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及孔子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和举办的山东古国历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26日至31日在枣庄市滕县举行。来自北京、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和山东各地市的代表七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四十五篇,对山东古国和东夷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主要问题有:  相似文献   

2.
<正> 山东省历史学会举办的山东东部古国史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7月23日至29日在黄县和长岛举行。与会代表34名。会议就莱夷、莱夷文化和莱、(巳其)、纪、齐、莒等东部古国历史进行了讨论。今将讨论的重点问题举要如下: 一、莱夷与莱夷文化问题。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古代有许多部族,人们总称之为东夷。其中居住在今胶东一带沿海的一支强大土著部族叫做莱夷。莱夷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古东夷文化、甚至在中华民族古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自周秦以来,受“万世一系源于黄帝”、“中原  相似文献   

3.
莒国史略     
莒是古东夷少昊部落后裔建立的古国之一。如果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算起,至战国初期楚灭莒止,莒国至少有1600余年的文明史。莒是东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莒建国前有着高度发达的东夷史前文化,特别是发达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建国后,在发达的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发达的莒文化:发达的青铜文化,陶器制造业,金、石、漆器制造业。莒国大量成批、成套乐器的出土,反映了莒国音乐学的发达。在我国广泛流行于商周奴隶制时代青铜器上的传统纹饰———云雷纹,最早也是起源于莒地  相似文献   

4.
两周金文与莒史补孙敬明,徐鹏志莒为山东先秦东夷古国,其于春秋时期曾一度与齐、鲁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对其历史的研究,不但对于探讨先秦时期中国东方濒海地区东夷文化的面貌与内涵,而且对于科学地认识当时古国族之间文化交流和互为影响的关系,以及对建立起山东古国...  相似文献   

5.
古莱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国,是山东东部古国之一。它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物产,曾一度成为与齐国幅员、国力相当并与之抗衡的强国。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五六七年莱终为齐所灭,使齐固的领土扩大了一倍以上。下面拟就莱国历史作几点探讨。一、从莱夷到莱国的演变历史上的莱夷和莱国不是一回事。莱夷原是东夷族的一支。《尚书·禹贡》篇有“莱夷  相似文献   

6.
这是1983年山东东部古国史学术讨论会上的部分论文摘要.山东东部,古代有优秀的部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受"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只有中原才是中华民族摇篮,夷人落后,无文化可谈的传统观念,即所谓"夷夏之防"的偏见的影响,文献对夷人历史文化记载甚少,杰出的东部文化被贬抑被埋没了,特别是山东东部莱夷文化和莱、纪、(已其)等等古国历史,人们知之甚少,有的至今还象谜一样不得确解.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埋在地下的资料逐步被发掘出来,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的已开始研究出了一些成果.为了更好地组织力量,把考古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尽快地揭开东部古族古国历史之谜,恢复历史的真实面貌,1983年夏山东省历史学会举行了山东东部古国史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十数篇,从考古和历史研究等方面对山东东部部分古国史和莱夷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开拓性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披露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新资料.为了交流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山东东部古国史研究,我刊与《齐鲁学刊》决定同期分别刊登会议的部分论文,以期引起学术界更大关注,引出更多的新成果来.  相似文献   

7.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东夷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鳞半爪的文献记载,而且由于儒家“尊夏卑夷”观点的影响,一直认为东夷文化落后于中原文化;五十年代王献唐先生、七十年代李白凤先生根据过去传世的金石资料、文献资料与当时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分别有《山东古国考》和《东夷杂考》问世,给了东夷史以应有的评价,为研究山东古国史和东夷史初步奠定了基础;到七八十年代,随着大量考古发掘资料的问世,对东夷史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先后召开了4次专门学术讨论会,出版了3部论文集。但是由于对东夷史的研究起步较晚,自王献唐、李白凤二位先生之后,尚未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逄振镐先生的《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8.
商先与东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商族与东夷关系极为密切,其本身就是东夷族的一支,与传说中的东夷的一些部落有近亲关系,故其主要同盟力量在东方。只是到了夏代,商部族的华夏化程度日深,其与“九夷”发生差别。夏王朝对东夷失控的同时,商王朝得以兴起。商由东向西灭夏后,东夷也逐渐西迁,以后又回迁东方。  相似文献   

