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诗谚解》是朝鲜历史上最早的翻译诗集,于1481年(成宗十二年)刊行。自《训民正音》创制以来,众多汉文献被译为朝鲜语,极大地丰富了朝鲜语言文字体系。与同时期大量出现的佛经、儒经文献不同,《杜诗谚解》是诗歌谚解译文,风格独特,且其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译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且多样,无疑是研究15世纪朝鲜语言特点的重要文献资料,意义重大。以《杜诗谚解》初刊本中的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多角度分析诗歌谚解文献中的汉字词表现形式,进而探讨15世纪朝鲜语汉字词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粤方言的完成体标记,多为"咗"或"休",也有运用变调手段的.[1][2]关于"咗"的语法特点,学者多有涉及,如张洪年称为"完成体体貌词尾",[3]而彭小川称为"动态助词",[4]都进行了详细讨论;甘于恩首次披露了完成体标记"休"在广东的地理分布及重要特点.[5]值得注意的是,广东肇庆(德庆)、阳江、中山、惠州有些方言点使用着与上述完成体标记不同来源的标记,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辛秋水 《学术界》2001,(5):45-54
文章认为,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既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产物,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体制保障.目前,全国各地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主要有平行选举、职次选举、叠加选举、累计选举四种选举方式,从选举制度本身来看,均重视了候选人个体素质的选择,体现了传统"选贤举能"的政治理念.其共同的缺点是忽视了发挥整体功能的重要性.笔者对村民自治选举制度进行了10余年的探索和实验,积累和创造了"组合竞选制"的选举模式.所谓"组合竞选制"就是首先由村民自由推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然后由村委会主任候选人自由提名他的竞选组合班子人选,并通过村民投票,由村民挑选社区领导人.文章对"组合竞选制"的现实依据、特征与优点、试验和发展、以及国内外理论界的关注作了阐述.并相信"组合竞选制"必将成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民主选举的最佳选择和不二模式.  相似文献   

4.
汉语经历体标记“过2”在朝鲜语中的对应表现有三种,分别为“-((m))n t(fe)k/ili itta/(e)pta”、“-apota-ass”和“-ass-(e)ss”.通过朝、汉语经历体标记的对比,可以揭示出两种语言经历体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讨汉、朝语经历体标记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杨国荣 《文史哲》2004,1(6):115-124
以理想的实现为指向,自由既涉及对象世界,也关联着人自身,对象世界的存在与人自身之"在"、人与世界关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实然与应然在走向自由的过程中相即而非相分。作为自由的主体,人更多地体现了整体的品格;自由与自因、作为整体的"我"与行为之因的重合,则使人的自由与因果制约扬弃了外在的紧张而呈现出内在的相容性。以"必需"和"外在目的"的扬弃为前提,人向自身的回归与人的自我实现、潜能的全面发展与人格之境的提升赋予自由的历程以价值的内容。作为人的历史走向与价值目标,自由体现了存在的多重维度和丰富意蕴,展示了存在与价值、世界之"在"与人之"在"的统一,并从实践的层面,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真实性。可以看到,正是在以上方面,自由展示了其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这里要讨论的文学,仅指语言艺术作品.但文学不是"学",而是"艺".它也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这类需要持殊技艺直接呈现于审美欣赏的视听艺术,而首先是诉诸阅读和理解的"文".所以,称它为文艺才适当.但文艺一词在我国已约定俗成用来统称文学和艺术,故这里仍按习惯使用文学一词.说文学理应称为文艺,便包含了对"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文学的多样统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需要作进一步的查考:它统一于什么?由这一统一性为何必然地生出多样性?探讨这个问题,有多种途径.但普泛性的艺术思维推及文学,特别是长篇叙事文学时,便遭遇到许多难以解  相似文献   

7.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有"喜口安陆口史"记载.此处墓主喜究竟为何职?目前学术界共有五种不同的解释,但均嫌证据不够充分.令史可称佐,而秦已有"假佐"之制,且喜已完全具备假佐条件,故合理的简文解释应为"喜假安陆令史".该解释也符合秦简的记载习惯.  相似文献   

