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别"学"与"术"、"学者"与"术者"--以"术"为规范的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谢"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的邀请. 对于当前存在的各种学术规范问题,笔者坚信,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例如今天这样的论坛,这个问题总是能够得到重视进而实质性地有所改进的.为了促进学术规范化,借助这个会议,笔者就"学"与"术"的关系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时下,学术规范问题,已引起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为此,国家教育部专门制定并颁布了被学界称为“学术宪章”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然而,学界仍不断曝出知名学者剽窃抄袭作假之丑闻,甚至有些人还装扮成受害人模样而与真正的受害人对簿公堂,即便终以败诉为结局亦不遗余力。  相似文献   

3.
1978年5月创刊的《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打出"创新"与"学术"的两大旗帜并以300余页的大容量刊发诸多学界名家的学术力作,为海内外媒体所关注,尤其被海外学界甚至政界作为观察中国社会新变化的一个特殊视点.  相似文献   

4.
对于学界,笔者是一个局外人.因为,除了为编录书目而不得不经常翻阅各种图书资料之外,几乎和整个学界是绝缘的.作为一个末学后进,对学界的是是非非,笔者的态度始终是淡然的,并因为自身水平的缘故从不参与其中.但今天,笔者抱着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情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因为就在日前,笔者有幸读到了郭世佑教授的"学术规范与博士生教育"(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3期)一文.  相似文献   

5.
汉语"字母词"的读音问题,目前在我国汉语语言学界尚存很大争议.本文旨在介绍若干外语中的"字母词"相关情况,重点介绍这些外语中的相关语音规范,试图为汉语"字母词"语音规范的制定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6.
<明代辞赋述略>为自标甚高的"静一学术论丛"系列专著之一.稍加检视.全书选题意义阙如,没有任何学术支点;文字竞六成属辞赋原作引文,近四成属作家生平和文意串释,学理逻辑空缺;全书没有一条注释,没有一处显示参考、吸收或驳正前人观点,参考书目中直接相关著述仅三又三分之一种,几自闭于学界视野之外;作者欠缺基本学殖素养,在句读辞赋原文时,不少地方破碎文本,错谬百出.如此"学术",犹欲垂范学界,令人警醒深思.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被卷入的剽窃风波中,表现出了一种严肃而不忘严谨的认真态度.如果说严肃指的是直面问题、绝不宽恕的学术原则,严谨则指的是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学术规范.如无前者,恶风猖獗,学术大坏;如无后者,播风弄雨,流言成灾.如果大家能有几分鲁迅式的道德耻辱感和学术精神,当下学界也不至于出现种种荒诞不经的怪现状了.  相似文献   

8.
生活于晚清的学人张穆因在西北史地研究方面成就突出而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学术思想的形成来看,张穆受到汉学、宋学及今文经学诸家影响,治学虽以传统的汉学考据为基本方法,但他关注的研究领域是以西北史地研究为代表的"实学",已超出传统学术领域--经学的范畴之外,其治学中透露着强烈的学术经世的意识.张穆学术思想中的种种特点,反映了清代学术由乾嘉"学精"向晚清"学新"的过渡.  相似文献   

9.
一 笔者曾为一本小书进行过一场学术"打磨".其间有一些疙疙瘩瘩的想法,还有一些只有"道中人"才能体验到的苦恼.虽然事过境迁,但它们一直横亘脑际,亟待呼之欲出.如果讲出来供大家讨论,也许有助于对当前比较热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敬业活动和学术规范问题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以或主要以"评比"为核心,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且泛滥成灾的各类评比,已经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科研的唯一性、创新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对科研不可能进行严格明确的等级评定.评比是学术的鸦片,因此要在学界开展"禁烟运动".批评是学术的生命,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术批评.特殊人才超常拔擢,平常之人论资排辈,才是符合实际的方式.必要的评比必须受到严格限制,政府应退出评比.  相似文献   

