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研究》1988年第7期上发表了冯根福同志的《马克思的均衡价值理论》一文(以下简称冯文),笔者阅后,斟酌再三,发现冯文提出的“均衡价值理论”,实质上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因此,这个理论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因而是十分错误的。现商榷如下,尚望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
冯根福教授,1957年生,河南新郑人,经济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二级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资本市场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当代经济科学》主编。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相似文献   

3.
四月一日上午,学院召开了调整后的《学报》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学报》副主编于万和同志主持,党委书记、《学报》主编石兆琳同志,学院顾问魏华久同志,副院长、《学报》副主编张永春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学报》副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李耕夫同志关于八三年《学报》工作的汇报和对八四年工作要点的说明。接着他报告了《学报》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情况,并总结了取得显著成绩的原因。最后,他结合《八四年组稿计划》和《编辑工作条例》说明了八四年  相似文献   

4.
1920年5月18日《民国日报·觉悟》上,刊载着一首题为《伊》的白话诗,署名:世俊。聂元素、陈吴苏等同志所编《陈毅早年的回忆和文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一书,把这首白话诗作为陈毅同志的作品收入。冯锡刚同志《陈毅同志早期的文学活动》(载《北方论丛》1982年第1期)一文也说:陈毅同志的诗歌,“现在发现的最早作品是发表于1920年的题为《伊》的白话诗。”我一度也曾有过同样的认定。现在看来,白话诗《伊》不是陈毅同志的作品。其理由如下: 一、从署名看陈毅同志是陈家“世”字辈,早年他的父、祖辈为其取名“世俊”,是事实。但是,仅从这一点出发,认定白话诗《伊》是陈毅同志的作品,依据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5.
脂砚斋是不是主张《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这是近年来红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本来,在五十年代,就有同志提出“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总的看法,从文学批评的观点来看,也仅仅是而且决不可能超过‘自传’说”的观点。近年来,有的同志重申并发挥了这种观点。先是郝延霖同志发表的《没落贵族的哲学——论<石头记>的脂砚斋评》,继之是徐迟同志的《如何对待脂砚斋》,都持类似的观点。1980年,叶朗同志发表了《不要轻易否定脂砚斋的美学——就脂砚斋的评价问题与郝延霖、徐迟等同志商榷》,提出了不同看法。1982年,郝延霖同志又发表《脂评“自传说”考(?)答叶朗同志》一文,重申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与支持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审稿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廿三日至八月廿九日在北戴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顾问张红同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史稿》顾问玛拉沁夫同志,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和穆熙同志,中南民族学院《史稿》编写组主编李鸿然同志等。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问题》1985年第12期上,刊登了国世平同志的《计划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第二个作用实现的主要形式》(下称《主要形式》)一文。在该文中,国世平同志就我在《也谈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与国世平同志商榷》一文的商榷意见进行了回答。我觉得,国世平同志的回答仍然难以令人信服,《主要形式》一文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妥。现对此再谈我的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国世平及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8.
自从去年四月十三日孙克复、关捷二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一文后,董蔡时同志在去年第一期《江苏师院学报》上写了题为《也论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的文章,表示了不同意见。最近,孙、关二同志又在今年《辽宁大学学报》第一期上撰文《再论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兼答董蔡时同志》,文章说;“刘步蟾是否违反军令,擅改舰队阵形问题,是正确评价刘步蟾的关键。”这个意见是很对  相似文献   

9.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在抗战时期连续写出了六部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和《孔雀胆》。这些剧作不仅反映了风雷激荡的时代精神,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郭沫若的史剧深受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你的史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书评工作,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国内外的名著,《复旦学报》编辑部和《书林》杂志编辑部于今年四月开始,联合举办读书报告会。已进行的几次报告有:吴立昌同志的《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顾晓鸣同志的《评柯云路的〈新星〉》、陈奎德同志的《房龙(美)的〈宽容〉》。广大听众对这几个报告反响热烈,并给予好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历来为理论界所重视,在现代史、革命史、党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九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郭罗基同志的《思想要解放,理论要彻底》的文章,说“一九五一年《分析》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同志又作了很大的改动,增加了关于工人阶级领导权的问  相似文献   

