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发掘的资料揭示,新东亚地区主义产生的原因有三:战后、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亚地区经济和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使东亚诸国日益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联合体,为新东亚地区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的超缓慢进程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把持着提出议程的话语权,以及欧盟和北美经济集团的不断壮大,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实行受制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独特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和"规定"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和逻辑,制约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和策略的制定,并且它本身又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实行坚持与发展、改革与稳定、克服与发扬相统一的方针,以实现其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者一般将发展主义划为三类:拉美型发展主义,东亚型发展主义和西方型发展主义。发展主义自身固有的生成背景和否定意涵使学界普遍持一种反思的态度,目前对发展主义的批判包括哲学反思、生态反思和新发展主义三个层面。摆脱"就事论事式"和"全盘西化式"的研究态度和水准,进而转入"形而上学式"和"自主创新式"的理论探索,这是国内的发展研究需要进一步着力的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将发展主义历史化,积极寻求另类的发展和构建新的发展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行政主导、立法和行政相互制约配合、司法独立,这一政治体制的形成有其来龙去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不是三权分立,香港社会一些人照搬三权分立模式,歪曲了香港政治体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地方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许多失败的理念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一种名为“发展主义”的新理念应运而生,宣称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弊端。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韩国和台湾地区都经历了独裁性政权主导下的以经济增长极大化为目标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具体发展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不仅推动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中间阶层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扩大。多元的利益要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利益团体通过参与政治的方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加上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的呼声和要求日益强烈,而竞争式的选举方式使得政治反对派在此过程中一直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展政治主义体制和还是后来的政治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美国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影响因素。以卢泰愚的民主化宣言和蒋经国宣布开放"党禁"为标志,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入政治民主化发展时期,而金大中当选韩国总统和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则标志着发展主义政治体制的寿终正寝,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入了精英多元主义政治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是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而建立的,其革新开放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受国内长期的战争环境、政治传统和政治体制、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以及盲目照搬苏联模式而形成的.追溯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模式形成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对于研究越南政治体制改革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后工业化社会是战后澳大利亚工业化社会发展的产物和趋势 ,其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基本同步。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作为英国前殖民地和自治领 ,澳大利亚的这一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不仅增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性 ,而且开创和形成了一种新兴国家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伊诺克·鲍威尔因在伯明翰的演讲中清楚地表达了对有色移民和种族关系的看法而在一夜之间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鲍威尔的言论被称之为“鲍威尔主义”,主要内容包括要求英国停止有色移民涌入、遣返并鼓励有色移民向外移出、批判种族关系法、认为不同族裔之间不可能融合等。鲍威尔主义遭到了政治家的一致谴责,却受到了白人民众的空前支持,对英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发展阶段。从福特主义到后福特主义的转变表明,竞争的悖论尚未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束缚。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日本帝国的垮台为东亚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国际大格局,朝鲜战争是一场由内战而引发但带有地区性战争特点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热战.在这5年间的东亚政治格局演变形成过程中,多种类型的国际关系交错并存,国内政治斗争同国际关系密不可分,参预国众多且差异较大等特征,使东亚地区成为冷战时代的热点地区,也是全球冷战时代结束而东亚地区步入后冷战时代的要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合作进程日渐加速,东亚也被称为"一个按新地区主义理论分析的最激动人心的地方"而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冷战后韩国的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发展时期,通过考察其运行轨迹,可以管窥其区域合作政策之特点:浓郁的中等强国外交色彩;政策重心在东北亚.而制约韩国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因素有: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局面;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东亚区域内的历史问题以及韩国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东亚区域生产与贸易分工不断加深,但区域性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并未出现重大进展,自由贸易区数量虽然快速增加,但彼此交叉,有出现“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的可能。本文从历史的路径依赖、巨大的政治与社会文化差异、日益紧密但缺乏均衡性和稳定性的经济联系等三个方面,从政治经济的视角分析了东亚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缓慢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美国在东亚的遏制战略,是基于全球称霸的地缘政治需要和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以日本取代中国作为亚洲政策的中心,在朝鲜战争、两次台湾海峡危机和越南战争的连续推动下,由一系列美国与东亚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多边条约体系构建而成。它的外延北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经台湾和菲律宾,南亚印度支那半岛;它的内涵以“反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包括军事防御、政治安全和经济遏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出现的东亚国家权威主义政体的合法性来源,包括"负面合法性"、"政绩合法性"、意识形态与国际因素等.但是这些合法性是比较脆弱的,在权威主义统治的后期,由于"负面合法性"和"政绩合法性"的弱化、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变迁等原因,合法性危机逐渐显现并且日益严重,从而为政治转型提供了契机.因此,合法性危机在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考察有助于扩展对于政治合法性研究的视野,也有助于增进对权威主义政体政治转型原因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最早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是战后被判为文化战犯嫌疑人的老牌右翼文人、作家林房雄。他在《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一书中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的假说,认为日本算不上是“帝国主义”,也不存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的“大东亚战争”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纵然失败却是无悔的战争”。该书全面肯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是战后右翼思潮及军国主义史观死灰复燃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边缘地位的黎巴嫩什叶派,经过内战后十几年的发展,逐渐成为黎巴嫩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其政治崛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内战结束到2000年以色列撤军;2000年至2005年拉非克.哈里里遇刺;2005年至今。内战后黎巴嫩什叶派的政治发展大致体现出以下特点:什叶派政党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成为黎巴嫩什叶派的政治代表;什叶派的政治发展受外部势力影响较大;宗教学者继续在什叶派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什叶派的政治发展还将受到教派分权制度、真主党的政治表现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 ,这主要是因为俄自身实力的削弱 ,美国、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和中亚各国离心倾向的加强。与美国在中亚的争夺 ,比起 19世纪与英国的争夺 ,俄明显处于劣势。冷战后俄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的基本内容将以远交伊朗、近联哈萨克为重点 ;以打击阿富汗恐怖势力 ,全面控制吉、塔为掩护 ;以缓解土、乌分离倾向 ,纳入一体化轨道为阶段目标。俄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近期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一定会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