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代码模式(code model)是包括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两个程序的言语交际模式。言语交际就是通过编码和解码的认知活动达到交往双方交流思想的过程。编码解码过程与认知语境密切相关。预设则是编码和解码运作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言语交际是一个表达者和接受者就什么是构成恰当的言语行为的领悟、理解和协商的过程.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的恰当实施和理解有四种认知前提:语言编码形式相同,言外之力相对应;完全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完全不同的言外之力;相对应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完全不同的言外之力;完全不同的语言编码形式表达相对应的言外之力.认知前提先在地介入言语交际活动,制约着表达者和接受者对言语行为模式的建构和理解.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能够共享这些认知前提,言外之力就能成功实施与理解,言语交际就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导致交际中断.  相似文献   

3.
试论言语交际中的模糊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现象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在言语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在认知系统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制约言语活动(从编码到解码)的机制——模糊机制.言语交际的实践证明:模糊语在语用上有正负值之分,带正值的模糊语能丰富语言的表现活力,因而有助于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言语谐音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言语交际活动中广泛地存在谐音现象,谐音手法运用于言语交际活动对于言语表达者和言语接受者来说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信息交流,谐音现象有复杂的结构模式、深厚的文化作用、特殊的控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信息的编码综合和解码分析并不是绝对机械的反映和转换.发话人传递的信息和受话人接收的信息不等值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冲突.从交际过程中的信道干扰、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个体的认知差异等三个方面研究言语信息差产生的原因,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者的言语信息差的调控,从而达到交际语言准确、得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言语交际的过程涉及语言、心理、认知、文化等复杂因素。早期的研究主要从言语交际的原则和意义角度入手,注重言语交际的跨文化性;近年来研究者将认知规律、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引入言语交际的研究,但侧重于言语理解的心理机制,对于言语交际过程的本质及有效减少交际失败的方式鲜有涉及。基于理想认知模式理论,将经济学中最大效应理论引入言语交际研究,是分析言语交际的本质及影响言语交际因素和实际交际博弈时决策模式应用的一个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7.
委婉言语表达就是将体现交际意图的话里意义隐含在话表意义里发送给对方 ,因此要求编码时言语形式选择正确 ,而解码时含义信息即思想内容理解准确。委婉言语形式的选择受制于交际对象的领悟能力、心理状态、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与交际环境。编码往往采用逻辑手段和修辞方式进行 ,解码则依据委婉言语形式 ,联系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 ,去分析理解规范语言比较信息、变异语言联想信息和逻辑语言推断信息 ,并针对不同情况 ,采用顺应含义信息或话表信息的正面反馈和规避这两种信息的侧面反馈  相似文献   

8.
仅从智力的角度寻求话语解读的答案是对思维认知的简单化误解。认知结构为思维认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网格结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参与了言语交际过程的始终。只有综合考虑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两层面中智力与非智力诸因素对言语交际过程影响与制约的整体动态效应,才能揭示思维认知与言语交际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翻译时词义选择的语境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表现为言语的上下文或非言语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只有依赖语境,才能对原语文本恰当、正确地解码和对译语传神、达意地编码,从而达到动态等值.  相似文献   

10.
交际是符号的基本功能之一,符号的交际功能赋予了符号世界强大的生命力。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交际行为是指人们运用符号传情达意,进行人际间的讯息交流和讯息共享的行为协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符号具有不同的编码和解码规则。符号情境是人们运用符号进行认知和交际的具体情境,它在交际中主要起限制作用和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预设的认知透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文化因素为其文化成员所共有,并以图式化的知识结构固化在文化成员的头脑中,交际时经常可以预设。文化预设是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因素进行省略。在很多情况下,文化预设理解与否成为意义推导的关键,因为它能在读者茫然无觉的情况下系统地影响其对原文信息的连贯理解。文化预设的这种作用是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得到解读的;文化预设话语含义推理的记忆图式及其在认知推理中的逻辑形式,使文化预设成为语用推理的先决条件和连贯理解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主义关系,认为对话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预设作为社会交际语言中的一部分,也存在着对话关系。预设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对话互动的认知交际。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分属于不同的交际主体。语义预设的领有主体为说话人;语用预设的领有主体为交际双方。语义预设基于说话人与自身认知域中形成的知识范畴(现实世界、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进行的主体内部对话互动;语用预设基于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主体间性对话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特定语境中 ,话语的含义只有一个 ,却可能有多个前提 ,一个前提也可能有多重意义。那么 ,在会话过程中 ,说话者是如何设定话语前提的 ,听话者又是如何对话语前提进行选择和理解的 ?本文从分析前提感知的失误入手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 ,从认知语用学角度考察听话者对预设前提的感知 ,分析选择前提特定意义的原则、策略和过程 ,进而提出前提空间定位的心理模式。笔者认为前提的选择有逻辑 -语义分析、语用推理和整合等三种不同等级的策略 ;话语前提的选择是感知 -推理 -理解 -选择的探索性过程。由此得出结论 :认知环境是话语前提的决定性因素 ,话语前提的正确选择可再现话语的语境表征 ,为话语内涵的理解提供信息表征和推理依据———基于真值条件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基于预设理论,对语用预设在新闻发言人应答话语生成中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压缩、“额外”观念信息的裹带、言内意外等。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善用预设不失为会话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语用策略或交际技巧。  相似文献   

15.
预设推理是一种以读者经验争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对语篇语义的理解,既需要读者解读语言因素又需要读者的非语言因素的参与,即与语篇相关的预设推理.语篇情景组合就是作者利用先前存入的知识以及认知能力并与文本中的符号产生联系,以互明的认知情境为栽体,在话语之间建构最佳关联,以取得最大语境效果,创设情景的心理认知过程.文章拟从读者在解读语篇时所采用的预设推理方法以及作者在建构语篇时所采用的语篇情景组合模式两方面来探讨含义推导的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Sperber&Wilson的交际观,阅读也是一种交际过程。是作者通过编码将信息输入,读者通过解码将信息输出,并接受的过程;是作者的明示、读者的推理过程;是作者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读者付出最小心力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获取共同的认知环境的过程等。依据关联理论的这些观点,探讨其对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预设是一个语用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言语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交际角色。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语篇分析、信息焦点和文体效应等初步地讨论和分析了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以及在言语交际中的不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结合指示、会话含意、语用前提、言语行为等一些语用学原理阐明话语的含蓄性。在交际中,交际者经常会避开明说而采用含蓄方法来表达想法或意图。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了解和使用含蓄的话语表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的解码、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过程,即解码、编码相结合,试图用二者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认知推理及逆推理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概括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种翻译的解码与编码模式,从认知角度来指导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