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对《诗经.生民》记叙周族始祖后稷感生神话的某些词句作了考释,并认为《史记.周本纪》中的后稷感生神话不同于《诗经.生民》中的后稷感生神话,是另一异文。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不祧之祖,《诗经》以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形态各异的众多女性,既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文本,也为我们探析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演变提供了思路。本文从自我本体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女性意识的演变更迭、呈现特点及深层原因,有助于从不同角度阐释和解读《诗经》,对后世明确女性定位、发挥女性优势、体现女性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拥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诗词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叠词的运用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对于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营造诗歌意境、增强韵律的美感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世诗文中也对叠词的运用加以沿袭。为此,本文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整个周代时期礼乐文明的花朵,是华夏先民真纯而清亮的第一声歌唱.无诗不美,无情不歌,《诗经·国风》篇以其独有的美濡养了历代读者的心灵,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本文将从原初、自然及文辞三个方面对《诗经·国风》之美略说一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乌洛候的文献记载、名称含义、与室韦的关系、地理分布及流向等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魏书·乌洛侯传》是研究早期乌洛侯历史的基本史料,《通典》、《旧唐书》和《唐会要》中新增入的唐代乌洛侯史料有一定价值,《北史》、《太平寰宇记》和《新唐书》记载的乌洛侯内容都是抄录的前代史书,价值不大。从史料分析,《魏书》记载的室韦包括了乌洛侯,东魏以来的中原人已将乌洛侯看作是室韦的一部分。南北朝至唐代,乌洛侯居地有所变迁,《魏书》记载的乌洛侯人活动在甘河、雅鲁河之间,《旧唐书》记载的乌洛侯人南迁至洮儿河与霍林河之间。缺乏文献根据,单纯从对音角度得出的乌洛侯的名称含义及其与后来古代部落、现代民族关系的结论,是难以取信于人的。任意对音的作法,有悖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科学领域词语中,常用"经典著作"称谓.如对马克思、恩格思论著,常称之为"经典著作";又如对我国古典名著诗歌、小说中的《诗经》、《楚辞》、《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亦常称之为"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全面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的社会风貌,真实记录了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色彩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世界赋予人类的美的视觉感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表达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红”的民族,但这种观念并非在朝夕间形成,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认知以及情感积淀过程。本文意通过对《诗经》中红色色彩词的分析,从心理文化认知视角来探究中华民族“尚红”观念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对20世纪<诗经>大雅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研究思考的方向.即重新认识大雅在<诗经>中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转变观念,从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雅文学形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状态常常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引起的。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对“夷夏”民族关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与需求作出了相应的论述,由此汇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夷夏论”史。本文着重从西周“封建”设“要服”、“荒服”;孔孟时代“尊王攘夷”和“夷夏观”;江统《徙戎论》;宋人石介《中国论》;近代社会“体用”论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等几方面入手,对这一富于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重大问题作系统性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民族关系理论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抑或可以说对理解和处理当代民族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刘小兵 《民族论坛》2007,(10):50-50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及《诗经》的章句进行汇总、对比、推理,认为《诗经》中不会有孔子及其时代的人所认为的"淫奔之诗":孔子所讲的"思无邪"是通过乐礼对一些当政者进行政治训诫,是孔子的政治观点,是孔子乐政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2.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新疆发现有我国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时代最早的有机质类文物,如纸质文书、绢画、丝、毛织品等,其中尤其文书以数量大、保存好、底蕴深、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有大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尔雅》等,又以《尚书》《诗经》最多。这些典籍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实证了中华文明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发生学上对"诗"与"兴"语言结构的考察,陈世骧发现了《诗经》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类意义,这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变形记》是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小说中的瑰宝。作品采用荒诞离奇的叙事手法,平淡冷峻的叙述语言;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文明濡染下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盘根错节且极端异化的多维关系;揭示了现实社会践踏人性、扭曲事实的资本主义金钱观;寄予了卡夫卡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哲理性思索。本文运用文本还原法,探寻《变形记》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故事内容的真实性;挖掘卡夫卡透视作品背后所隐匿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鸡鸣"意象具有十分独特的含义和与现当代文学截然不同的背景时间,在《女曰鸡鸣》《鸡鸣》《风雨》三首诗中最为典型。细究之下,"鸡鸣"意象的特殊性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太阳崇拜,并引申出计时专名、警戒自强和象征爱情婚姻的正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融合具体体现在联姻、民族战争、灾祸三方面,这些在《诗经》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7.
木仕华 《民族学刊》2013,4(6):38-48,105-108
《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的记载涉及明季以丽江纳西族地区为中心的藏边区域的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关系、商贸往来、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等内容,旁征汉藏文史资料和文献,考信史实,《徐霞客游记》在滇川藏交角区域纳西、藏等多民族关系史和政教关系史、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诸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19.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庄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儒道关系所不能绕开的。在《庄子》书中儒家创始人孔子频繁出现,约有四十多章节记述到孔子。《庄子》涉及到孔子的部分篇章里,触及了孔子和庄子的重要思想及核心理念。本文透过《庄子》中的孔子与《论语》中的孔子比较的视角,以圣人观为切入点,窥探孔子与庄子在价值理想、人生境界方面的旨趣之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