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沫若”谈     
郭沫若的“沫”,我们都知道是古水名,即今大渡河,又名铜河。但“沫”本写作“沬”,不读mò而读mèi(妹)。其实这个“沫”与“沬”的不同读音,郭沫若本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郭老曾在《创造十年续篇》里谈到笔名“沫若”的由来:他(即范允臧——立和按)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Mo Jo)两个字,是不是取自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沫若”(Mei Jo),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的一句,便是那两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写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不仅是郭老一生革命经历中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也是在民主革命阶段,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嘴脸的一篇重要的文献。解放后,这篇文章连同它的续篇《脱离蒋介石以后》一同收在195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八卷中,以后,在出版《沫若自传》时,该卷又作为《沫若自传》第三卷《革命春秋》出版。但是,在这之前,郭老长期未找到这篇文章。后来,郭老是怎样找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写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不仅是郭老一生革命经历中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也是在民主革命阶段,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嘴脸的一篇重要的文献。解放后,这篇文章连同它的续篇《脱离蒋介石以后》一同收在1958年9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第八卷中,以后,在出版《沫若自传》时,该卷又作为《沫若自传》第三卷《革命春秋》出版。但是,在这之前,郭老长期未找到这篇文章。后来,郭老是怎样找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后期(1949-1978年)的许多诗作呈现了不同的文本形态,有的是具体作品多次修改,但没有注明;还有的是作品集就有差异很大的版本,尤其是单行本《沫若诗词选》和《郭沫若全集》中的《沫若诗词选》异本现象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以1951年海燕书店版《历史人物》、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所收《鲁迅与王国维》的版本对比、勘校,从中钩沉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学术精神发展变动的内在轨迹。作为学术史家的郭沫若,在政治准则、政治评判基点上对民国时期著名学术人物的平视,表露了"人民本位"思想法则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的学术评价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上有些现象乍看十分偶然,仔细考察却又包含了充分的必然。鲁迅在创作了不少出色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突然开始写作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这是一九二二年发生的事,他写的作品是《补天》(原名《不周山》);接着在一九二六年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在离开北京到厦门时,又创作了《奔月》和《铸剑》(原名《眉间尺》)。然后一停八、九个年头,又重新提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集中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山关》、《起死》等五篇,和原先写就的三篇共八篇合成一集,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以《故事新编》为集名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 “鲁迅”这个笔名是一九一八年发表《狂人日记》小说时取用的,初见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鲁迅取用笔笛不是随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笔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鲁迅这个笔名的本意是什么呢?先生曾向他的好友许寿裳谈过:“(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同时还谈了取用这个笔名的动机及缘由,他说:“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9.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新版《鲁迅全集》中有关巴金的两条注释有误,兹列出并辩正。 1、全集第六卷第539页注③:巴金 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家》、《春》、《秋》等。 2、全集第十五卷第363页巴金条: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一九○四年生,四川成都人,作家。一九三四年八月起与鲁迅交往。同年十月间往日本,文学社为他饯行  相似文献   

10.
秋白先烈忌辰有作①柳亚子母六月十八日为秋白先烈忌辰,之华护同志索诗于余,为赋二首。悲歌易水万衣冠白;函首秦庭‘吮家土黄。无力还天吾应碟布,斐然织锦汝成章又。拉丁最喜中华化沙,鲁迅同归热血量。家祭今朝宜破涕,红旗赤帜渡长江。识荆说项成疑案⑨,有女杨家鬓已黄⑩。故国遗书传弱息⑩,沪滨赁房贮瑶章⑩。千秋史册留评判,盖代才华孰较量?最是惺惺相惜感⑩高吟奇泪满河江。 (选自《柳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八日上海《新民报》晚刊,题为《沫瞿秋白》。 ②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写的《谈金圣叹》一文中,对金圣叹“截去《水浒》的后小半”,非常不满,尖锐地指出了他腰斩《水浒》的反动阶级立场和恶劣作风,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咒骂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流寇”“盗贼”、对其疯狂围剿屠杀的反动本质及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榨人民的滔天罪行,号召人民起来革命。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研究《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很有益处。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首先指出了金圣叹的反动立场和恶劣文风。金圣叹,原名若采,后更名人瑞,字圣叹。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死于清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世居苏州憩桥巷。他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从  相似文献   