12.
翦伯赞同志的《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均写于一九六一年春,共有四篇,即《王昭君家世》、《王昭君年谱》、《复郭沫若同志》、《复张名彦同志》。《复郭》信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八日我到郭家看望于立群同志时,她让秘书王廷芳同志给我看的。次年我们编辑《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时,立群同志已去世。经庶英、平英同志的赞助,将该信拍照制版,刊于书中。其他三稿是近来清理旧箧时发现的,均是初稿。翦老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为研究王昭君,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了正史、文集、诗集、剧本、方志、汉简、敦煌资料、碑刻、砖瓦文字等。写过专论文章如《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写过不少赞扬王昭君的诗,又在一些学术讲演或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问题,陈涌同志和刘再复同志的某些观点迥然不同。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读书》1985年第2期)中是肯定文学存在内部和外部规律的;陈涌同志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5年第8期)中也认为文学存在内部规律,但对文学的外部规律没有进行论述。他们的根本分岐在于怎样看待“文学与经济  相似文献   

14.
关于畲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解放前后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自1980年以来接连发表了王克旺等同志《关于畲族来源》、石光树同志《从盘瓠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吴炳奎同志《梅县新石器遗物与畲族历史》、费孝通教授《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中提到的已故潘光旦教授对畲族族源的意见,以及施联朱同志《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等文章①。除潘光旦教授提出苗瑶畲与春秋战国的“徐夷”有密切关系意见外,  相似文献   

15.
《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四期发表了景爱同志所著《关于东夏国都城的再探讨——兼与朴真奭同志商榷》的论文,拜读之后,颇有启发。景爱同志在这篇论文中对拙文《关于东夏国首都(笔者:关于南京之误记,《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已纠正)及其位置的考证》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表示感谢,并奉呈自己不成熟的答复意见,向景爱同志和史学界的诸位先辈及同志们请教。一景爱同志在尊作第一部分《延吉城子山古城与东夏南京城的关系》中全面否定拙文  相似文献   

16.
去年十月号《杭州文艺》上,刊登了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为偕行社同人撰悼刘和珍君<祭文>》。为了证实这篇“佚文”的真实性,同时发表了原件提供者沈家骏同志的《一点说明》和绍兴地区师范学校谢德铣、王德林同志的《初步考略》。沈、谢、王同志的文章中,虽然也有“榷商”的字样,但实际上已经作了明确的结论。沈家骏同志断言《祭文》是鲁迅“挥笔写就”的,谢、王等同志正式宣布《祭文》为“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祭文》果真是出于鲁迅手笔的鲁迅佚文吗?我们认为不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先将这篇《祭文》抄录如下,而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是一部继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之后,全面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钢领性文献,即《新民主主义论》的下篇。第一,如果说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回答了当时迫切需要回答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要问题的话,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则是回答了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中国怎么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里,1939  相似文献   

18.
汪靖洋同志就《欧洲文学史》和《外国文学简编》关于《死魂灵》的评价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对《死魂灵》的研究是有意义的。《外国文学简编》认为果戈里只是对地主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这是不够全面的。但是,总的说来,我认为它们的分析和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不同意汪靖洋同志的看法。(汪靖洋同志的文章《<死魂灵>的形象体系和思想倾向》,载《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9.
本刊于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哲学社会科学版)刊登了高尔太同志的《人道主义与艺术形式》一文,引起了不同的反映,本期特刊出李一文同志的《从人道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文章,与高尔太同志商榷。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一九八六年第三期《锦州师院学报》上,读到了傅正谷同志的《<逍遥游>积极意义举要》一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我们有些不同想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和傅正谷同志讨论。傅正谷同志有感于学术界对《逍遥游》思想倾向的全盘否定,因而决心重新探讨《逍遥游》的积极意义,这一主观意图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学术研究正是要不迷信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