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荣 《社科纵横》2007,22(1):84-86
论及唐代古文运动,研究者均云韩柳元白,对于刘禹锡则很少提及.在此,论者试从刘禹锡散文创作入手,探讨刘禹锡的"文以见志"观及其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意趣.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知识观其非确定性的理论来源,在古代、近代、现代等传统知识观中都有迹可循,特别是继承和张扬了现代知识观中一些主观性和相对主义等非确定性的思想.它并非完全摒弃了以往的知识观,对近代知识观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不仅在发展中出现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较多的吸收了现代主义中的因素,在早期以否定性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也有继承性一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倾向是对力图构建一种有着确定性和统一性的理论和知识大厦的基础主义进行批判.后现代知识观和传统知识观之问是一种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在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继承,继承的结果是远离了现代性,表现为一种断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0,(2)
《荡平岭碑记》石碑,位于吉林省白山市境内江源与临江分界处的老岭,有被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两通《荡平岭碑记》石碑,它们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设长白府、纪念修通老岭至临江公路而立的纪功碑。本文通过介绍此碑传拓过程,简述了中国传统传拓技术及其功用。《荡平岭碑记》拓片,是研究长白山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在中国长期传教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儒学观。这种儒学观具有宽容性 ,这可从他对偶像崇拜、祭祖尊孔等仪式的态度中窥见一斑。同时 ,他对灵魂不灭和天堂地狱的诠释使其儒学观也极具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6):10-15
党性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重要、最根本的核心观点,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中鲜明、坚定的党性立场一以贯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其新闻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本文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新闻观,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脉络探析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党性立场,同时回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导的新闻事业在世界各国的探索,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阐述了习近平新闻舆论观党性立场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前瞻性,尝试总结习近平基于党性立场对党管媒体和导向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自主学习动机、学习计划和实施、学习过程管理、学习中人际沟通四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评价量表,并以是否应用云平台教学为变量,探究了云平台技术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云平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重视程度,同时帮助学生加强自我学习过程管理,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  相似文献   

7.
挹娄文化考     
《求是学刊》2019,(4):172-180
史料中关于挹娄的记述主要出现于两汉三国时期,但挹娄的实际存史时间可至少延续到魏晋时期。两汉时期的滚兔岭文化已经被确认为文献所载的挹娄文化遗存,凤林文化与滚兔岭文化具有明显的直接承继关系,二者在存史时间、地望、文化特征等方面均与文献中的挹娄文化相符。滚兔岭文化属于文献记载的早期挹娄文化,凤林文化就必定属于晚期挹娄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汉至魏晋时期的挹娄文化。挹娄文化主体特征体现在年代、居住形式、生业方式与陶器组合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瑞杰  肖守库 《学术交流》2006,1(8):180-183
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朝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从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蒙金最初交锋的野狐岭、会河川战役,发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区域内。具体地点应该在张北县台路沟乡春垦村南、万全县新河口乡小麻坪村北、明长城上的“土边坝”。元太祖六年(辛未,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应该是蒙古军誓师准备伐金的时间,而《史集》、《亲征录》所记载的秋天则是蒙古军大规模发师南征的时间。纥石烈执中率领金军与蒙古军在野狐岭进行了正面交锋。当时与蒙古军激战于野狐岭的金军当是7000人。蒙金野狐岭、会河川战役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是明显的。此役之后,金军是屡战屡败,在军事上失去了主动。而蒙古军则增强了敢打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锐 《学术交流》2006,(4):52-55
属于认识论范畴的现代哲学因果关系包括决定论和概率性两类。法律因果观不是哲学家或科学家的“刨根问底”式的因果观,而是建立在普通人因果观念基础上的概率性因果观。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反映了法律因果观的概率性,超越了客观因果观,因而获得了通说地位。对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价值应当客观评价,相当因果关系不过是一个适当的概念标签,个案中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应综合考虑行为的盖然程度、可预见性及法规目的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红果 《今日辽宁》2013,(3):56-59
清风岭自然保护区有着"绿色迷宫"的雅号,九沟十八岭处处绝崖奇洞、险壁飞瀑,堪称辽西一绝。清风岭自然保护区为国家3A级风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朝阳十佳生态旅游区、朝阳四大旅游精彩看点之一。保护区位于朝阳县长在营子乡,距朝阳市区58公里。保护区面积9009.6公顷,游览景区2580公顷。  相似文献   

11.
庞玉枝 《社科纵横》2008,23(11):160-162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体育观,这种体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体育的价值观、群众观、实践观、政治功能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不同的见解既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继承性,又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与时俱进性,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总体而言,毛泽东的体育观理论性强,邓小平的体育观实践性强,研究他们的体育观,有利于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研究,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2.
贾新奇 《唐都学刊》2013,29(4):6-11
德才观是李贽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李贽贬抑德性,强调才智因素的社会价值,从而大大提升了才智的价值地位。这种重才轻德的德才观,是对儒家德才观的偏离,其背后隐藏的是李贽对儒家秩序取向社会哲学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泰和县苏溪镇采取租用山地,引进外资的方式,投资兴建了下彭村公墓山;马市镇武溪村、螺溪镇郭瓦村乌龟岭、西岗村西岗岭、塘洲镇东湖村、禾市镇国渡村也先后开展了筹备规划,分别选定20~30亩的山地进行开发建设乡村公益性墓地,努力实现农村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田斌 《社科纵横》2009,24(1):101-102
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中,赞美女性、贬抑男性的性别观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诗经》的婚恋诗中就已显露出来,并贯穿于中国爱情文学发展的始终。可以说,《诗经》婚恋诗中的性别观对中国爱情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和日本茫茫书海中,张之洞的《劝学篇》和福泽谕吉的《劝学篇》是两部对各自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这两部同名著作是西学东渐中日的时代产物,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们展现了中日传统文化在西学冲激下演变的两种模式,在西学取舍观、东西比较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国家独立途径等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泾渭分明的思想分野,从而揭示了两种西学观的尖锐对立,反映了近代中日两国在西学观上的时代落差和认识落差。在考察研究中日近代化一成一败的历史结局的成因时,西学观的差异应当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视角。中国近代化虽然失败了,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风美雨的氛围里,留下了缓慢地向近代文化蜕变的轨迹,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节。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作了梳理和概述 ,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为基本点 ,把这种社会主义观放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 ,加以整体的、历史的观照和透视 ,分析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8.
赵麦茹 《唐都学刊》2014,(4):113-118
墨家的经济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因子,这一点在其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及分配观中这几个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墨家的这种思想给身处生态困境中的当代人类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非常关注自我的问题,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对自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自我观也不尽相同。研究中西方的自我观对于更合理更全面的理解自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