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中指数和重心显示浙江人口与经济分布均趋向于不均衡,且经济分布的非均衡性大于人口分布,但二者之间的偏离趋于缩小。集中度显示县域尺度上人口与经济集中分布区面积扩大、集聚程度提高,且集聚与分散变动均形成了核心区;人口与经济集中分布区形成“交叉但不重叠”的地域关系,经济分布对人口分布的解释程度在73%-90%之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的匹配程度提高,二者主导匹配关系由1982年的经济滞后型转变为2010年的协调发展型。基于浙江人口与经济分布的动态匹配过程,认为实现人口与经济均衡分布的路径是:以产业结构升级及布局分布调整为核心动力,在经济超前型县域继续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创造能力,以吸引人口集中为主;在经济滞后型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展产业的同时,以转移剩余人口为主;在协调发展型县域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与人口同步增长的协调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人口思想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起源,它对后来我国历代人口思想都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和探讨先秦时期人口思想及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和国家的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个经济问题人口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就其广泛性来说,涉及生物生理、地理环境、社会道德、政治思想、经济发展等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而就人口本身状况来说,又涉及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密度、分布和增减速度等问题。涉及面如此广泛的人口问题,究竟实质上是个什么问题?如果我们对它认识不清,抓不住实质,那么我们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就不会有任何科学的结论,也不可能找到人口的运动规律。因此,弄清这个问题是研究人口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妇女发展与人口控制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妇女发展与人口控制又都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妇女发展的程度,制约着妇女生育率,从而直接影响人口控制的成效。人口控制的效果,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影响妇女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妇女发展与人口控制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二者之间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探讨二者的关系,揭示妇女发展怎样制约人口控制,如何促进妇女发展为人口控制做出贡献,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现我国的人口控制目标必须重视妇女发展 1995年2月15日,我国人口已越过12亿。为进一步唤起全党全民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八个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中国12亿人口日”大会,以树立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感,从而实现到本世纪末将我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人口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极其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人口思想的萌芽.迄夏禹以后,有更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志士仁人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出发,关注着人口情况,从中积累了丰富的人口思想.虽然专著论述不多,却大量散存于古代文献之中.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进行发掘和整理.这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代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对发展科学的人口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认真考察我国人口思想的历史轨迹,首先必须探索先秦时代人口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状况,会对未来人口发展、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出生人口性别比有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人口规律     
人口发展过程中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由于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所以客观上存在着多种人口规律。它们构成人口规律体系,完整地反映人口发展过程中各个主要方面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从不同侧面反映人口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人口规律可分为诸如人口经济规律、人口再生产规律、人口的社会变动规律、人口的地区变动规律、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等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人口规律如同一切社会规律一样,也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的为数不多的共有人口…  相似文献   

9.
在影响人口过程的各种社会因素中,人口政策可以说是最直接、明显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人口政策与相应时代的经济关系紧密相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于该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但是,人口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否和社会人口发展趋势相一致。本文试以明代为例,欲从朱明政权以极其严厉地控制、掌握人口的政策,反而落得人口大量逃移的现象入手,分析产生这一政策与效果适得其反的原因所在,并由此对明代社会经济概况作一个侧面观察。  相似文献   

10.
清初四川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经过战乱而人烟稀少、社会残破的四川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随着不可遏制的人口持续上升,这种社会发展的动力渐变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对人口问题的考察往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而统计资料又是我们研究人口问题最重要的依据。但遗憾的是,清代关于四川人口和耕地的统计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1898年川省册载人口高达8475万人,而同期册载耕地仅4706万亩,即人均耕地仅0.56亩。难道这样少的耕地能容纳如此众多人口的生存?而且这一人口数已达到本世纪70年代的四川人口水平,实在令人难  相似文献   

11.
在影响人口过程的各种社会因素中,人口政策可以说是最直接、明显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人口政策与相应时代的经济关系紧密相联,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于该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但是,人口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否和社会人口发展趋势相一致。本文试以明代为例,欲从朱明政权以极其严厉地控制、掌握人口的政策,反而落得人口大量逃移的现象入手,分析产生这一政策与效果适得其反的原因所在,并由此对明代社会经济概况作一个侧面观察。  相似文献   

12.
人总是社会的人.人口规律不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社会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2页).因此,应该从历史的生产方式来探讨人口规律,也就是应该从历史的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力)和社会形式(生产关系)来探讨人口规律.生产力的技术构成制约人口的发展纵观历史,即使在削剥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也是劳动人口,在社会主义社会就更不必说了,在共产主义社会,则全部是劳动人口.因此,人口规律,就它的基本方面来说,实质上是劳动力的再生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人口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现代化的角度,对裕固族人口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与整个国家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现代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后认为:裕固族人口已经实现了生育现代化;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慢于全国;人口社会结构发展的情况较差,人口社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裕固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口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与人口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的特别现象,从人口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另一方面人口却存在强劲的增长趋势,两者比例失调导致社会无业人口增多和人们平均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社会波动。而每一次社会波动都会造成人口锐减,使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比例暂时趋于协调,这又为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因而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稳定与波动循环交替的现象,社会波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进步,加之十分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本身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新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引发了我们对人口问题的伦理思考,即:人口伦理的产生是新时期现实人口问题的客观需要;是传统人口道德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人口政策发展与完善的必然趋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兵团人口增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简称“兵团”)从 1 95 4年成立以来 ,经历了特殊的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增长表现为人口的迁移和自然增长两种人口增长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形式差异很大 ,其特征十分明显。研究兵团自成立以来的人口增长 ,可揭示兵团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 ,有助于兵团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会的主体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这两类群体能否平等、和谐相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专项调查数据,以社会距离为主要关注对象,考察城市户籍人口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社会距离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的本地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而年龄较大、女性、教育程度较低、非农业户口、有房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距离更大。据此,本文提出了缩小社会距离、缓和社会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变人口流动为人口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真正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迈进 ,除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一重要手段外 ,更重要的是让已经流动起来的、日趋成熟了的 ,并已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一分子的“准市民” ,从根本上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变 ,即变当前的人口流动为人口转移。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步骤 ,也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否对家庭生育意愿产生影响,是当前较少触及的问题。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而采用人均GDP与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经济增长对人口生育产生影响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研究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对家庭生育意愿确实产生了负作用;G 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快速增长的确是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并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也显示出二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口转变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人口转变,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比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能考验中国,它不仅是人口学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等诸方面,尤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思考人口转变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以达成国家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共识,促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健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