8.
"组合竞选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合竞选制"是安徽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一项创举,它符合中国农村的民情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经过实践检验,"组合竞选制"可在根本上打破宗族、权势垄断,可以产生优化的、凝聚力强的班子,营造了乡村民主氛国,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有效的选举方式.  相似文献   

9.
自由理念的衍化与生命哲学的旨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作为人生意义的最高体现,意味着生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哲学上的自由观除了赋予"自由"以本原意义外,更是围绕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来展开的,关于自由概念的界定,有"对必然的认识与掌握"、"对必然的超越"甚或"对必然的顺应"诸种说法,这标志着自由精神在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开显.自由在其漫长的历史衍化中又有一个从初级向高级逐步提升的过程,而其共同的依据乃在于客观世界里普遍存在着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看待自由,认自由为生命的本性,亦是生命自创生功能的必然取向,故生命、创造、自由三位一体,构成了生命哲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0.
"正"、"义"与"正义"--中西人文价值趣求之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的justice("正义")范畴与中国的"正"、"义"观念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趣求作了历史地考辨与比勘,并就此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向度与外向度非可相互替代,亦非可以因果相推."权利"与"境界"是错落的,这错落为人的伸展于文化创设中的价值抉择留下了足够大的余地和张力.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兴 《兰州学刊》2007,(10):10-12
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深切感受到宗法制、礼教给人们带来的不自由,提出通过以明、悬解、撄宁、心斋、坐忘等方法努力解除心灵上的各种羁累,以期构建起心灵的"长城",达到逍遥、浑沌的心灵境界.可以说,庄子之道,即心灵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重大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时间"乃是马克思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能动性的生命创造活动时间可以分成"自由时间"与"工作日(或必要时间)"两个基本部分,相应地,人的能动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可以分成存在于"工作日"中的物质生产劳动与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自由活动.存在于"工作日"中的劳动的本质规定是"以本身为手段",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必然性;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自由活动的本质规定是"以本身为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历史自由性.艺术审美活动就是一种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人的能动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它既不同于"以本身为手段"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不同于纯粹主观性的精神活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一些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用国际音标对普通话零声母音节进行标注的形式存在4类偏误:1.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韵母";2.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y(w)韵母";3.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i(u)韵母";4.将零声母音节标注为"韵母".这4类偏误是由零声母音节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汉语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这两套标音符号转换的复杂性造成的.因此,在教授国际音标时,一定要讲清国际音标中零声母的标记方式,尤其是带有隔音符号y、w的零声母音节的标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指出,人类两性的结合所创造出的后代享有一系列天生的权利,因为这个被创造者(子女)是一个自由生命体,而且其没有同意这个创造.由此权利,导致了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及一些权利.他又指出了"创造自由生命体"会遭遇到的解释困难,即去解释一个服从因果律的父母创造子女的过程,却创造出了一个超感性、超因果的被创造者的困难.这可以通过区分在时间中的创造与超时间或超感性的创造来克服,或起码可以证明这种创造是不自相矛盾的.本文将审视康德的这些观点,说明它们既有很启发人的一面,即将亲子关系当作与物自身相关的关系来处理,又有不少缺陷.首先,他用来避免上述解释困难的策略蔽于一端,因为时间在康德那里有感性的直观形式之一与先验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的区别,而后者与"自由因"和"定言命令"是有关联的.一旦说到自由生命体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维持的时间,那么,断言这种生命体的被创造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涉及时间和感性肉身,这就很成问题.而且,康德未充分考虑到,父母也是自由的生命体,他们对于子女的权利并不完全基于子女的天生权利,而是也有自己的先天根基.康德赋予父母以过少的天赋权利与过多的后天权利,这是因为在他视野中的亲子关系是失衡的.  相似文献   

