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 8个县 (市 ), 1999年末总人口为 220 89万,其中朝鲜族人 口 84 82万,占总人口的 38 4%。据统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 70年代初推行计划生 育以来,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分别由 1970年的 29 6‰和 23‰,下 降到 1999年的 6 46‰和 0 46‰,其中,朝鲜族人口从 1995年以来连年负增长。 一、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的原因   1.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随着文化程度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朝鲜族群众 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1998年“朝鲜族一孩户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在…  相似文献   

2.
由长期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导致的内生性人口负增长是未来人口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崭新的人口现象改变了人口研究的宏观环境,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普遍担忧。本文使用联合国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数据和世界银行数据,筛选出德国、俄罗斯、匈牙利、波黑、立陶宛、日本作为典型的人口负增长国家,以人口缩减比例作为人口负增长风险的度量指标,以各国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负增长时域作为考察范围,从国别队列视角和生命周期思想出发,利用同原点比较模型系统考察典型国家在人口负增长之后的经济增长、劳动参与率变化、固定资产变化和技术进步情况,探索人口负增长风险积累程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典型国家的人口负增长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速度快慢,其经济在最长负增长时域内均尚未出现明显的衰退;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各国劳动参与率整体上在稳定范围内波动;人口负增长对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方向各异,尚未显示出统一规律。人口负增长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是多种效应的合力,不是单向度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异质性。尽管国际经验如此,未来中国将在“未富先负”的背景下迎来“快负快老”,仍需要未雨绸缪,谨慎应对。  相似文献   

3.
上海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人口负增长现象的范例和机会。人类今天正在为减级人口增长并为早日实现零增长而努力。上海的事例说明,人口要达到零增长或负增长,从人口因素来说,要满足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结构老化两个条件;从非人口因素来说,要求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计划生育的努力。另一方面,人口零增长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口问题的终结,而是变得更为复杂了。  相似文献   

4.
人口负增长──上海计划生育工作新起点刘永良1993年始,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进入负增长,这个变动预计比全国要早40年。在现行生育政策下,这一状态将持续一段时间。199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5.47‰,死亡率7.53‰,自然增长率一2.06‰。人口负增长...  相似文献   

5.
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的过程呈现出转折速度快、出门即低点、未发达先转负的特征,且中国未来的人口负增长将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发展速度快、缩减规模大、回弹难度大”的演变趋势。未来长期型、快速型人口负增长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有效激发消费增长活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主动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整体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转变超越社会经济和生育观念的发展水平,如果人口控制出现失误,极有可能出现生育率“反弹”现象,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被动。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政方针。  应当看到,我国的生育水平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异常明显。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人口发展方面。西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素质较低,有些地方的人口分布还不尽合理,生育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中国人口在经过了 50年代和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80年代的徘徊波动,终于在世纪之交实现了阶段性的突破,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转变历程,进入了低生育的“后人口转变”时期。中国人口转变之所以能在90年代实现历史性的飞跃,是党和政府在人口问题上逐步统一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日臻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变迁的必然结果。传统意义上人口转变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口问题的终结。相反,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解决 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但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及对策研究俞伟平继1992年市区有7个区人口自然然变动负增长之后,1993年市区(除闵行、宝山区外)已经全面进入负增长,从而使全市人口自然变动出现了负增长(即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使上海人口发展处于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9.
根据世界人口发展新趋势,在传统人口转变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人口转变过度理论,并认为当前人类人口转变远未完成。随着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类人口发展表现出“较低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负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并正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其他国家蔓延,我们将这一人口发展模式称为“人口转变过度”。首先,人口转变过度这一人口发展特征的存在意味着传统人口转变中出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并不是人类人口发展的最终形态,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永远处于人口负增长的状态下,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终将会回升到更替水平左右,因而人口转变过度又可以分为“人口转变恶化”和“人口转变回归”两个子阶段。其次,虽然人口转变过度是在传统人口转变基础上形成的,但与传统人口转变存在明显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口发展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人口规模持续负增长。再次,人口转变过度形成的原因在于维持高生育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人类走出人口转变过度的关键是人口再生产水平回升并长期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左右,这依然要有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后,世...  相似文献   

10.
1993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现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78‰,据预测,这一现象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到下一世纪的30、40年代,上海人口自然变动将达到-7‰左右.上海人口负增长的出现,是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取得的实绩,也是上海计划生育工作者及有关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缓解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给上海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给正在崛起的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尽管人口负增长给上海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但只要善于驾驭这一机遇,就能变某些不利因素为有利,推动上海经济社会更快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人口出现负增长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编印的《1994年世界人口数据表》,1994年9个国家的人口为负增长,10个国家的人口接近零增长,其中有5个是前苏联的共和国,爱沙尼亚(-4‰)、拉脱维亚(-1‰)、白俄罗斯(1‰)、俄罗斯(-2‰)和乌克兰(-2...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的太仓县19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75‰,成为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个人口负增长县。在目前我国人口普遍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期,太仓县的负增长可能没有普遍意义。但是,就区域范围的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以及从中探讨我国人口类型的发展变化来说,无疑是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扎实工作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福建省计划生育委员会90年代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全省上下勤奋扎实工作,努力为全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在育龄妇女和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平均数...  相似文献   

14.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努力解决人口过多这个首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是在世纪之交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决定》明确指出:“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首要的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艰巨的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为了实现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真正把西部开发好,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过多”同样也是西部地区的“首要问题”,它对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必须按照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理解和应对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000-202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设立不同情景方案模拟未来人口负增长变化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减少,依然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负增长对GDP总量增长幅度会产生负向影响,且随着人口负增长幅度的增大而加剧,但GDP减少幅度与总量相比数量变化并不明显;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抵消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提升速度越快,经济提升力度越明显,但人均消费水平提升过快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人均消费水平提升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GDP增长幅度就会减少。未来应把握好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激发改革红利,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潜在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人口负增长时代的17个国家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规模结构变动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人口负增长时代主要以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和人口相对结构的老化为特征,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大小和人口再生产的亚欧模式分类后,实证研究发现:人口结构老化与一国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倒U”型关系,变化拐点为老龄化水平达到16.58%;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高收入国家初期应对负增长时代人口结构老化风险的能力更强;按人口规模划分,人口增长率变动与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负向关系显著,人口大国承受和化解老龄化后期负面影响的能力更强;与东亚国家相比,欧洲国家由于经历的人口负增长时域长、国家多,其人口增长率、老龄化水平与科技创新之间已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当前我国拥有规模庞大且相对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和科研队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研发投入占比仍在稳步提升,对未来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科技创新发展不必过于悲观。面对将很快到来的不可逆的人口负增长时代,我国应当未雨绸缪,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持稳定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7.
马宁 《西北人口》2014,(1):125-128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一定时期持续处于低生育水平,虽然对控制人口的绝对数量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人口和社会问题,例如:对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对人口红利的影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等.这些日益显露出来的问题.在某个领域某个阶段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伴随着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可以预计将来还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澄清了有关大跃进以后困难时期人口损失的几个概念,并且对该时期的人口损失作了初步估计,根据高死亡率地区的特点,对国外学者的一些论点提出商榷,研究了人口负增长地区的空间布局,指出困难时期人口损失与大跃进的破坏和自然条件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时金芝 《西北人口》2001,(2):6-8,33
把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的人口规模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范围内是确保该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低生育水平的特点、以及庞大的现实人口与有限的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分析,阐述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继续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全球人口在近一个世纪中先后经历了死亡率下降、规模高速增长、生育率下降、规模增速减缓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口变化与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历程在时间上大大压缩,在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前后,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全球在21世纪将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尽快适应人口新变化,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