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思录》系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撰的儒学名著。该书影响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学界八百多年,为治思想史者的必读经典。姜锡东的《〈近思录〉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著述的基础上,对《近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典籍,南宋大儒朱熹和吕祖谦编纂的《近思录》中充满着与"人"—"生"大关目相联系的"人"—"生"智慧。宋儒从"主静"的形而上之"哲学"出发,牢牢把定中国传统文化向来瞩目的践履性道德教化的大方向,殚精竭虑于修身养性诸命题,遂在将"思想"结晶为"文字"的过程中,通过《近思录》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3.
作为程朱之学重要承传载体的《近思录》在宋元之际流传到日本后,在日本社会广为教习,被当作理学之经典、圣学之阶梯。日本人通过重刻、注释、翻译、讲读、仿编等途径整理生产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近思录》相关文献。他们在接受《近思录》思想体系时,又对中国注本的部分注文予以批判、加以新解。由《近思录》在日本的传播和本土化,可见中日两国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4,(1)
编纂于八百四十年前的《近思录》,原本只是朱熹、吕祖谦为僻居穷乡的读书人提供的一部理学入门读本,却被后世学者一步步发掘出潜藏的巨大学术价值,并最终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经典之一。历代《近思录》续编、补编、仿编、注释、集解、札记等后续著述,总数多达百种以上,此外还有古朝鲜、日本学者的注释讲说著述百余种。作为古代学术思想经典,《近思录》固然有其可以古今转换、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七八百年来广泛流布于中土、东亚的众多《近思录》后续著述,同样是一大笔值得后世珍视的思想学术史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5.
清前期《近思录》代表性注本甚多,《四库全书》仅收入了茅星来《近思录集注》、江永《近思录集注》,而对于当时影响力甚至超越二者的施璜《发明》、张伯行《集解》等注本却未收录。从政治、学术、文化思想层面解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发现施、张二人注本的出现、广布,符合社会多层面需要;但“汉学专制”局面、汉宋门户之见,使得非汉学考据家的著述难以受到关注,清代的文化宰制对《四库》选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废其言、弃其书。而茅、江二人注本被选入的主因,不仅关乎其本身呈现出的考据特色,而且得益于时代思潮相助与汉学家推重。《近思录》文献在清代的流布呈亚铃状的情形,与乾嘉时期政治、学术思想的转变、过分尊汉抑宋、君王文化摧残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黄秉泰先生《儒学与现代化》评介蔡方鹿近收到韩国驻华大使黄秉泰先生寄赠的他所著《儒学与现代化——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一书。这是黄先生于1976—197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期间写的毕业论文。一二十年后被中国学者译成中文,于1995年1月由...  相似文献   

7.
道家与《中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庸》的作者与成书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礼类著录《中庸说》二篇,未题撰者。《礼记》中有《中庸》篇,是否即子思所作之《中庸》,木明确。唐人孔颖达《礼记正义》于《中庸》篇题之下引郑玄《目录》云:“孔子之孙子思极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可以看出,汉代学者郑玄,唐代学者孔颖达、陆德明均认为《礼记》中之《中庸》为子思所著。至宋代,理学家以构建儒学纯哲学和儒学本体论的需要,特别推崇《中庸》。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相似文献   

8.
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这一研究的规模之大、 成果之丰、影响之巨、参与学者之多,在海内外的新儒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方克立先生作为这一研 究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主编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等三十多种、逾千万字的 论著;使现代新儒家在大陆从绝学成为显学,并在港台和海外产生重大反响,可谓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 首屈一指的代表者。其中.《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作为方先生十年精心致思的结晶.不仅是方克立 教授的一家之言,而且以浓缩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基本进程,堪称新儒学研究的里程 碑。 全书收入方先生1986年至1996年的论文、演讲、书评、短论、序言等37篇,分为四组.另有四篇答 记者问作为附录。第一组和第三组侧重于对新儒学的宏观审视和总体把握;第二组带有个案研究的性 质;第四组主要是方先生在研究新儒学的同时所提出的文化主张和哲学理念,特别是对综合创新文化观 的阐扬。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多种中国儒学史专门著作出版,如赵吉惠等主编的《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国儒学史》等都各具特色,为学界所关注。近由黄宣民、陈寒呜二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汇集思想史研究专家最新研究成果并具有突出的学派特色,这是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因而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8月29曰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孔子基金会、韩国安东大学、韩国国学振兴院共同主办,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和山东省文化厅支援的中韩儒学交流大会,在济南举行。本次儒学交流大会是具体落实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期间两国签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联合声明》中确定的人文交流领域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简评王元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个最重要思想派别,弄清它们的关系无论对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对研究现代新儒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毅同志所著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12.