15.
食物不仅仅是人类食用的自然之物,更是人类在其能力范围内超越自然的必然限制并自由地创造好(善)的生活的精神之物。在人类生活的历史进程中,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彰显着饥饿驱使下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对抗颉颃与重叠共生的密切联系。在此联系中,食物自身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关系。这就提出了食物伦理的根本问题:如何把握食物所蕴含的伦理关系?该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是否应当禁止食用任何对象?是否应当以任何对象为食物?应当以何种对象为食物?食物伦理第一律令、第二律令、第三律令分别回应这三个子问题。第一律令、第二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不应当"的否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消极自由(免于饥饿或不良食物伤害的自由)。第三律令是规定食物伦理"应当"的肯定性律令,其实质是食物伦理的积极自由(正当追求优良食物和善的生活的自由)。三大律令分别从不同层面诠释出食物伦理的根本法则或食物伦理的总律令——食物伦理的自由法则。  相似文献   

16.
任辉献 《学术界》2007,(6):87-94
陈晓律教授在论述民主与战争的关系时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民主与战争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民主国家之间事实上是否发生过战争?第二,民主制度与使用武力的倾向和频率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关系?第三,民主国家所打的战争是否必定是正义的?在国际交往中争夺话语权不能依据现实主义的逻辑,而应诉诸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的价值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饶龙隼 《文史哲》2004,(5):83-89
直到晚周诸子的时代,百家争鸣,言辩盛行。在这种学风影响下,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均有新异的变化。而与之同步,晚周用象形制也发生新变,出现一种新质的用象形态——观念具象。它有三个基本特性:(一)具象不是独立外在的实物,而以物象的寓意为条件,呈现为一种观念属性;(二)用象是自由灵便的,一方面人为因素增强,可以随意地从物类中抽取观念属性,并在不同物类之间建立观念联属,另一方面用象形制的自足自由程度提高;(三)观念属性的凸显,使用象形制脱落礼仪程式之媒介,而完全依赖语言这种媒质,晚周诸子用象的提示语"如"、"若"、"譬"等词,大多从口从言,显示了观念具象的言象媒介情态。就是在观念具象的融介下,言语与志意达至深度沟通,并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言·象·意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8.
自我的幻像 --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喜 《东南学术》2002,(3):157-164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引发了知识界的诸多批评,范伯格对伯林的批评是建立在关于"欲望"以及对欲望的"约束"的讨论上,从而指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逻辑互蕴关系.但他对自由的理解不同干伯林,他主要强调自由的"内部敌人(欲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黑格尔及同道则强调"欲望"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相互承认,是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标志,由此,马克思继承并突出地提出"只有打破人的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才能以人与人相互对待的态度,获得自由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自由理念具有鲜明地反对形而上"自我"概念预设以及对人性迷信的立场,强调应该从入与物、个体与类的关系角度对"自我"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因而,当可作为对"世纪末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古代突厥语在8世纪记录外来词时存在词首的c音与s音相通现象,故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所记位于高句丽与唐朝之间的换写为(c)ülgl((c)ülgl)的国家或民族之名称,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变体(s)ülgil.另,古代突厥语自8世纪起至10世纪以后的写本时代,经历词中的γ音、g音并入ng音这一发展阶段,故(s)ülgil的转写之一(s)(o)l(o)gil存在写本时代变体为(s)(o)l(o_ngil的可能性.(s)(o)l(o)ngil与源自"新罗"的蒙古语Solonggos(朝鲜)密切相关.高句丽以及突厥以前统治蒙古高原的柔然应为"新罗"名称的传播媒介.高句丽对新罗的称呼"徐那忽"(si(e)-na-hol)、"徐罗忽"(si(e)-ra-hol)在突厥语中最终转变成了(c)(o)l(o)gil(新罗).  相似文献   

20.
现当代主流经济学虽然倡导市场自由,却由于坚持"经济人只利己不利他"的前提,往往把它单向度地归结为经营者的谋利自由.只有抓住需要-意志-自由-价值的紧密关联,澄清经济人既有利己心、又有利他心的"交易通义",我们才能矫正某些源于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的污名化曲解,令人信服地说明市场自由的根本原因:正常的交易行为既能让经营者实现追求利润的自由,也能让消费者实现满足需要的自由.因此,只要遵守不可害人、尊重人权的正义底线,自由市场完全可以为社会生活的良序运行奠定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