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 《北方论丛》2011,(6):90-9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准噶尔汗国,意在了解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对喀尔喀问题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说服噶尔丹承认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权。随后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政策由"限制、笼络"到"武力平定"的转变与此次出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唐代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居重驭轻"、"不专委边将之任"的改变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原因,玄宗、肃宗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肃宗的平叛计策,又进一步影响了叛乱的平定,在回纥的威胁下,唐代宗最后与安史降将妥协而结束了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平定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吟咏英烈功臣、关于哈萨克布鲁特、统一西域后的用典等五个方面,论述乾隆帝西域诗的用典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沙俄在尼布楚谈判期间,企图威胁利用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攫取外交上的好处和吞并蒙古的阴谋破产之后,其利用喇嘛教侵华的图谋,并未稍有收敛,在清中央政府平定准噶尔前后,沙俄使出了更为阴险的一手,这就是阴谋策反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以图达到吞并我喀尔喀蒙古和我西北广大地区的罪恶目的。 准噶尔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康熙年间,噶尔丹以阴谋手段夺取汗位之后,准噶尔势力逐渐强大,凌驾于其他各部之上,并征服了维吾尔族各部,称雄于新疆,与  相似文献   

5.
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过程中,有一批逃入山林的民众,他们为生活所迫不时外出抢劫,他们被清军称为"玛哈沁",此词蒙古语意为"劫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演变为准噶尔蒙古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近期,由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的《西域图志校注》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为西域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清朝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清朝对西域的经营,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全面和巩固;中央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西域的关注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康熙和乾隆两朝不惜国费,平定威胁新疆安全和祖国统一的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和南疆大小和卓之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新  相似文献   

7.
传世文献在编纂过程中,原有的信息会不同程度地流失。我们运用史源学方法,对比《清实录·高宗实录》与《平定准噶尔方略》中有关乾隆年间开建伊犁惠远城的记载,发现前者对伊犁将军明瑞奏折的删改比后者多,甚至将明瑞于乾隆二十八年二月丙辰日上的奏折,用"寻奏"二字缀合,置于是年正月辛酉日上的奏折之后。此外,本文还从史源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他各种相关文献对惠远城建造时间记载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黑龙 《西域研究》2007,(1):28-34
清朝平定“三藩”后,开始把精力转向准噶尔部,着手解决西北边疆问题。1682年,康熙帝派内大臣奇塔特出使准噶尔部。本文爬梳史料、详其始末,揭示此次出使意在了解准部内情,尤其是噶尔丹对清朝的态度,并说明随后清朝对准政策由“笼络、羁縻”为主到“限制、削弱”为主的调整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阿桂是清朝前期的一位杰出将相 ,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平定西北边疆准噶尔部和回部的分裂叛乱、征讨西南地区大小金川土司的武装叛乱、出兵缅甸 ,解决边患 ,为巩固清代国家的统一 ,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初,乌鲁木齐是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游牧草场。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这里“千里空虚,渺无人烟”。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在乌鲁木齐驻兵移民,大兴屯田,发展生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乌鲁木齐人烟稠密,商贾云集,逐渐成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清代屯田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面对各类海防问题绘制了一系列数量众多的海防总图。明代中晚期的海防总图基本都与防倭存在密切联系,其中占据主流的就是郑若曾12幅《万里海防图》谱系以及郑若曾72幅《万里海防图》谱系。清初,在平定台湾之后,很长时期内没有严重的海防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虽然绘制了一些海防总图,但数量极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随着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海防再次得到了重视,由此开始了各类海防总图的绘制,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海国闻见录》中地图的各种摹绘和改绘本。由于战争方式和武器的革命性变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用新的绘图方式绘制的海防总图,这标志着海防总图朝向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刘宇 《贵州社会科学》2006,1(4):166-168
在新疆平叛中,杨芳力擒贼首,稳固了边疆;在广州战役中,他提出"以守为战"的御敌策略,并恪尽职守.晚年的杨芳为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王朝统一新疆,平定准噶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就阿克敦伊犁之行,评述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阿克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署广东巡抚,再署广西巡抚。至到雍正六年(1728年),“因罪夺官下狱”仕途一度受挫。后来曾在征讨准噶尔的前线协办军务。由于他熟悉一些准噶尔事情,被调回京城,由雍正帝面授机宜,于雍正十二年八月充当副使,与另一名副使罗  相似文献   

