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庄子之天具有多重含义,既有自然之天的含义,也有本然、自然无为之义,还有必然性之义。庄子认为,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但是人在物化和纷争中丧失了本性,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了;人们应当体认天道,最终超越现实,实现“逍遥游”,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性善论和基督教性恶论在理论理性上相互冲突,但在实践理性上所要达到的至善目的又相互融合。儒学善的教化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基督教善的教化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两者都认为善是通往天人合一的桥梁,最终都是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达到自然与我为一体,天道人道合一的境界,实现天下犬同、世界和谐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3.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天人合一”说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它的意义在于要求回答天与人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天”(天道)是就宇宙万物说的。“人”(人道)是就人们生活本身总体方面说的。先秦诸子从不同角度来解答天与人的关系,道家鼻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不仅说“道”要效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在老子的世界观中,“自然”是最高法则,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从它自身的状态去发展,不必以外在…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思维的灵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维的特色是:由天道推及人道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玄览”、“静观”的直觉思维方式,“正言若反”的逆向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儒家“诚”说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概念“诚”不仅仅具有一般的德性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本体的意义。儒家诚说正是通过对“诚”作为天道本体的理论阐释和用“诚”贯通天道、人道的理论运作而构建起来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由人及天、由天及人、天人合一的思维向度。  相似文献   

6.
<正> 王廷相的无神论体系,主要是由天和人、形和神、寿和仙、术数等范畴所构成。一、天和人在王廷相的无神论范畴体系中,“天”是最重要的范畴。在他看来,“天”有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的二重性,因而在天人关系上,必然引出“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这样两种对立的天人模式。王廷相从元气论出发,认为“天者,太虚气化之先物也。”(《慎言·道体篇》)“天”并非是一种神物,而是由元气化生出来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实体。他说:“盖天运星行动体也”(《王氏家藏集》卷三十四《岁差考》),“天道者,言乎运化之自然,四时  相似文献   