来知德(1525-1604),字矣鲜,号瞿塘,明夔州府梁山(原属四川,今为重庆梁平)人.来知德著作颇丰,有《理学辨疑》、《省觉录》、《省事录》、《河洛图书论》、《入圣功夫字义》、《心学晦明解》、《大学古本》等,以上收入《来瞿唐先生日录》,共十三卷.来知德另著有《周易集注》,于此书用功尤笃,二十九年而成书,是易学史上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物.来氏其名、事在《明史》和《明儒学案》(列之《诸儒学案下》)中均有记载,现依据《日录》与《周易集注》等著作和相关材料研究来氏的哲学与易学思想,以展现来知德学术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许葑的《朝天记》、金堉的《朝京日录》和李田秀、李晚秀的《入沈记》分别是16世纪、17世纪、18世纪韩国文人的访华记录。比较这三部作品,可以发现文中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究其原因,是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现实和韩国文人看待中国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思问录》是王夫之三百多卷著作中的两卷。要弄清《思问录》中的哲学思想在他的体系中占什么地位,那只有在具体研究了他的全部著作并进行综合概括,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是,研究工作必须从具体入手,从局部入手。不管这些思想在王夫之的体系中占有何等地位;同时,又因本文对《思问录》中的缺点或糟粕,只是稍稍提及,所以题名为《王夫之〈思问录〉哲学思想探胜》。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儒学年鉴》创办的积极意义 创刊《中国儒学年鉴》,是一项继承和光大我国文化传统的开创性的事业,不但填补了出版领域的一个空白,也是儒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创举。创刊《中国儒学年鉴》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明儒学案·师说》“罗近溪汝芳”章中有“邓先生”语,而无具体名字,有学者将之误作邓定宇.由“罗近溪汝芳”章可知,“邓先生”具有“好古,治经史学”、“学本邹东廓,以戒惧谨独为宗旨”、“早年本修,晚年服膺罗近溪,并作祭罗先生文”三条特征.以此特征考之邓定宇与邓元锡,则“邓先生”实为邓元锡而非邓定宇.黄宗羲裁篇拼凑刘宗周《皇明道统录》而成文气不顺之“师说”,也是引起后人误解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7.
内藤湖南的《近世文学史论》对江户时代的学术发展迁移以及学派的形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概述。文章在小川环树译注《近世文学史论》的基础上,以螺旋循环史观为理据,将其序论所强调的"时"的纵向关键因素,与著作中《儒学》(上)结合展开研究,把《儒学》(上)分成七个时期以及六大阶段,进一步论析近世儒学沿革和变迁的"螺旋循环进化"之轨迹,阐明内藤湖南在近世文学研究中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儒学史在遇到唐代儒学时往往有一种断层感.而学术界一般认为隋唐以来的佛学是宋明理学的渊源与动力.这一观点将唐代的儒学视为一个对儒学发展来说无关紧要的阶段.因此,对这一时期儒学与后来儒学发展的内在相关性缺乏论证.本文以唐代《春秋》学派为切入点,考察《春秋》学派在儒家经典思想资源上所起的嫁接和承上启下的轴心作用,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 ,我们尚无法梗概出当代海外新儒学起码的历史作用。本文通过描述并简析海外儒学第三期研究群体如何将“深刻的道统”、“过渡的学统”和“广域的政统”融合为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发展脉络 ,初步形成了如下看法 :当代海外新儒学所作努力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所谓“政统”的文化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当代海外新儒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日本儒学研究,如果按照中国学界日本儒学研究者的学术辈分来划分,称朱谦之、刘及辰等是第一代日本思想研究者,王守华、王家骅、卞崇道等是第二代的话,作为年轻实力派的刘岳兵则属于第三代了。他的新著《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版,以下简称《儒学》),采取个案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儒学在1868年至1945年日本近代社会存在的形态及思想结构特征。《儒学》选取的五位思想家,除了中江兆民外,其他四位基本是鲜为人知的,至少在中国学界少有人知。该书所依据的原始材料也是在中国学界难以看到的,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