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无"是"即无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左立 《学术研究》2007,1(11):23-29
如何看待"是"对逻辑的影响,这不仅是一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逻辑哲学问题。本文考察了"是"字在传统词项逻辑理论中的作用,分析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阐明了古汉语中没有"是"对于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西方传统词项逻辑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相似文献   

3.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6,(5):110-115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很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三重逻辑".一是"政治逻辑".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稳定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际视角等.二是"制度逻辑".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围绕这个价值导向,从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重架构",确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逻辑".三是"经济逻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关系,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本有机构成,推动中国经济朝向更高阶段前进.  相似文献   

5.
吴阳松在 《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耦合进路做出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展开.现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入的社会主义,并非偶然发明,是"世界历史"背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作用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外化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逻辑升华.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逻辑学会及江苏省逻辑学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承办、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与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协办.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涵 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对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理思考的逻辑起点应从正名,即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关键词的意涵辨析开始.  相似文献   

8.
《大庆社会科学》2021,(6):153-154
王紫潇、陈继红在 《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对"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造福谁"时代课题的科学解答,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清晰的逻辑进路.在历史逻辑上,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确然践行;在现实逻辑上,它是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市场逐利性倾向的实然超越;在理论逻辑上,它是对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然选择;在实践逻辑上,它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本然印证.故而,从生成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不难发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价值取向的形成和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形式上它是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这一改革主旨的集中表达,在内容上其所彰显的四重逻辑也"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发展性、规律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显然,从逻辑生成的视角起底"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背后的群众力量.  相似文献   

9.
"革命"和"守成"是考察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历史演变的两个重要变量,由此出发,可以解析近现代直至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在百年历史进程中涉及到的"遗产的兴起"、"革命的历程"及"守成的复归"和"历史的逻辑"等相关方面,从而对近代中国自辛玄革命到"文革"和"申遗热"所体现的世纪转变及其社会影响和文化原因作一详尽的勾勒.  相似文献   

10.
评周相录的"逻辑"与"利刃"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是否舍乎逻辑,要考察最终推出的结论是否更合理或更接近真实的面貌.周相录认为"<(长恨)歌>是一把解剖封建制度的利刃",提出了耸人听闻的"利刃"说,无视公元9世纪的社会环境与白居易忠于皇室的主观因素及<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艺术逻辑.周相录指责<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有情"婉讽主题不合"逻辑",主要指责是,把"<长恨歌传>版本考略"放在综述部分讽谕说后面有问题,综述部分分类不合"逻辑",在介绍讽谕说、爱情说的时候涉及到双重、多重主题说等,本文针时这些指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1.
无"是"即无传统逻辑:"是"的僭妄——答王路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是"即无传统逻辑,这是从王路先生的"是"即传统逻辑的核心等观点必然得出的错误结论."是"既不是传统逻辑的研究对象,又不是传统逻辑的逻辑常项,而只是组成三段论的逻辑常项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语言要素,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把亚里士多德逻辑王国中一个如此卑微的"是",崇拜为传统逻辑的"核心",只不过见证了"是"的僭妄.  相似文献   

12.
"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这种认识价值表现在金岳霖对"思维三律"的研究中.同时,"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对金岳霖逻辑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他的逻辑观能适用所有的承认强化的排中律和强化的矛盾律的系统.由此,在和其他的逻辑真理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届政协"是中国现代国家成长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实现了从"私天下"到"公天下"的历史性跃迁.作为一种传统基因与现代特性有机结合的政治创设,"一届政协"不仅构筑了建国初期中国政治理念及其制度逻辑的体制性平台,而且还奠定了当代中国政治架构的制度基础与运作范式.  相似文献   

14.
解析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逻辑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但它只是要容纳那些不会导致系统不足道的"真矛盾".论文在详细阐述弗协调逻辑容纳"真矛盾"的核心逻辑机制的基础上,对逻辑真理观进行了逻辑哲学层面的反思,并明确提出: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的真理都是具有严格相对性的,而弗协调逻辑的真正哲学价值不在于它自身特异的逻辑性质,而在于它自觉贯彻了逻辑真理的这种严格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逻辑科学"应用转向"探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当代逻辑科学研究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应用转向",亟须运用新的概念和方法论工具加以把握。以"科学逻辑"(logic of science)为范例重新界说"应用逻辑"(applied logics)概念,不仅可以统一认识"非形式转向"和"认知转向"的实质,而且可以看到一个新型学科群正在崛起,该学科群在逻辑基础理论与逻辑应用研究之间起着桥梁、中介作用,已日益成为当代逻辑科学的研究重心。  相似文献   

16.
西方思想界如何看待"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润田 《河北学刊》2004,24(3):15-19
西方思想界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由于的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差异,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聚讼不已.概括起来,主要有"中国有哲学论"和"中国无哲学论"两种意见.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应该是先有了"中国哲学"的概念、说法,并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然后才有对"中国哲学"的质疑、否定;事实上,正因为有一些西方学者一直使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认定"中国哲学"是哲学,并研究和阐释中国哲学,所以才有"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的现象发生.所谓"中国没有哲学"论,远不是西方思想界的普遍看法.  相似文献   

17.
左玉河 《中州学刊》2004,(5):123-126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自己的学术分类体系.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按照自身的历史逻辑,开始向近代分科性的学术门类演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应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无关,是真正中国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股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的一种"中国式"概括;"五四"没有自由主义文学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或思潮,它形成于与左翼文学论争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目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一种极力拔高乃至全盘肯定的倾向,为给其以公正评价,本文分析了其无可逃避的逻辑悖论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是没有逻辑内容的,也不是运用逻辑分析法来论证的.中国现代时期分析哲学尤其是逻辑的传入,进入了中国哲学,促成了中国哲学的革命,这在<论道>和<新理学>里得到鲜明的体现.冯友兰说其新理学是接着宋明理学讲,而不是照着讲,主要是指接着用逻辑讲,接着讲逻辑;金岳霖的<论道>是用逻辑重新讲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故、理、类"是墨辩逻辑的基本范畴,通过对"类"及其与"故"、"理"的关系和分析,显现其逻辑体系的基本特点墨辩逻辑是类的逻辑,但其类推不是纯外延的,具有内涵逻辑的因素和倾向;它是融演绎、归纳、类比为一体的综合型逻辑;它是论辩的逻辑,初步探讨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它属应用型逻辑,其体系是非形式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