7.
张载和王夫之皆基于时代需要,在其“礼之本”论中内嵌天人合一结构。王夫之在承继张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礼之所以具有自运而运天下的特性,就在于道为礼之本。二者所言之道皆分天道和人道。就天道而言,张载释《礼记》中“礼必本于大一”为太虚即礼之大一,王夫之释礼之大一为理无不涵、富有万殊而极乎纯者。就人道而言,二者皆由天与性的关系,主张礼本于天与礼出于人心是相贯通的,但张载言性是合两结构,以礼可持天地之性,王夫之则言一本然之性,礼通天道之理以治人情。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对于宇宙的认识持有机自然观,这种宇宙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儒学的“天人合一”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性上保持一致。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儒家天人论,把天人看作一个整体。这里天兼具"自然天"和"主宰天"两重意义,并且这种自然天是人文化的自然之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人文化的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说到底是血缘宗法家庭的伦理秩序的衍化。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天,天道)往往不是出于对自然知识的纯追求,而是出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求,出于论证人间秩序合理性的需要,天道观依附于政治伦理学说,成了政治伦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观与“知行合一”说,乃是传统儒学极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命题。与现象界形形色色分殊的事物对应,所谓“合一”之“一”,乃是指有着巨大统一性的“本体”;“本体”与“现象”不即不离的关系,实即“一”与“多”互摄互涵的关系,可用“一本万殊”或“理一分殊”来加以概括。超越的天道可以下贯于现实的人生,宇宙论与心性论亦可互释互诠,因而人必须敬德修业,才能尽“人”以合“天”,遂不能不有“知行合一”说的提出,以圆成与“天”一体通贯的生命本体的完整统一。“天”既可指形上超越的本体,也可指形下具象的自然。人能“参赞化育”即意味着“人”与“天”可以合为一个共同的生命创造体。只有以“知”与“行”的完整统一为前提,才能激活“心”与“天”一根而发的活泼创造生机。“天人合一”观一旦转化为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必然就能打通形上与形下两重世界,强化人的绝对主体精神,突出“知行合一”学说的实践向度,唤起天道下贯于人生所彰显出来的强烈神圣感与使命感,活化为人伦道德与生态伦理双重责任的自觉肩负。这既是人生“下学上达”服从内在道德律令显现出来的神圣与庄重,也是“天命”与“人生”打成一片的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2.
船山继承了宋明儒学统一宇宙论与道德论的思想脉络,对“四德”这一重要论题给予了创造性诠释.他首先用“天德”、“人德”两范畴指称道学体系内天道之元亨利贞与人道之仁义礼智;其次提出了天德体用相涵、人德以诚、智、仁为统的理论特征;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以“性德”这一形上范畴来贯通天德与人德.而且船山将天德性德人德的统一视为君子身心修炼的最高标准,使“四德”成为他重建儒学正统的核心理论之一.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吸收了船山的天德、人德范畴,并将“天德流行境”视为心灵九境之最高境界,使“四德”成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颇具独立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王夫之的“天人合一”思想:(一)天人授受之际,人受天之所命者为“性”,故天人本自合一;(二)“天道之本然”变为人“性”,主要是受到“质”的拘蔽,形体才情、道德品性等才有千差万别,是为被拘蔽的“天人合一”; (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重新实现“天人合一”;(四)“发己自尽”与“循物无违”可视为王夫之关于治道的“天人合一”之论.王夫之所论“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如果以之与基督教尤其是爱仁钮的“复归元首”说相比较,以上四个方面的信仰体系的特征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尽管“堪舆”、“风水”概念的出现比儒学时间晚,但是古人择地而居的意识,比儒学的时间早.虽然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很难找到关于风水的有关论述,但是做为《易》之分支“术数”中的“风水”术,一直也没脱离儒学的视野.文章主要分析:儒学视野中的“气”与“风水”观中的“气”,儒学视野中的“五行”与“风水”观中的“五行”,儒学视野中的“孝”与“风水”观中的“葬”,儒学视野中的“天人合一”与“风水”观中的“择地而居”.从儒学的视野下,风水往往与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也往往和孝道联系在一起.“风水”观中虽然掺杂着迷信和糟粕,但是古代风水观中也渗透着环境学、心理学等内容.并且在传统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风水观也是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郭店竹简儒家篇是孟子天道观转型的理论前提。竹简儒家篇以“德者,天之道”为理论起点,以“圣人知天道”为逻辑归宿,开启了先秦儒家天人相通的天道观。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道何以可能和何以知天道的问题,形成了一套以“天”为终极根据,以“仁义礼智”为主要规范,通过天人双向沟通来论证人道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庞大理论体系,从而将孔子的“主宰之天”转化为“心性义理之天”,完成了先秦儒学天道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用阴阳五行建构儒家的天道观和天人合一哲学,以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乃儒家思想发展的一大转折,也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理论基础.他以天道证人道,言天人相副和天人相类;又以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视人伦纲常和仁义忠孝为天经地义,并以此言天地之美.这种以阴阳五行为宇宙模式而现天人相与之际的儒学,及其以善为美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审美态度,有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由孟子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经由历代哲人对中华民族在刚健宽厚的进取精神和格物致知的实践意志的推动下所进行的天人相互作用的历史总结,终于克服了其初期的朴素性和笼统性,达到了丰富的、精致的高级形态。天人关系的解决,是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基础。先秦哲人把“上帝之天”转变为“自然之天”,不但认为自然之天对人的活动有一定影响,更加重视人的活动对自然之天的作用,主张人应依靠自身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由此便有了“知命”、“立命”、“非命”和“制命”之说。但是,天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天人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天能制人又不能处处制人,人定胜天又不能步步胜天,这其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是由唐代哲人加以全面、合理地解  相似文献   

19.
刘宗周晚年撰著的《人谱》是开显其哲学思想主旨的最重要文本.《人谱》正篇《人极图说》将“心”与“太极”、“善”与“阳动”、“性”与“阴静”、“五性”与“五行”、“万性”与“万化”、“迁善改过”与“其要无咎”一一对应互解,天道、地道与人道一体圆融,天道的客观性落实于人道,人道以其主体性、能动性彰显天道之自在性和自然性,天道不离人道,人道开显天道,“即天道即人道”.《人极图说》所开显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彰明天地万物中最灵与最秀者之“人”的意义和价值,是“天人合一”哲学的最精彩体现.  相似文献   

20.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