11.
按使用的功能,晚清以降的"演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政治宣传与社会动员,二是文化传播与学术普及.前一类声名显赫,后一类影响深远.与学界同行的思路不太一样,我更关注后一种演说,因其与现代中国学术及文章的变革生命攸关.至于与"演说"三足鼎立的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以及报章书局的大量涌现,使得学者们很少只是"笔耕不辍",其"口说"多少都在媒体或文集中留下了痕迹.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22日,针对学术界的剽窃、造假、浮夸等现象,教育部社科委一致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被写进了总则第一条.学术界有人对此<规范>做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中国学术界第一部‘学术宪章'".为此,北京大学研究生索阿娣于2004年7月6日采访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  相似文献   

13.
顾海良 《学术界》2007,23(3):18-24
本文提出 "精品"、"上品"是高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就出"精品"、"上品"中的研究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其同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的关系问题,以学术流派、学术自由和学术尊重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生态问题,学术规范建设和学术道德培育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放性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的主张者,明明知道"以学术为本"是学者群体"自然存在的法理逻辑与社会基础",却又将学术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视为伪命题,并断言李醒民的主张和对国内学界弊端与学术规范建设的思考陷入了"超真实"的更为隐蔽的权力奴役。论者不惜以种种违反逻辑之手段来反对李醒民的主张和声张自己的反主张,试图摧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这一学者的职业伦理底线。他们认为"无中心"和"祛导向"能"成就思想开创、智慧积淀之学界大业"。该文认为这种"文革"式文风的论说方式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试图以"无中心"和"祛导向"来祛除学界之疾,根本就是个无法达成的虚幻主张。学界岂可"无中心"和"祛导向"!  相似文献   

15.
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这几个字成为学界高频词之时,学界已经"礼崩乐坏",发文章已经成了搜索-粘贴-复制-打印-投稿-付钱-刊出,一条直线运动.剽窃不仅是本科生辛苦找工之余的救命药,已成硕士博士毕业的祖传方,更是讲师教授博导攻取职称拼抢待遇的杀手锏,还是各科处局部官员升迁的密宗拳.北京大学是中国政治文化重镇,在英文系黄宗英副教授终于承认他所著《爱略特--不灭的诗魂》不是他导师赵萝蕤精心指导的结果,而是他处心积虑细心拼贴的结果之后,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开出了《学术规范》一课,专门对博士新生进行了规范细说.  相似文献   

16.
施琳 《江汉论坛》2002,(6):27-30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人类学界发生了一场影响广泛的"大辩论",辩论的双方是所谓的"实在主义学派"和"形式主义学派",他们对经济人类学研究的适当方式与人的本性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辩论.这场学术争论并不局限于经济人类学范围,而是在美国社会科学圈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一学术现象,并从学科和学说发展史的角度,对其作了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7.
李涛  邬志辉 《学术界》2012,(1):109-117,285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的理论自由度与学术评价的学科专业化之间事实上陷入到了一对难以相互润合的制肘,而这种制肘客观上逐渐衍生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诸多新困惑,如学风规范等系列命题。面对这些新困惑,我们绝不能单纯寄望于依赖道德批判去单向抽象破题,而是要深入这些新困惑内部理性挖掘其潜在机理,进而剖析出其背后真实难点,以客观理性态度来具体纠偏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中的诸项困难,从而摈弃毫无意义的道德审判心理,走出学术批判中的伦理性思维左右困局。本文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中的三大关键词:"学术"、"学界"和"学者",与中国科学院李醒民教授提出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等论点展开商榷。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下,重提"细读"的原因在于,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细读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脱离文本细读的政治比附和随意发挥上.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反观"细读"的提出者--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则不难发现其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对于长期缺乏"细读"的中国文艺学界来说,在当下盛行新观念、新理论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确定"直面文本"的批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可行的细读方法和步骤,是当前文学理论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伍铁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的开创者.在语言学界较早举起学术批评大旗,围绕"学术"和"学风"这两个影响学术发展的要害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伪科学和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揭露与批评.其学术批评活动,对净化语言文字学学术环境,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学学科恢复重建以来虽然取得了重大发展,但研究方法仍然落后.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在认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知易行难",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认知和实践运用之间还存在巨大的落差和鸿沟.从总体上来审视,在整个政治学研究中,侧重干微观视角的心理行为取向和理性选择取向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方法方面的意识仍旧淡薄,缺乏学术规范上应有的自觉;规范研究"不规范";实证研究相对偏少.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正视.中国政治学研究要能走出本土化和规范化的坚实道路,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努力逐步形成研究方法上的规范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