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在其伟大著作《史记》中给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及荆轲立了传,其中对荆轲这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写得非常生动。“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两千多年来荆轲的牺牲精神和反抗意志为人们所赞扬、所歌颂。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末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尖锐激烈的诸侯之间的斗争,可以说是战国末期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荆轲是战国末年颇具影响的风云人物,其事迹对后代留下了颇深的影响。然而两千多年来,对其评价却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建国以来而论,也还存着一些不同的观点。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寡陋,略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一、荆轲是不是“刺客”?系何“亡国之民”? 荆轲在《渡易水歌》中自称“壮士”,太史公作《史记》,则列之为《刺客列传》,此后人们便多奉之为“壮士”、“刺客”。但近来有些同志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认为荆轲并非“刺客”。如夏春涛同志的《“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其人小议》一文  相似文献   

3.
荆轲是深受我国人民赞扬的一位抗暴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和事迹之所以能在民间世代相传,是因为他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敢于斗争情绪。《荆轲刺秦王》就是记述和描写荆轲深入强秦,谋刺暴君秦王赢政的经过情况。因此,讲读这篇历史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分析好荆轲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提起荆轲,人们眼前或许会浮现出一个青面獠牙、怒目狰狞的“刺客”形象。人们都很熟悉“图穷匕现”这个成语,而且大多将它用于贬意的场合。自《战国策·燕策》始,二千多年来,对荆轲刺杀秦王一事的记载和评价几乎是史不绝书,旧式史学家不免会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建国以来,史学界对荆轲仍未有个客观、公允的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的《辞海·中国古代史》认为荆轲与燕太子丹“合谋以暗杀秦王政来维持割据局面”;1980年再版时则直述其事,不再臧否人物。对于荆轲刺杀秦王一事的记载,人们都奉《史记·刺客列传》为信史。本文试就如何评价荆轲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历史上的荆轲,其实只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中的荆轲,是《史记》、《战国策》和《燕丹子》中所描述的荆轲。由于对三个文本之真实关系长期存在误解,于是不但三个文本形成之先后顺序众说不一,而且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的差异,荆轲的真实面目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三个文本中的荆轲形象分属于史传系统和文学系统,渊源有自,其各自的性格特征亦明显有别,理当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6.
自司马迁写《刺客列传》以来 ,荆轲形象一直是大多数朝代文人们的热门题材。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中国再次掀起荆轲热 ,则是非理性时代特有的文化与艺术需求。反观历史 ,荆轲热的时期 ,莫不是非理性主义高扬的时期 ,同时也是一个和平雍容的时代。荆轲的本质是属于悲剧的 ,而悲剧的本质又总以激情为基础或标志。荆轲形象原本并没有多大变化 ,而透过荆轲 ,则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悲剧化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变化。它折射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变迁 ,也成为泛悲剧时代的另一类文化范本  相似文献   

7.
自司马迁写<刺客列传>以来,荆轲形象一直是大多数朝代文人们的热门题材.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中国再次掀起荆轲热,则是非理性时代特有的文化与艺术需求.反观历史,荆轲热的时期,莫不是非理性主义高扬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和平雍容的时代.荆轲的本质是属于悲剧的,而悲剧的本质又总以激情为基础或标志.荆轲形象原本并没有多大变化,而透过荆轲,则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悲剧化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变化.它折射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变迁,也成为泛悲剧时代的另一类文化范本.  相似文献   

8.
看点一:俄与西方博弈,“冷战”卷土重来? “冷战”时期是二次大战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原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国家利益相互冲突,全方位对峙.2015年,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关系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就在2014年岁末,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作为制定国家安全政策总依据的新版军事学说,北约仍被视为俄罗斯的头号威胁.  相似文献   

9.
“白虹贯日”的解读几经范式演变。先民记录白虹贯日为自然天象,到战国时期视其为政治禁忌,汉代从伦理角度进行比附、影射,六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将其比附为政治兵象,再到唐朝对其进行诗性阐释。从先秦到唐,“白虹贯日”解读范式的转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特征,其间它也逐渐与广泛流传的荆轲刺秦王故事相联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解读。在唐代诗人笔下,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在精诚、复仇和壮志豪情等方面成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蓬勃时代的青春力量。然而,安史之乱后,皇权政治式微,白虹贯日再度成为禁忌。  相似文献   

10.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就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克服农村经济工作中出现的严重平均主义倾向所领导开展的反对“一平二调” “共产风”运动的问题作了一简要历史回顾,并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 实事求是地对其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萨满的“飞翔”与“附体”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萨满的特性时 ,以著名宗教史学家M·埃利亚德为首的一些学者 ,赞同用“飞翔”的有无作为识别萨满身份的尺度。以社会人类学家M·刘易斯、日本学者佐佐木宏等为首的一些学者 ,则主张“附体”亦为萨满的基本特性。然而 ,“飞翔”与“附体”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关系并未得到说明。从“飞翔”与“附体”的历史形成入手 ,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并对萨满教从精灵崇拜趋向神灵信仰 ,这一发展阶段的性质转换作一概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四、中国共产党肩负收复香港统一祖国的历史重任 收复香港,统一祖国是当代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挑起了这一历史重任。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现已按“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地与英葡两国政府达成收回香港、澳门的协议,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总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而毛泽东也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极开展“半殖民地半封建”与毛泽东思想的建构研究,既可以深切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也可以为今天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实现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武松是中国人民所塑造与敬爱的古代英雄,这个英雄在人民中间流传从南宋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了。“水浒”故事是以宋江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的电实为根据的。《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东都事略·侯蒙传》说:“宋江以三十六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前,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党渡过了幼年时期,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确立了毛  相似文献   

16.
宋室被迫南渡,半壁江山易主,历史的巨变,带来了山水画风格的变异。以李唐为首的“南宋四大家”,以刚劲的大斧劈皴,寥寥一角、隐隐半边的构图,给人意味深长,境界完整的艺术感受,实为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是古希腊史上两次巨大的战争之一。在第一次战争——希波战争中,希腊各城邦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击败了波斯侵略军。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史诗般的《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传于后世。在第二次,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争夺希腊的霸权,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二十七年的疲劳战。战争的火焰燃遍了希腊各城邦,城邦内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派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两大同盟及其内部的矛盾等皆随之暴露并激化。战争虽以雅典的投降而告终,但斯巴达的胜利实属“皮洛斯式的胜利”。由此开始了希腊奴隶制城邦危机的历史。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  相似文献   

18.
《史记·刺客列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的事迹。五人的事迹既综合于《刺客列传》的总题之下,形成一个相互交融、辉映的刺客群体,同时又各自独立成篇,自成一方天地。但在五人的传记中,唯有荆轲的事迹委折详尽,具有严肃而崇高的悲剧精神。一荆轲是战国末年名闻天下的刺客,他的有关事迹在《战国策·燕三》中有很生动详细的记述,《史记·荆轲传》可说基本上沿用了《战国策》的材料,但司马迁至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和提高:第一,变叙事为写人,这也是《史记》这部“纪传之祖”最突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9.
阐述利玛窦首创中西结合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文献的历史,首次将“四书”外译,开创中国典籍外译的先河,同时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以他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相似文献   

20.
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中很快就偃灭了。继起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以刘邦为首的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为了争夺领导权,在关中地区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前206~前202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胜了项羽,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西汉王朝。西汉王朝是在农民起义领袖的相互厮杀中建立起来的,残酷的战争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战争也使得社会凋弊、经济萧条,从而造成了汉初社会废墟满野、贫穷至极的特殊历史环境。“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