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夷陵城"建城的历史悠久,始于战国时期,这在大量的文献和史籍中屡有记载.然而,夷陵城究竟在何地?这是由于史籍中记载不清,再是2000多年前夷陵古城又早已被毁于战火之中.故千百年来,探索古夷陵城故址在何处的工作一直是历代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历史、考古、地名等学科研究入手,并在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夷陵城所在位置进行考证,夷陵城其位置就在西陵峡口处左岸前坪一带. 相似文献
2.
赵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先秦各国都存在倡优,其主要职守是以恢谐、滑稽的话语娱乐君主,形成了倡优娱乐话语体系。宋玉赋和荀子赋在行为的性质、目的、娱乐+讽喻的功能,以及讽喻、隐语、体物的言说方式和以问答构篇、韵散配合的语篇结构、语言形式,都与倡优的话语体系基本一致。而在荀子《赋篇》之前,楚国已经诞生了诸如宋玉赋这一成熟的赋作,可以说,赋原本是宋玉等在先秦倡优话语的基础上,吸收“语”体的语篇结构和纵横家文章的一些要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3.
刘洪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5):231-233
<对楚王问>、<风赋>是宋玉的作品.它们或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表达对世俗庸碌之人的鄙夷不屑,标举高雅脱俗的情怀;或揭露当时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表达"贫士"对上层统治者奢侈享乐生活的不满,都是典型的社会批评.形式上都运用了"主文而谲谏"的方式,讽刺批评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刘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清代的学术是以考据为核心的,因而出现了许多涉宋玉考据资料。我们按考据对象将其分为涉宋玉作品词语考证、涉宋玉作品成语熟语考源、涉宋玉作品修辞章法考释、涉宋玉作品习俗名物考辨四类,并进行了扼要的传播价值分析,指出了四类考据各自特有的对于宋玉传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四者共同具有的对宋玉传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艾初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02-105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祁国宏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38-43
宋玉作品传播流布的脉络线索有二:一方面,它们自产生初期的单篇行世而渐渐聚合一体,至《汉志》所载时共有十六篇,并进而在隋、唐时被裒合成集,即《宋玉集》;另一方面,自汉以来的历代文集多选录宋玉作品,始于王逸《楚辞章句》,中经《文选》、《古文苑》不断增添新篇目,迄于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最后汇集。考察宋玉作品这两条流布路向,即可全面图画出宋玉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千百年间的传播与接受形态。 相似文献
7.
宋玉著述真伪续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5):8-15
宋玉著述的真伪,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桩公案。20世纪初期,受疑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宋玉的著述几乎全部被断定为伪作。20世纪末期,随着宋玉散体赋《御赋》的出土,怀疑宋玉散体赋为伪作的推断自然不攻自破,从而使人们对宋玉著述的真伪有了全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我们现在可以断定,传世的19篇宋玉作品中,《报友人书》、《对友人问》、《对或人问》三篇为伪作,《高唐对》、《郢中对》两篇为《高唐赋》和《对楚王问》的异文,《舞赋》疑为东汉傅毅《舞赋》的摘录;而《楚辞章句》所收的《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所收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古文苑》所收的《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五篇,《文选补遗》所收的《微咏赋》,加上银雀山出土的《御赋》,共14篇作品,则都确是宋玉所作;而《隋书.经籍志.小说类》所载署名宋玉所撰的《宋玉子》一书当是后人从民间收录的有关宋玉的逸事和言行的著作,其作者不可能是宋玉。 相似文献
8.
9.
《笛赋》为宋玉所作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刚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1):20-25
关于《笛赋》,自南宋章樵提出怀疑以来 ,古今学者多否认其为宋玉所作 ,并提出了种种理由。然而 ,前人的理由均有失考之嫌 ,没有一条能作为否定宋玉作《笛赋》的力证。同时 ,从《笛赋》的内容看 ,它反映了楚国灭亡时楚人的伤痛情感 ,又鉴于游国恩先生对宋玉生年的推测 ,楚亡时宋玉为七十四岁左右 ,具备创作《笛赋》的条件。所以 ,我们认为 ,在拿不出有力证据来否定宋玉作《笛赋》的情况下 ,应当认同古文献对《笛赋》的题名 ,承认《笛赋》为宋玉所作。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4):497-49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氵内",《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成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11.
高应勤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14-15
先秦时期巴和楚是两个重要的方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春秋诸侯林立时,曾结成了较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降至春秋末,由于两国联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关系交恶,互相攻伐,最后以巴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陈伟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4):497-49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油”,《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戎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碟”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13.
孙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13-16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是韩非子对吴起变法的评价 ,学者们也都认同 ,然而 ,《战国策》、《史记》却认为吴起变法是成功的 ,并且 ,近年来楚地日益丰富的考古成果也证明 ,楚国在吴起变法以后并没有削乱 ,而是保持着上升的发展趋势 ,因此 ,不能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相似文献
14.
王黎琳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37-41
徐州汉玉自南宋著录、1954年出土以来,已成为我国出土汉玉数量最多、类别齐全、富于特色的地区之一。狮子山、北洞山等楚王墓出土玉器质地绝佳,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已出土汉玉的最高水平。金、银、铜、丝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等都是汉玉中的重器。 相似文献
15.
徐文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1-4
先秦时期的楚国地处南方江汉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习,形成了楚人具有个性特色的饮食文化。楚人饭稻羹鱼、五味调和、桂酒琼浆,既显出有别于中原的饮食习尚,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17.
《楚文学史》在文化理论视角之下, 取得了楚文学研究领域里的突出实绩与突破。该书在结构布局方面也独具特色。但在一些局部问题上也存在有失于一般化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毛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7-12
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乐器与文献显示 ,楚国音乐在当时已处于世界巅峰 ,较之同时期的古希腊乐器与音乐 ,显然发达得多 ,进步得多 ,高明得多。然而 ,西方人经过不懈地改良改革 ,发展进步 ,终于在近现代将我们远远抛在后面 ,从而占据了世界主流音乐的地位 ;而楚国当年的乐器及相关文献不是泯亡失传 ,就是没有什么改进 ,二者间巨大的反差充分暴露了我们民族一定程度的固步自封 ,不求进取和相当程度地丧失遗弃优良传统的弱点。“古老的先进与现代的落后” ,当促使每位爱国知识分子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谭黎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89-92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制最为完整,最具特色,因此,楚国官制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密切关注,论者颇多。论者对楚国官制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对于楚国官制的总体,即职官设置、职能及其特点涉猎的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国内外关于楚国官制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0.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在楚国一直都是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楚王既是国王,同时又为群巫之长。以“灵修”(楚王)为中心组成一个严谨的“灵官系统”,成为楚国上层统治的核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