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金锁记》借助转述、省略、概要、停顿等叙述技巧,增加了叙事时间之外的故事,从而在篇幅与故事容量之间取得了平衡。三言两语的转述交代了主人公的背景材料;省略与概要将故事所占的叙事时间减少到最小程度;停顿在《金锁记》中表现为心理停顿,虽然叙事时间无限大、实际故事停顿,但心理停顿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无限扩大了故事本身的寓意与韵味、接受者解读文本时往往关注占据文本篇幅较长的事件,而这些叙事技巧所蕴涵的叙事时间之外的故事对解读《金锁记》也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2.
“临川四梦”的戏曲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小说和戏曲的叙事都有明显的特征,汤显祖在继承的基础上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就叙事时间来说,叙事时序上,戏曲改编对小说中倒叙和预叙部分给予更多的观照;同时,作者还通过将叙事时间变形:或拉长缩短、或古今时间的交叉、或冥间和阳世时间相通,这些都使得叙事时间方式在“临川四梦”中获得了格外有意蕴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小说时间因研究的内化和解构的渗透而呈现一种细分的态势。小说时间由生活时间、叙事时间、故事时间和阅读时间四元素构成。小说时间的四元素是一个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的小说要素体系。真正属于文本的只有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  相似文献   

4.
叙事时间是叙述者或作者用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有力方式.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较强的时间意识。通过对其文本呈现出来的叙述时间奥秘的解读.以小说的叙事时间为切入点,努力挖掘小说文本中叙述时间运行模式及其意义.分析时间和虚无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讲述的是古老的鄂温克族的生存现状与文化变迁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延续了迟子建温情叙事、民间立场、泛神思想等写作特点,在叙事时间模式的运用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概言之,迟子建以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为基础,通过对时序、时距、频率等叙事节奏的调整,将鄂温克族漫长的百年历史与短暂的部落搬迁时间呈现在同一层面。同时,作者对长、短两条时间线进行比较,从而增强了叙事张力,营造出阅读的陌生化体验。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 ,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 ,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 ;二是在叙事时间上 ,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 ;三是叙事结构上 ,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 ,作者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 ,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7.
传统小说通常以"过去—现在—将来"的物理时间为叙事模式来艺术地展现客观世界。"物理时间"的特征表现为"线性的,排列均匀的且不可逆转的"。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的文学与此前五百年的传统彻底决裂,作为小说背景要素之一的"时间"概念也逐步摆脱了其"线性的、排列均匀的且不可逆转的"内涵束缚,逐步由背景化的坐标功能前景化为"心理时间"甚至成为小说要表达的主题。时间模式的变革有其深刻的哲学渊源和影响深远的艺术价值,通过对"心理时间"等非"物理时间"在纵深方面的发掘和应用,西方经典现代主义小说作品以其无可比拟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小说这一叙事艺术要将多维时间中发生的事件纳入线性语言结构 ,由此引出叙述时间问题。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差异造成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博尔赫斯在 2 0世纪以来对小说时间的多样处理中 ,更注重对时间形而上的探索。他的文本成为时间多极多元的文本和思考人生的切入点 ,并充分展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其文本的主要时间形态有循环时间、时间双向并行、交叉多维时间、非时间等。博尔赫斯对时间的探索体现了小说家力图冲破叙事时间限制的努力 ,同时其文本的实验性也由此衍生  相似文献   

9.
论文探讨了废名的时间意识与小说叙事的内在关联,在现代小说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具有独特的叙述艺术。小说叙事的时间结构,叙事的情境设置和叙事意蕴,组成了整个作品叙事艺术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故事话语活动可被理解为“讲”、“听”双方共同参与 ,以故事为中介的交流活动 ,它时刻发生在当下 ,而故事由讲至听的过程决定了在时间向度上“讲”者在先、是已知者 ,听者在后、是未知者。因此故事话语是已知者与未知者发生在当下的对话。这一对话关系与故事活动的动机密切关联 ,也制约着故事的意义和特点。“讲”、“听”双方共通的内在需求决定着故事活动的持久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电影《草房子》是对同名小说的“图解式转化”,在主题表达、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风格传递等方面,与原小说基本一致;但受影像、篇幅、受众等因素影响,还是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包括删减主要人物、压缩故事时间、简化叙事结构、设置双重视角、删减或调整故事情节等;通过媒介的转换,电影《草房子》和同名小说在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对优秀的“互文性”作品。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对时间的复杂设置和精妙运用。小说浓缩了丰富且严谨之场景所有的要素,以巧妙的手法,展现了精密细致的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之来龙去脉,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情节,在时序的复杂交织中突出主题。对天气和季节的描述,更使得小说人物角色的情感和举动跃然纸上,使得故事场景生动逼真、富于戏剧效果,揭示了这部惊心动魄的原创小说的活泼本质与奥秘。在有限的时空里,使过去和现在于恍惚中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试论《红楼梦》的“时序”和“年龄”描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志 《南都学坛》2001,21(2):28-34
《红楼梦》中的“时序”“年龄”描写 ,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不统一现象。但这却不是作者的“失误”“疏忽”和作品的“纰漏” ,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是作者不为书中人物作“传记”、不为贾家作“年谱”的特殊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既使作品“历历生动” ,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 ,更是作者“象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为其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结构主义批评、叙述学理论往往局限于对作品形式的研究,而未能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文学批评的出路应使文本研究和审美价值判断相结合,形式研究与内容研究相结合。小说《索菲的选择》中对聚焦、时空、场所等结构因素的安排,综合运用了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技法。这虽然使作品历史的明晰性有所减弱,但却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力度,有利于表现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而将生活提高到哲理的层面上进行思考,真正达到了艺术创造中对结构因素的最高要求--“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目前,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相关政策,各地“互联网+”行动发展势头良好。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在面临诸多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政府治理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政府治理创新还存在四大瓶颈制约。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创新需要从理念和路径两方面着力,树立顾客导向、结果导向、公开导向、开放导向、共享导向和竞争导向的理念,构建“互联网+”规则体系,打开“互联网+”亲民门户,突破“互联网+”技术瓶颈,提升“互联网+”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赵峰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61-62,144
作为美国南方的重要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文学创作自然离不开美国南方这个大背景,本文通过对其短篇小说《善良的乡下人》的分析来揭示其“南方情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爱伦·坡的代表作《厄舍屋的倒塌》为例 ,着重探讨了作家所使用的效果统一技巧。并讨论了坡如何使用激起读者情感的叙述技巧 ,将作者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黎虎先生从事史学研究60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学术成就卓著。综观黎先生史学研究,“独立思考,推陈出新”为其治学思想,“经世以为学,创新以求是”为其研究原则。黎虎先生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这一新学科,还结合走马楼三国吴简等新史料,对魏晋南北朝“吏户”“吏民”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构建起“吏民”问题研究的全新学术体系。黎虎先生非常重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有机结合,在其研究中完美地诠释了“二重证据法”,从而在史料的运用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20.
创作层面经典重写与理论(文学史)层面经典重写是互为表里的文学现象,前者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和方式。《车厢峡》《黑夜孩魂》《半夜鸡叫》分别对《李自成》《创业史》《半夜鸡叫》三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颠覆性、延续性、戏仿式的重写。在文化转型背景下探讨重写文本与前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把握近二三十年来当代作家的创作心态、艺术追求和历史局限,察悉人性叙述的可能性、有效性、有限性,对推进当下文学创作和研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经典重写不能简单化和极端化,在如何重写的问题上,需有正确的历史观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