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盘剑波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4):86-89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强,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促成了"士"阶层的崛起.一代士人,襟怀大志,纵横捭阖,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经天纬地、兴邦图强的壮剧,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陈茵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2,15(1):77-81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历经五百年之久,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之一。政治上 ,社会氛围宽松自由 ;经济上 ,跨地区商贸活动频繁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业高潮 ;思想上 ,百家争鸣 ,十分活跃。这种开放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略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作为一种修辞现象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引用"来源广泛,特点鲜明,方式多样,具有重要的功能,并牢牢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5.
罗敏中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3):5-10
同其他的许多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 ,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首先提到“父母之邦”的概念 ,并用自己的行为创造了“去国爱国”的模式 ,屈原则用自己的骚辞和行为创造了“居国爱国”的模式。这两种模式一直承袭下来。在近现代史上 ,孙中山和毛泽东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两种模式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6.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向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79-85
水攻是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利用的辅助作战方式,"以水代兵"可以漂城、灌军、沉营、杀将、灭国,具有巨大的威力。水攻与春秋战国时期堤防的修筑有直接关系。水攻的方式主要有决水或引水灌城、利用堤防淹杀敌人和半渡而击。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水攻和防御水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拜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礼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1):92-97
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士,按其游说的动机目的,大体上可分为志于道、志于功、志于利和志于义四种类型。除道不同宁隐不仕和志于义不屑为官者外,游说拜官以寻求面君的机会为前提,以忠言嘉谋为关键;同时,还需游说者细心揣摩君主的心理,擅辞令、逞辩说,娴熟地运用游说的方法和技巧。游说拜官既是臣择君,也是君择臣的双向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 ,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历史背景下文化转型的标志和丰硕成果。社会的历史性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 ,是先秦诸子学术兴起的历史土壤 ;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 ,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 ;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本文化精神的转变 ,是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和“求变”的时代特色构成春秋战国文化转型的显著特征。先秦诸子学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历史性转型下的文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龙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52-55
春秋初期,迁徙到伊洛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的分支,他们曾同化了当地的华夏族,后来又在与华夏的战争与文化交流中,逐渐与华夏族融合.战国时期,秦文化的向东扩张加快了秦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最终在伊洛地区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华夏文化.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天人关系方面,人们更关注人间的利害,由人而天,不再盲从于天命鬼神;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们不再受制于自己生活于其间的小圈子,家族束缚减弱,思想言论趋于自由和多样化,个人独立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人性问题上,人们对自身的本质也进行了反省,开始关注人的价值。春秋时期人的精神觉醒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转型期。以贤能定身份的官僚俸禄制取代了以血缘定身份的世卿世禄制;以"初税亩"为代表的家庭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王有的井田制;"议事以制"的秘密法被铸之于刑书、刑鼎之上的公开成文法所取代。这一切的发生都与西周末年开始的社会矛盾主体的转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周金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是与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知识分子所获得的重大社会解放分不开的。一是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奴隶制的统治秩序中挣脱出来 ,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是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 ,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自觉 ,开始从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 ,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 ,重新建构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杜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是远程贩运、囤积居奇、亦工亦商。其利润流向,分为生息性流向与消费性流向。商人资本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变革,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了贵族等级制度松解.也使文学趋利、弃本逐末、法制与教化恶化。 相似文献
14.
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海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智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5):127-131
春秋战国时期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具备一定的海洋航行能力,体现为博大浩瀚的包容精神,产生了一定的海神信仰,体现出特定的文化符号标志性,以及出现早期的海洋旅游现象,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海洋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海洋文化对沿海民族的经济基础、民族气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呈现出活泼性、兼容性、通融性、科学性等特征,对后来的文化也有影响。但是它也体现出原始性、非主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自由商人在此时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更为引人瞩目的是,这支自由商人队伍主要由儒商组成,他们以其特有的素质和经商才能作用于当时的历史时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我们今天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尤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部分华夏族人和部分“荆蛮”在商朝末年于长江下游以南建立了独立的小国———吴,以后与西周一直存在密切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基础上,以华夏族人和越人为主体建立的吴国,通过发展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各地区的联系,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张建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是基本处于同一时代的东西方两个人类古文明中心 ,以其文明和对后世文明的巨大影响而著称于世。研究教育目的不能不溯源到这两个古文明时期。从它们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来看 ,各有其特点 ,而产生其教育目的差异的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客观因素和社会政治观、哲学观、教育价值观等提出者的个人主观因素。且这些因素相互关联 ,共同决定着这两个古文明时期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消费是生产和交换的最终目的,也是人类社会永续不断的先决条件,合理的消费行为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消费经济思想,总结出这一时期消费思想的三个特点,认为这时期节俭和浪费消费思想、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思想并存,然后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及社会等方面探讨产生这些消费思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春秋战国诸子各家消费思想对当代社会人们消费行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1):77-81
“百家争鸣”是我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出现的第一次空前活跃的学术思想争鸣。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 ,历经五百年之久 ,与奴隶制社会解体、封建制社会确立的过程相一致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经济、社会结构解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上层建筑结构解组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政治思想条件 ;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文化知识基础 ;“士”阶层的崛起是“百家争鸣”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急剧变革,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文从这一时期改革的内容、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这些改革的同与异,特别强调了它们的共同性。从而,总结了几点有益的启示:改革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必须开放;改革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改革必须果敢地打破旧传统的束缚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