14.
吕强 《兰州学刊》2009,(1):78-81
肃州是清初我国西北因战争而繁荣起来的典型城市。基于辟邻蒙古“准噶尔”部的特殊地理位置,清初,这里不仅是西北边防重镇和交通枢纽,而且边贸繁盛并因此出现了著名的康乾“肃州贸易”,使肃州成长为当时西北“边陲一大商埠”,推动了肃州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地方经济的繁荣。但乾隆二十三年后,随着“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结束,肃州开始内附,其地位的下降导致城镇经济发展的回落。  相似文献   

15.
兆惠与新疆     
兆惠,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是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族孙。父佛标,官至都统。乾隆帝登基后,积极提拔新人,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新旧之间的交替。与乾隆帝年龄相近,又是同辈表亲关系的兆惠是乾隆帝提拔的新人之一。兆惠不负帝期,在平定金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中,屡立战功。尤其在平准和平定大、小和卓战役中,建立了丰功伟绩,成为清朝统一新疆的头等功臣。兆惠作为一代名将,其英名与清朝统一新疆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兆惠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雍正九年(1731)二十五岁的他被任命为笔帖式,官职虽低下,但在清朝的最高决策…  相似文献   

16.
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年。在这几年中,厄鲁特蒙古各部既出现了严重内乱,也遭遇到了巨大外患,其结果不仅使曾经称雄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强盛一时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政权(国外学者有时亦称"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而且使我国西北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廷及其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对准噶尔政权的战争(史称"平定准噶尔"战争,本文简称"平准"战争)的战略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又是与当时的各种历臾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对此,前人曾作过一些叙述。本文…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11-117
明朝水军于16世纪20年代开始打捞与大量仿制从海上传来的佛郎机铳。17世纪初期开始的明金(清)之战中,明军一度取得火器优势。1631年后金仿造红衣大炮成功,加之投附明将携带的巨量火器,使皇太极得以组建一支强大的炮兵劲旅,完全掌握了明清战争主动权。定鼎中原后,康熙帝利用西洋火器北抗沙俄、西征准噶尔部、平定西藏、统一台湾;雍正帝则倚仗其底定青海、改土归流;乾隆帝则用之再平大小金川、讨平西域,中国疆域由此底定。但西洋火器传入中国后,技术上始终没有进步,且受到专制统治的严格控制,由此导致中国与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布鲁特,古称“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斯”,今称“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18世纪中叶,在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及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中,布鲁特十九部落(一说为二十部落)先后归属清朝政府,为保卫、建设祖国西北边疆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董福祥(1939—1908),字星五,清代甘肃固原人。《清史稿》说:“同治初,回乱作,凤、邠、(?)、陇寇氛殆遍。福祥亦起安化(今庆阳),与其州人张俊、李双良蹂躏陕甘十数州县,窃据花马池,犯绥德,窥榆林,溃勇饥民附之,众常十余万”。同治八年,刘松山进据陕北,董福祥投诚,部众被编为“董字三营”,开始了他效命消廷的政治生涯。攻克金积堡,超授都司;平定西宁后迁游击;至于河州、肃兰之战,董也无战不从,颇受左宗棠嘉尚。后来从征新疆,“名震西域”,清廷赏穿黄马褂,赐号阿尔抗阿  相似文献   

20.
阿睦尔撒纳原是我国厄鲁特蒙古辉特部的台吉,他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的叛乱、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斗争中曾经扮演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可耻角色。揭露阿睦尔撒纳的民族分裂叛乱活动,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于推进我国边疆史的研究,澄清苏修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种种混乱,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