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成就,是史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梳理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世纪。作为研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的历史科学,在受历史进程强烈影响又积极作用历史进程的互动中,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其获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外史学史上将形成一座高峰,以其鲜明的现实性、多样性、区域性、时效性、国际性展现在中外史学界。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的走向问题,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声音.总体上说,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者,居于主流;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界存在多元化的倾向.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唯物史观与理论多元化并非决然对立,相反,如果处理得当,二者将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是唯物史观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是理论日趋多元化.这很可能就是21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史学理论的走向.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伴随着更多的史学理论介入到研究中来,史学研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的日趋繁荣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蒋大椿先生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从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问题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关于超越唯物史观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论述了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这些观点存在逻辑矛盾。其实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规律 ,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郭世佑 《学术研究》2000,1(2):77-82
作者基于20世纪我国史学发展中的某些不足,对21世纪我国史学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几点期望。  相似文献   

6.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史学新思维略论--后现代思潮与中国"新"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变化日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愈来愈趋向多元化.其中,西方后现代思潮,对中国史学界的冲击与渗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后现代思潮皴染下的当下中国史学研究特点主要在三个方面即本体论、认知框架与研究对象与重点上,表征出了与前迥异的面相.  相似文献   

9.
史学与新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戈 《文史哲》2004,(6):5-12
历史新闻学所依据的本体论根据并不是日常化的历史观,而是新历史观。按照新历史观的规定,时间之于历史永远不具有任何优先性和超越性。历史新闻学揭示了最远的东西与最近的东西在结构上是统一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历史新闻学认为:没有旧历史,只有未曾发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历史的观念不尽合理,但观念总是在历史地发展。民国时期的唯物史观史学是不断发展的。既然有发展,就必然会存在很多缺陷。如在其发展初期就常会出现观念和公式的套用和强加,史料引用也不够严谨。到社会史论战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转换。以至于一些标榜唯物史观研究的史学作品,在传世性和严谨性上,反而不如那些仅仅视唯物史观为学术观点之一种的史学作品。这与作为唯物史观史学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者矢志追求其作品的现实革命价值有关。一定时期内,史学研究者会面临学术价值追求或社会价值追求的两难选择。民国时代唯物史观史学研究者在其中选择了后者,挖掘了史学作品的社会动员意义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学术性的缺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拒斥、批判正义,是一件值得反思和追问的事实.这一事实的背后隐含着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正义形成的认识社会的真正基础和动力是社会生产而不是正义;物质 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正义的范式及其实质;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正义内容的演变;正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正义决定分配.简言之,正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文本依据主要是<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基本内容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济说明和社会组织的进化,旨在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探索社会生活的规律.就特征而言,唯物史观由物质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观察社会的变迁,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关系仅仅是经济的关系,经济的"下层基础"和政治的"上部构造"相互作用,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道德进步经历了一个从臣民道德到市民道德再到新公民道德之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历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在本质上是"市民"的政治法律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破除了人的解放的制度障碍,迥异于旧市(公)民道德的新型"公民道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罗莎·卢森堡根据时代的需要,重新解读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较为系统的群众史观。她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时代革命的根本动力,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她还将这一观点贯穿在反对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的斗争和制定左派力量的斗争纲领之中,坚决反对把议会斗争当作斗争的惟一形式,呼吁把议会外的群众斗争作为议会斗争的依托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根本途径,卢森堡强调,社会主义革命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运动,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根本要求和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回归的既不是旧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一些成分,力图把传统历史观与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既注重对"文本"的认识,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与透辟分析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它倾心的是"大历史"中"小历史"的存在状况,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策略将历史带入文学,或者说是一种以"微观政治"取代"宏观政治"的理论方法和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4,17(6):49-54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通史巨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汉代之前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近三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史学成果。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之间的过渡环节。普列汉诺夫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唯物史观方面不仅把马恩著作的基本原理具体化,而且独具匠心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主张。例如将历史观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提出"五项因素公式"等。然而,普列汉诺夫在历史观领域的研究存在着缺陷,到了晚年在政治上又犯了严重错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值得肯定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应该辩证的看待。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8):38-45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教义是:"历史受经济力量的无情制约,所有人类社会都将通过相同的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目前绝大多数人正在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管人类事实上已经公开声称的动机为何,在任何时候,物质利己主义都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阶级代表了对其自身利益的集体表达,因此所有历史都不外乎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意识形态、艺术和文化不过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们没有自身的历史动力。个人是他或她所处时代和所属阶级的产物,哪怕是天才和强者也无力左右历史进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即便如此,他们的行为依然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与马克思同时及之后大约一百年来,上述每一个命题都曾得到过马克思主义者的赞同,这些命题又无一例外地是对马克思所真正言说的内容的粗略简化。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和思考,马克思的理论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者所批评的相比,马克思主义为历史学家所提供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19.
本土心理学的科学观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宁 《学术探索》2002,(2):21-24
正确的科学观是学科发展的前提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在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科学观之间摇摆不定 ,这给本土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土心理学的内涵是文化意义 ,应该确立人文科学观 ,遵循人文科学的研究原则 ,克服自然科学观造成的抽象研究 ,在心理生活的历史性与具体性中理解和阐释心理生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5,(7)
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创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尝试解决地方建设与社会稳定之间的两难问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它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调适,属于协商民主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