我消化。4、婚姻是一部机器,故障在所难免,离不开日常的调试和维护。5、家庭既然是"难言之隐"的避难所,婚姻就应该具有"包纳"的能力。(摘自美国婚姻问题专家温格·朱利《幸福婚姻的法则》)  相似文献   

18.
《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苏颂《前使辽诗》的一首。陈子彬注文说,潭州是今日之长沙,汉朝功臣靳歙庙是信武殿。但是辽国是宋朝北部邻邦,北宋使臣赴辽不可能经过潭州,更不可能去朝拜那里的靳歙庙。这与常理有违。并且,按照习惯,靳歙庙应该建在江陵,即今日之荆州,潭州就没有靳歙庙,更不会有信武殿。另从《宋朝事实》《宋会要辑稿》《开州志》等历史文献及原诗内容分析,《和国信张宗益少卿过潭州朝拜信武殿》,是一首对"澶渊之盟"的颂歌,而"澶渊之盟"就签订于澶州。信武殿是宋仁宗于皇祐五年(1053年),为纪念其父真宗在景德元年(1004年)御驾亲征到澶州,战胜契丹,与之订立"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下诏建立于澶州的。因此,原诗题名中潭州实为澶州之误。  相似文献   

19.
荀子在汉唐时代曾经与孟子并称为"荀孟",但其道统地位在两宋时期受到学者们的怀疑和否定,"抑荀"成为宋代荀学史上的主流思潮。在荀子思想是否与孔子相合的"醇疵之辨"问题上,宋初儒者尚认同韩愈"荀子大醇而小疵"之说,随后兴起的理学家们则认定其"小醇而大疵"。醇疵之辨还是儒学内部的讨论,随着道统体系的完善,学者们对荀子的学派归属也开始产生质疑,荀子人性论被宋儒批评为源自告子杞柳之说,其政治哲学更被朱熹认为是申韩之学。荀子不能进入儒家的道统谱系,还因为他在道德层面不能达到儒家圣贤所应具备的精神境界,在宋儒特别是理学家看来,荀子并不完全具备儒家所努力倡导的圣贤人格。  相似文献   

20.
康熙四十九年秋曹寅有"佩笔六番充侍从"句,体察其意,盖曹寅在侍卫及内务府郎官任时有第一番侍从,在康熙后四次南巡期间分别有第二、三、四、五番侍从,在康熙四十九年春巡游五台山时有第六番侍从。曹寅的前五番侍从,研究者已有论述,对他的第六番侍从,则全无印象或知之不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拟结合《清圣祖实录》的相关记载,对曹寅的第六番侍从作详细的考察,并与刘上生先生的"佩笔侍从"说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