9.
<正> 山东省历史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85年11月4日至7日在泰安市举行。会议听取了上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上次代表大会以后,三年多来我省历史学研究和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组织方面,在进一步健全省和各地市历史学会建设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会(筹备组),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筹备组)等三个专业性研究学会;活动方面,先后举办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中日甲午战争史、山东东部古国史、孔子研究、孟子研究、扁鹊里籍研究等大中小型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十余次,活跃了学术空气,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史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成果方面,三年多来,发表论  相似文献   

10.
<正> 蓬莱神话和昆仑神话是两个并列的系统,学术界的传统看法是:昆仑神话起源于我国西部地区,是由西北古族创造的,它流传到东方以后,才在沿海地区形成蓬莱神话。前辈学者闻一多、顾颉刚先生均持这种观点,并有详尽论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蓬莱、昆仑两个神话系统的关系在看法上趋于多元,但由于缺少对二者统一的综合考察,结论仍可商榷。从两个神话系统的基本内容方面审视,它们确实渊源相同,然而,二者并不是源于西北古族,而是源于古代东夷族,是东夷文化的产物。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却都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东夷文化的突出特征,地域色彩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11.
<正> 1986年5月26日——30日,山东古国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滕县举行。会议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及孔子研究所主办。北京、江苏、湖北、湖南、陕西、河南等省及山东各地市七十多名考古和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四十余篇,集中讨论了山东史前文化和先秦古国史问题。一、东夷及其史前文化关于“沂源猿人”、山东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逢振镐、李步青、李锦山、刘心健等同志认为,沂源骑子鞍山发现的距今40至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化石,沂水、日照、沂源、新泰、蓬莱相继出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都集中在后来新石器时代东夷  相似文献   

12.
从大汶口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东岳论丛》2006,27(3):46-52
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方国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  相似文献   

13.
李浩 《东岳论丛》2003,(3):134-136
山东民俗是中国北方汉民族民俗的代表。山东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东夷民俗时期、以齐鲁为主的列国殊俗时期、山东民俗的认同时期、山东民俗的凝变时期和西俗东渐时期等五个发展的自然段。  相似文献   

14.
大汶口文化近年来颇多引起我国史学界的注意。由于大汶口文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有着复杂的文化面貌,论者考察与研究的角度又有不同,所以在讨论中对大汶口文化所代表的社会阶段性质的看法分歧很大。现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大汶口文化前后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域是在黄河下游,而以山东省最为密集。从发掘情况来看,山东的泰安、邹县、兖州、曲阜、滕县、安邱、临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是殷人后裔,齐鲁是东夷故地,春秋时期,虽然周族与商族的融合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殷商及东夷文化作为历史传统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在这样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孔子,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斟酌取舍,从而成为思想界的泰斗,他的学说具有集大成的性质。本文是从一个侧面探讨孔子与殷商乃至整个东夷文化的关系,以期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认识孔子及其学说,进而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治东夷与东夷文化的专著及论文时有问世者,虽撰述时所取角度不同,但认为东夷族非炎黄族、东夷文化与炎帝黄帝所从属的华夏文化亦非同源,而为一独立的文化体系之观点则比较一致。本文拟从纵的方面,即从东夷族活动的史的方面作些论述,指归在于探讨东夷文化在文献中泯灭之原因。才疏学浅,谬误之处望专家正之。一、释名与地望夷人,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泛指古代东方之人,但又别于古代的炎黄族。周时,立此称呼以马戎、狄、蛮比类,含有贬义。《周礼·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大戴礼·千乘》:“东辟之民曰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然周之前,夷字已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17.
山东民间歌谣简论武鹰山东民间歌谣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齐鲁文化是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系统。她产生于北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一个地理区域,远古时代有着自己的氏族起源和文化渊源。齐鲁大地在殷商以前称做"东夷",周武王灭殷后,分封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一般把黄帝看作是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把少昊看作是东部地区的部落首领。但本文认为,黄帝出自泰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出自泰山部落集团,也是后来所说的东夷人,是少昊的后人,在向西部的发展扩张中,与炎帝等部落相互融合,主宰了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民族主体;华夏民族的泰山崇拜,说明其文明一支主干发源于泰山脚下、黄河之边。泰山南麓曲阜这一地带也是我国古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黄国先民即夏商时期东夷之一支的黄夷.因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