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劳”无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劳动表现为哪几种形态?其二,怎样计“劳”付酬?这两个问题迄今尚未获得圆满解决。 有人认为:“劳动者的劳动从形态上看可分为三种:潜在形态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动和凝结形态的劳动(即物化劳动)。”“潜在形态的劳动是一种可能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所建构的新劳动学说,向来是探究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学理焦点。透过马克思劳动学说的表层语义,其劳动叙事始终围绕着“现实的人”的“感性生活”展开,在“劳动与生活”互释性框架内,马克思通过追问资本现代性境遇中劳动异化现实的结构性危机,揭示了资本逻辑形塑的“生活危机”。这种“生活危机”主要表现为劳动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断裂与疏离,即劳动作为一种异己性的力量起而反对、压迫和限制“现实的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合理化吁求。雇佣劳动体制下的异化劳动不再是一种确证人的内在价值的积极力量,反而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和雇佣工人谋生的手段,因此,“劳动认同”的危机将以“逃避劳动”的极端形式呈现。重建“劳动认同”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人性化转型意义上重构“劳动认同”,并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价值实践本体高度确证人类劳动的历史意义和实践功能,构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核心旨趣。理解和把握西方生活叙事的范式转型与马克思新劳动价值学说的真义,将为新时代中国社会阐释和实践“美好生活”厘定学理地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提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并以“自由时间的支配”为依据。要想让劳动成为“生活的乐趣”,劳动者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必须按劳动者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必须提升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怎样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规定?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因此,在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深入研究我国的客观实际,在马克思的理论与我国特殊情况的结合中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规定。 (一) 马克思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社会地规定了的劳动”。“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从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这个劳动借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出来的。”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多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形式。这些不同的社会形式决定了其生产劳动的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5.
“哥达纲领”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左派——爱森纳赫派向拉萨尔机会主义派作无原则让步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背叛的代表作,是一个彻头彻尾充满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修正主义纲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拉萨尔派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谬论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又说:“这句话只是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就告诉我们:人们要通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的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的重新解读,发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观点,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信仰的问题提供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哲学的视角:从“劳动”看信仰;从“异化的劳动”看信仰;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看信仰,认为信仰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人的存在方式,它是有着深刻的物质根源的,它所表现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超越与追求,是劳动和异化劳动的产物。只有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才能真正理解信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地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运动规律以及它的本质,马克思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劳动过程转化为社会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劳动过程这种社会形式表现为资本通过劳动过程的生产力来更有利地剥削劳动过程的一种方法。”H‘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是劳动过程的转化,资本增值的奥秘在于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同时也指出了劳动过程转化为资本运动的必然性,‘”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2)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资…  相似文献   

8.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拉萨尔派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的谬论,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彻底批判。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又指出:“这句话只是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的劳动要创造财富,必须具备生产资料,这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拿我们农民来说,要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是陶渊明在表现劳动美的文学创造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是其劳动美理想的最高体现。劳动美是社会美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在自觉自愿的劳动中表现出的轻松愉悦,在观赏劳动成果时所产生的自豪自信,在劳动所带来的仍然是贫困的情况下,激起的对美好理想的构想以及日常田园生活的情趣和愉悦等,都是劳动美的体现,或者说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美的内涵。陶渊明所发现表现的劳动美,也不例外。涉足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也只有陶渊明一个人全面深刻地发现并表现了劳动美。仅凭这点,他就足以彪炳千古:一、同魏明表现劳动英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这种光辉事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体和骨干,是进行教育劳动最基本、最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是学校这个“人才加工厂”里的“高级工匠”和“雕塑艺术家。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的劳动形式突出地表现出“个体性”、“独立性”的特点。教师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个别谈话、组织班会、进行家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的突破口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4.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剖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始发于2003年福建沿海城镇的"民工荒"现象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农村有近2亿的富余劳动力,并且每年新增劳动力500万,形成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农村刺余劳动力压力.显然,"民工荒"是一种假象,它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的结果,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基本制度上均有重大改革和创新,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处理的要求,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部新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着重基于法理与比较法视角,在分析劳动争议的概念和本质、西方各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保护劳动者权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由培训费纠纷引起的"西门子现象"显得非常突出。作为解决这类纠纷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22条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做到正确适用此条款裁判案件,必须对其中涉及的"培训","培训费用","服务期"等相关术语有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从劳动价值论和多元价值论的矛盾运动中看新经济的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几何时 ,美国新经济的持续繁荣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多元价值论获得了不少学者的推崇和肯定 ,同时也使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正确论断产生疑惑 ,甚至开始怀疑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而新经济由繁荣迅速走向衰退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 ,再一次从理论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起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价值创造主体论角度针对劳动价值论与多元价值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运行 (特别是经济衰退时期 )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然后运用上述结论对当前新经济衰退的原因作出具体解释。本文的结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多元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包括新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 ,新经济的衰退正是多元价值论作用的必然结果 ,对劳动价值论的回归才是医治“美国病”的对症良药  相似文献   

20.
"劳动三权":构筑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劳动法律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重视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规范和调整。以团结权、集体谈判权 和争议权为基础的集体劳动权利体系,构成了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劳动三权"的核心是集体谈判权,团结 权和争议权的目的均是为了集体谈判。团结权是集体谈判权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集体谈判的"先行行为"。 争议权则是实现集体谈判权的辅助性权利,是保障集体谈判得以开展的压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