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的把握是瞬间的冲动,我回答不出每首歌是如何唱的,包括《好汉歌》” “我们音乐人真心希望听众们把歌曲当音乐听,而不是当诗歌读” “不对口型演唱是演员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用真诚回报观众的真诚” “打击众多我的专辑的盗版已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但力度不够,终极方式是大家都不买” “我不喜欢‘定位’一说,它该是把音乐竭尽一切手段表现出来的大概念” “我和妻子非常好,我不愿提及孩子就是怕自己现在的位置影响他”  相似文献   

2.
戴瑞吉 《老友》2014,(12):16-17
幼时的我就喜欢音乐,读师范后更加迷恋音乐。1953年师范毕业前夕,我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居然被江西《教育工作》杂志刊登了,从此,我就有了一个“音乐梦”。从事教育工作后,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不仅努力学习音乐理论,还坚持歌曲创作,陆续在《赣江新歌》《广播歌选》《长江歌声》等刊物发表过作品,其中有3首还被广播电台播放了;更让我惊喜的是,1956年5月间,县政府派人通知我去参加江西省召开的“音乐创作座谈会”,由此更坚定了我的“音乐梦”。  相似文献   

3.
“电脑音乐”(Computermusic)———这个极富时代感的新词汇 ,它对从事电脑工作的人和搞音乐专业的人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电脑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音乐也在不断地向高科技靠近 ,“电脑音乐”使得创作者和演奏者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它无论在严肃音乐领域 ,还是在通俗音乐领域 ,都显示出其日形重要的地位。在”电脑音乐”与常规乐器和人声全然不同的种种所形成的新的“音响环境”(Sonicenvironment)中 ,使得作曲家们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并且对今天如此繁荣的音乐文化市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力 ,丰富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随着电子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 ,以及使用者的普及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音乐创造活动的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因此 ,越来越多的“电脑人”和“音乐人”都不约而同地关心起同一个话题 :何时我也能用电脑来“玩”或“搞”音乐 !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最主要的“物产”就是音乐了。谁都知道奥地利是音乐之乡,维也纳是“音乐之乡中的音乐之都”,到奥地利当然有理由叩问,为何音乐特别偏爱阿尔卑斯山下这块形似鸡大腿一样的土地?所以,当大家在大巴车上议论到了维也纳要去哪些地方观光时,我提出不能忘掉中央公墓,因为这里是数位音乐大师长眠的地方,有贝多芬和他的学生舒伯特,施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我国南方戏曲统称“南曲”。“长阳南曲”是南曲的音乐本体在湖北长阳、五峰一带落地生根、汲取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营养,并成功本土化之后的地方曲种。同时,关于长阳南曲中的本土音乐元素实证考析结果证明,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兼容并蓄、物为我用等博大胸襟的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凝固的音乐”。 在《微笑的唇引渡我的船》这本图文并茂的绘本集里,年轻的女画家庞彦精心折叠了一只只斑斓绮丽的音乐船,  相似文献   

7.
英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有一句话:“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失去一半.”我非常欣赏这一句名言,自从1989年我重返苏联后,我每次来这里总在注意收集邮票、金属艺术雕塑或铸件,音乐磁带及光盘,当然还有油画.以作永远的留念.  相似文献   

8.
梁祝奇遇     
这里要说的不是爱情故事,是音乐故事。华南师大附中学生的音乐爱好,在读书时便被培养起来。“文革”一起,音乐的美好,人类热爱音乐的天性,被远撒天南海北的中学生带到了崇山峻岭。姜健华和我中学同班三年,都是无线电爱  相似文献   

9.
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音乐学院这样的音乐圣地浸泡了5年,毕业后虽然在北大担任“音乐教师”,实际上从此远离了贝多芬的世界。离开北大去美国洗碗、读书,硕士学位也与音乐有关,但毕业后还是没有从事音乐。过去十几年,从加拿大必胜客送比萨,到北京新东方搞咨询,我什么都做过,就是没有干过自己的本行。学一行,转一行,当代青年就业困惑的幽灵,其实早就在我的身上徘徊!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形象”一直是音乐工作者不断争论的话题,近年来拜读了各家之说,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无非是从不同的侧面论述“音乐形象”是否存在的问题,因而总有一种泾渭不明的感觉。为此,我想就此问题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音乐是用音响符号作为物质手段,构成乐音运动形态和表现特征的听觉艺术形式,这一本质特征界定了音乐只能是适应人的听觉习惯才能感知其存在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认识音乐本题的过程中,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美学中自律美学与他律美学  相似文献   

