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研究》1988年第7期上发表了冯根福同志的《马克思的均衡价值理论》一文(以下简称冯文),笔者阅后,斟酌再三,发现冯文提出的“均衡价值理论”,实质上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因此,这个理论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因而是十分错误的。现商榷如下,尚望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
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根本区别。而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不仅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必然导致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代替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为此,有必要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主要论据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3.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一篇文情并茂感情至深的散文。其中有这样几个长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自《鲁迅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了汪泽树同志的《症结在哪里——<记念刘和珍君>中一个句子的理解》一文后,不少同志相继写了文章对汪文“伟大”一词是正语的结论,表示肯定或否定。比方一九八二年的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就开辟了一个争鸣专栏,  相似文献   

4.
陶翊之同志在1964年第8期《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忠王李秀成的评价问题》一文,反驳戚本禹的投降说和罗尔纲的伪降说,提出了自己独创的“收降”说。这一“收降”说的性质在“宿命观点”和“保民、保部众观点”的错误论证下,认为与叛徒的出卖革命利益、卖身投靠是有“根本的本质上的不同”,最后得出“李秀成被俘后没有变  相似文献   

5.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发表的温靖邦同志的文章《关于自然美的本质属性》,批评了瓯群同志在《论“比、兴”与自然类》(《文学评论丛刊》第一辑)一文中所持的论点,阐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本质属性的见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十分难于回答的复杂问题.瓯群同志从艺术对自然美的反映(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的角度,探讨了自然美的本质特征.温靖邦同志从自然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角度,否定了瓯群的主张.这种不同见解的交锋,对于促进美学问题的探讨,提高美学研究的水平,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后的第一期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我虽对文章中的论点持有不同意见,但我不能不认为这是促进美学研究的良好的开端.作为美学爱好者,我感到欣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美的观念的阶级性邱明正同志认为,各个阶级有各阶级的美,此外还存在一种"共同美".不同阶级的人对某一事物都发出"美"的赞许,便形成了"共同美".我认为这是把人的审美活动看  相似文献   

7.
《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刊登了蔡长青同志的文章:《德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吗?》(以下简称蔡文),作者认为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这种观点,当然不是始自蔡文,多年来一些小册子、教科书也是这样提的。近年来有的同志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而蔡文是在有人提出质疑之后仍然坚持这种观点的。然而,我认为蔡文所坚持的这种流行已久的观点确实值得再探讨,因为它关系到一个根本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运用问题。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既不是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状况的反映。这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价值与真理问题的讨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发表了辛望旦同志的文章,论述了“价值概念的非科学性”。(以下简称辛文)与此相反,有的同志则把价值范畴置于真理观中,也有的同志把价值范畴视为“构成实践的要素”。笔者认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再也不能把价值范畴拒之门外,应当把价值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贯串于全部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并与辛望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潘于旭(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学部)赵守运、陈述、邵希梅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的《再探“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和《界定“普遍价值”的理论依据的再探讨》(分别载于1992年第5期、1993年...  相似文献   

10.
邹学荣同志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发表题为《相对静止是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对立统一》(以下简称《邹文》)的文章,认为静止不仅具有相对性,而且也具有绝对性,提出了相对静止是静止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的新观点.这个新观点能够成立吗?我认为,不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又具有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存在和发展状况的如实反映,也是针对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产力较高的活劳动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的情况有两种: (一)同一部门中,由于采用新的技术使个别劳动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的生产力,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当某一地方或某一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时,新技  相似文献   

12.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发表曾锡同志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实质是唯意志论》一文后,先后收到陈宗瑜、王振武、马广海等同志商榷的文章。因篇幅所限,现仅将陈宗瑜同志文章刊出,并感谢王振武、马广海等同志对本刊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改革需要理论,理论本身需要改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既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发展,也不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伍柏麟同志题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不是“剩余价值”而是“价值剩余”范畴》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伍文),旨在寻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这是很有意义的,给人以启迪。在此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与伍伯麟同志商榷。经济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自然有其本身特有的基本经济范畴。那末,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呢?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众所周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对象的《资木论》,其基本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专门用来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特殊范畴。有人主张把这些范畴拿过来直接用于社会主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伍文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作为它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价值剩余’范畴。”“它既能用价值形式直接表明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让会所做的剩余劳动的特点,又能与其他社会形态中剩余劳动形式相区别。”在此观点中,理所当然地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错误主张,井提出了社会主义特有经济范畴应具备的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问题是:以“价值剩余”取代剩余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宝鸡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载刘亮同志《“凤德”考》一文,提出“凤德”作为一种比喻始于西周,这是很有见地的。但作者认为“德凤”源于文王,用指周德则是很成问题的。至于什么是“凤德”,刘文也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凤德不是王德而是士大夫德刘亮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刘文”)开始时指出,凤德“旧时多喻士大夫的德行名望。”但刘文置“旧时多指”于不顾,另作新解,说凤德是“周德”,是“文王之德”。就是说.凤德是王德而不是士大夫之德。作者引用《诗·大雅·卷阿》,认为《卷阿》中的凤凰比喻周天子,“凤凰就是周天子的象征”。作者对《卷阿的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卷阿》十章,章章言贤士君子来游王所。其主题,不是如刘文所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价值”范畴研究的深入,“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又一次成为争论的热点。有的认为两者是主客关系的两个方面;有的认为两者没有关系;也有的认为两者有时有关系有时没有关系,故没有必然联系。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两者在实践活动中有关系,但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李德顺同志的《价值论》在我国是很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价值学专著,因而本文和他讨论容易把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刘亚文同志撰文指出:“五形态”理论和“跨越论”同属较低层次的理论,“由于它们具有地域性,因而不能作为普遍的历史规律。”(见《理论与改革》1991年第2期“社会形态的演进与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系”一文,以下筒称刘文)这种探索精神是可敬的,然而其结论却不敢苟同。笔者愿以文会友,诚恳地就教于刘亚文同志和理论界同仁,以求共识。  相似文献   

17.
江崇国同志在《实践的目的要素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①一文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基本要素之一的观点,并对我的《主观目的是实践的要素吗?》②一文中对他的这一观点的质疑作了答复。我认为江崇国同志的进一步论证及答复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商榷的,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再发表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段进朋同志对“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同一时期内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一命题提出质疑。他认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同一时期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只能通过流通实现更多的价值,而多出的部分是从别处转移过来的。并据此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的论断作了新的解释。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第一,把社会价值同现实的价值混为一谈, 段文把马克思讲的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创造的商品依不同价格出售而获得的不同量的价值,误认为就是社会价值。因此对“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同一劳动力的耗费一会儿创造出6先令价值,一会创造出8先令价值,一会又创造出12先令”不可理解,又进一步说明生产力高的劳动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只能实现更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一些同志在“人”的问题上提出的一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文章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能作任何别的解释,人和人的本质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存在丧失和复归的问题。因此“人的本质丧失—复归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20.
《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发表了黄小祥同志的文章《中国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分析》(以下简称《黄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对文章的主要论点和结论却不敢苟同,为了加深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认识,特提出本人的一些不同看法。一、总量失衡不是导因于结构失衡《黄文》的第一个论点:“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导因于供给结构不合理”。他认为,我国在需求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