13.
(一) 《庄子》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汪洋恣肆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奇特大胆的想象,文质并茂的议论,开了我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先河。郭老在《庄子与鲁迅》(《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一文中曾经夸张地这样评价过:“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但是,由于《庄子》散文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复杂性,也引起了对《庄子》散文评价上的长期争议。持极端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庄子是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是“绝  相似文献   

14.
在四川省图书馆查阅解放前的旧报纸时,发现一九四三年一月六日的重庆《大公报》上有一篇署名郭沫若的文章,题目是《序<情虚集>》。这是该文的第一次发表。《情虚集》是田仲济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它于一九四二年春夏间辑成,翌年二月由重庆东方书社出版。郭沫若的这篇序文(作于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即初收于该书中。但在郭沫若的各种单行本和解放后出版的《沫若文集》中,均未收入此文。一九八二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和一九八三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年谱》中,也均未提到郭沫若的这篇佚文。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毕生献身于革命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文教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为革命培养人才,建立了不朽的业绩.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县城.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才暑名鲁迅.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家乡度过的.1898年(光绪24年)18岁时,往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肄业.次年改入江南陆军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时正值康梁“变法维新”,并读到英国赫胥黎《天演论》的译本,初步接受了进化论思想.1902年毕业.同年4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在仙台学医.1909年回国,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但是鲁迅由学医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应该追溯到1906年弃医从文,决心做“精神界之战士”的时候,这是鲁迅战斗历程中的重大转变,因此《年谱》从1906年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史事辨识,殷夫的生年应是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致白莽》篇注释说殷夫"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徐白,笔名殷夫、白莽"是迄今对殷夫的姓名与笔名的最正确的说法;殷夫1927年被捕经徐培根保释后被"关在家里"之说是不正确的;阿英是把殷夫的艺术创作与其生活身世相混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为迎接建国三十周年,我校分校中文系和上海图书馆合作,把郭沫若同志1947年11月——1948年11月在香港期间发表的六十余篇文章、谈话(均未收入《沫若文集》),以《迎接新中国》为题,汇集成册,将由本刊作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丛书》出版.下面发表的三篇,就选自这个集子.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 ,最初发表于 1 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 ,巴金是《雷雨》的发现者 ,是他把剧作披露于世。巴金在阅读初稿时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 ,而且为它掉了泪”。 (见《蜕变·后记》)《雷雨》的问世 ,轰动了当时的文艺界。当时远在日本避居的郭沫若撰文称赞 ,“《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力作”。 (见《沫若文集》第 1 1卷 1 1 3页 )直到 45年后的 1 979年 ,茅盾在回忆文章中还以“当年海上惊雷雨”来赞美《雷雨》的演出盛况。中国历来只有戏曲 ,曹禺广泛吸收西方戏剧优点 ,又融进民族生活。《雷雨》的诞生是话剧艺术在中国…  相似文献   

19.
1987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发表的安危整理和翻译的《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安危根据从海伦·福斯特·斯诺那里得来的手稿原件整理的,发表时还同时发表了《埃德加·斯诺采访鲁迅的问题单》和安危的《鲁迅和斯诺谈话的前前后后》;人们的注意点自然是鲁迅谈话的内容,但安危的文章考订了提出“问题单”的人不是斯诺本人,而是海伦·斯诺;鲁迅和斯诺谈话的时间为1936年5月,当时海伦正在北京  相似文献   

20.
关于《郭沫若创作得失论》的对话刘元树问:在一些人对郭沫若这位曾经煊赫一时的人物不以为然的时候,你为什么还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继《沫若诗词选读》、《郭沫若散文的艺术美》之后,又出版了这本《郭沫若创作得失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答:郭沫若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