11.
对“本土音乐进课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2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选活动“,《青青竹子会唱歌》、《家乡美——杨柳青》、《我爱家乡的酒歌》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本土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有力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2.
延安“鲁艺”的新型音乐体裁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技术积累,民间音乐研究开拓了“红色经典”音乐创作的新模式,毛泽东《讲话》精神为“红色经典”音乐指引了创作方向,专业的创作队伍为“红色经典”音乐提供了人才储备。延安“鲁艺”音乐在推动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同时,奠定了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音乐创作中形象化手段的总结与阐述,得出形象化音乐审美的价值在于追求音乐的“可视性”、“可知性”。而音乐审美中“可视性”、“可知性”的形成原因之一,即为“付诸视觉”的意欲。“付诸视觉”的意欲迫使人们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象”,形成了形象化音乐审美方式。形象化音乐审美_方式对音乐走向大众化审美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杰 《新天地》2011,(6):48-48
“不喜欢听!”这是我这几年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并触动着我的一句话。每次听完歌曲或者乐曲后,这是最普遍而又令人最痛心的回答。无论是欣赏我国地方民歌,还是西洋管弦乐曲,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如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功能理论产生于欧洲大小调音乐体系的金盛时期,它是“有调”音乐(针对“无调”音乐而言)的根本性理论。调式与“功能”相依相随。“功能,存在于调式之中;调式又被“功能”紧紧的制约着。有调就有“功能”,“功能”存在于一切调式之中。“五声性”调式也不例外,它也象其他调式一样存在着“功能”。“功能”是客观的,“功能”是普遍的。以功能理论分析、认识“五声性”音乐,这对我们的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应该是以“功能”理论作指导。这是笔者基本的观点,也是本文主要要论述的问题。有关调式的研究和论述,现在已经很多了。为了适应“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调式也必须作一定的修改和调整。所以首先我先谈谈调式的合并与简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和弦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从六岁起就跟人学小提琴,……我真正开始懂音乐还是在我十三岁左右,我爱上了莫扎特奏鸣曲之后的事。”有一次,爱因斯坦这样回顾往事。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音乐奇才莫扎特诞辰250周年。莫扎特说“:音乐成了我的生命。”莫扎特成长为伟大的音乐大师,除了他的音乐天才之外,他对音乐的热爱、执著和努力是重要因素。在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习他的执著、努力学习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才。——编者  相似文献   

18.
歪钟     
“妈,钟歪了。”“歪了就歪了,偏一下头看,不就行了。”“我上去把它挂正。”孩子,别上去,摔着不好,叫你爸来。”“爸,钟歪了,妈叫您去挂好。”“歪了就歪了,这些事也来烦我。”那我上去把它挂正。”别去,别去,摔着了,怎么办?这点点小事,随它去吧。”几个月后。“爸,几点了?”12点。”滴答,滴答……“妈,几点了?”“1点。”“1点?怎么才1点?《音乐不断》都放完好久了。我看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学科关于湖北鄂西地区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中国音乐学界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于音乐本体研究和将音乐置于信仰仪式中的研究两方面,但这两种研究方法容易将“音乐”与“文化”孤立开来,因此,对于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是否更应该关注鄂西土家丧菲仪式的复杂地域性问题、“仪式”与“音乐”的功能以及“局内人”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阴柔偏向。同时与阳刚相补。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有着“尚悲”的偏向,其特点是趋向淡化、弱化,偏于阴柔的“悲情”,体现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愤”,近于“中和”之美。“尚悲”的“中和”之关不仅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原则,而且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审美标准对当代中国音乐仍旧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