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来稿摘登     
劳动力是商品及剩余价值问题 陈明望(辽源市委党校)撰稿强调指出,劳动力就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耗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根源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则是剩余价值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然而,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是有区别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职工毕竟在公有生产资料中拥有一份所有权;由此也区分了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反映的是剥削关系,以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改革实践中碰到了许多难以通过的“坎”。其中,如何安置企业的富余职工,既加大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又保持社会稳定,是我们的改革必须要降缚的“拦路虎”。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结合我区国有大型企业的实际状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做些分析与思考。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依然是商品的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才成为特殊商品,从而给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过去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条件、分配方式和结合方式明显区别于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有制。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结合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存在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环境中。这些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公有资本形式的可能性。市场经济的改革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国有经济在公司制改革中采取了国有股份资本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也在与市场经济的衔接处产生出集体资本。由于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并存与混合,政治经济学需要范畴创新。文章利用资本的形式规定性与内容规定性的区分,解释了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共性特征与根本区别,从理论上重新界定了涵盖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资本一般范畴。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包含有两重经济含义:一是使劳动者在劳动联合体或企业中成为具有明确的劳动责、权、利的劳动责任主体,二是使劳动者在公有资产占有共同体中成为具有明确的公有资产责、权、利的公有资产责任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劳动力社会公有变为劳动者本人所有,劳动者具有了独立的经济人人格,可以以市场交易主体的身份实现其自身的利益愿望和权利,使劳动者的劳动责任主体得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发行公有资产责任股票的形式,实现公有资产责任分解、收益分成,使劳动者享有公有资产收益,承担公有资产责任,成为公有资产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是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一直不敢正视劳动力市场问题,以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名称来代替.对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存在讳疾忌医,致使作为我国资源配置最主要方面的劳动力资源,难以顺利进入市场调节的轨道.上述情况的产生,究其原因,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过去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东西.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现在这种思想束缚应该被解除了.按理说,我们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承认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就应该承认作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但情况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把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做了片面的绝对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点之一。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具有商品属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劳动力必须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以逐步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一、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马克思曾经论述过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使劳动力商品成为~个与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相联系的敏感的概念。一提…  相似文献   

9.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卓炯《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来稿甚为踊跃,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刊登。为了便于对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现将其不同论点综合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具体论点: 1、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存在如下两个条件,剩余价值就存在:(1)生产力发展达到有剩余劳动的程度;(2)社会经济关系存在商品交换的形式,劳动还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历史条件还未消失1 所谓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刚的体力和脑力总和。劳动力本身并不是商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才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法律上承认劳动者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可能性;二是劳动者一无所有,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活来源,所以劳动者为了生存而被迫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在使用过程能发生价值增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增殖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后,生产资料不再被资本家占有,而是由劳动者共  相似文献   

12.
劳动价值论暗含的前提条件是公有制可满足假设,发展它的途径是增加"实现"这一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已经用劳动力价值代替了劳动价值概念,要彻底完成这一变革,就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应当是劳动力价值论;在做了上述发展以后,劳动力价值实现论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而要素价值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剩余价值是社会化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其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体现着共性与特性的结合。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规律作为共有经济规律而存在。它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劳动力商品问题又形成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产生的必然性、劳动力商品化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关系以及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谈谈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买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社会化,一方面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需要交换。另一方面,决定了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必须通过一定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和组合。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一般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殊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包括劳动力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物质利益关系,则是物质产品和劳动力采取商品买卖形式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不能排除在诸要素市场之外。目前,对劳动力市场问题众说纷纭,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我国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4页)就是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其基本属性。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因素。劳动力是一个人的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极为重要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所决定,是揭示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基本经济范畴;并且是对整个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的科学规定和在此基础上所确立的科学范畴。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一个纲,纲举才能目张。以核心范畴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中,必然有一系列范畴相互结合起来,以揭示其矛盾运动。我们把关于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的存在条件、前提条件的理性认识,称为前序范畴;把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之核心的运动条件、实现条件的理性认识,称为后序范畴。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由以核心范畴为中心的一系列范畴(前序范畴、后序范畴)互相联系、互相结合而构成的范畴体系。本文对各家各派做出科学评价,认为:曾昭禹先生提出了公有价值学说,并论述了"公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他实际上提出了公有价值范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公有价值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公有价值范畴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是由其核心范畴与前序范畴、后序范畴构成的。我们认为,应当以公有价值范畴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公有价值以及必要价值范畴的前序范畴主要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资本、劳动力个人所有制、自主的自由联合劳动、社会主义共同体商品经济,后序范畴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必要价值和公有价值的实现,社会主义积累和再生产;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有机计划市场经济即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消费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不同看法.一根据劳动力商品的本质要求,劳动力商品及其所处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表现出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同其他任何生产力要素无关.二是劳动力的买方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三是劳动力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其使用权、支配权同其主体完全离异而归于买主.四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毫无关联.五是劳动力所有者只能得到其必要劳动创造的劳动力价值,其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归劳动力购买者私人无偿占有.具备了这些特征,劳动力才能具有马克思主义经典  相似文献   

19.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是主要通过市场由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社会资源有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由市场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分配,也应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受其支配,受其调节。如果劳动力没有商品价值属性,价值规律就无法对其支配和调节,这是顺理成章的逻辑结论。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性质,也应有社会主义的特点。它既有商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造性地通过劳动力商品范畴,科学地阐释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进行剥夺剥夺者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证明了劳动力商品范畴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问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这样的经济范畴?我们能否证明这样的经济范畴,并从它出发而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呢?关柏春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劳动商品范畴就是这样的经济范畴,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就能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也是当代经济学家应当自觉承担的责任。但是,他也深深地知道,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又谈何容易?劳动的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劳动商品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林子力、王岩、王建民、黄正山、秦风白等一些学者又曾研究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但是当他们遭遇卫兴华、马庆泉等学者提出同义反复问题的责难时却没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结果功败垂成。然而,这仅仅说明了证明劳动商品范畴会遇到理论难题,而并没有说明劳动商品范畴是不能证明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