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回溯清末立宪与边疆新政、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国族主义的话语建构与边疆整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等一系列宪法实践,展示了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宪制变迁历程。文章提倡以一种本土化研究立场,以宪法史的分析为主线,综合采用法学、民族学、政治学、史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期为我国边疆治理重大政治、法律战略提供智识服务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自历史而观,民国改土归流问题研究学者的边疆治理建议,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具体表达。民初边患背景下,学者们提出改土归流、驻兵开发等边疆治理对策,强调更多的是国家统一与边疆各民族相融一体;抗战时期挽救民族危机背景下,边地经济、文化发展等治理建议则在深化民族平等团结融合,在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他们在不同时段所表达的边疆治理思想或各有侧重,但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表现女性人格现象是五四女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五四女作家笔下人格现象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格现象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的关系及意义,为多角度认识五四时期女性创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一书,对中国这个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过程做了系统而严谨的梳理、概括和分析,从清末立宪切入开民族国家建构之始,到五族共和为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彰显,再到以"中华民族"为立宪话语,最后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制度的路线图,铺就了一条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全国各地革命起义风起云涌,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亦成多事之地,各种势力各种关系错综复杂,造成了许多历史疑点,其中钟颖疑案便是其一.其间的来龙去脉、曲曲折折、是是非非,更是扑朔迷离.文章主要依托历史文献,剖析该事件中的种种疑点,昭示乱世中国家忠良之士应负有的责任和大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少数民族族裔本位性的诉求愈发凸显。新时期以来的回族文学创作中的阿訇形象塑造与嬗变,体现了回族文学在族性建构这一维度的努力。新阿訇形象改写了近百年来曾被汉文化主流创作所描绘的回民负面形象,刻画了以阿訇为代表的回族精英在中华民族现代性进程中坚韧求索不断进步的历程。回族通过文学形象向中华主流文化发出尊重与承认的诉求,并由此建构出回民既有机嵌入中华民族又执着保持本质特性的回族族性。  相似文献   

7.
白晗  汤芸 《民族学刊》2015,6(4):17-21,98-100
通过考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公众形象的制造、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一书详细分析了见诸于绘画、雕塑、文学、戏剧以及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路易十四形象,指出法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初期所形成的一个专门宣扬制造国王路易十四的公众形象的体制是如何展开王权的神圣性塑造与民族国家认同的,这一卓越的文化史研究为我们厘清民族-国家建构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的重要阶段,其基本情态就是"五族共和"。它是一个历史建构过程,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与政治实践领域的双重认同与整合,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转折。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五族共和"在理论认识和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现实困境和诸多问题,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之建构仍然面临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张明芳 《回族研究》2006,(1):140-144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末民初由马启西创建于甘肃省临潭县旧城一个宗教社团。它的宗旨是“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由于社会变革,西道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道堂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成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历史缩影。本文对马启西宗教思想及西道堂百年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浅论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对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末民初宪政中民族观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慧 《民族研究》2006,(6):72-79
在清末民初的宪政活动中,统治阶级的民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古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不平等的统治策略发展到提倡消除民族之间的界线,在宪法中开始体现民族平等思想,后又发展到“五族共和”,这是我国法律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从清末民初开始同天津发生文化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天津城市居民的一部分.达斡尔族与天津的文化联系可分为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日前在云南楚雄举行首映式的彝族题材故事片《绝代》,以清末民初云南彝族山乡社会生活为背景,在刀光剑影、冲杀格斗的硝烟中展开时代风云的历史画卷。通过传奇式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塑造,揭示彝族末代女土司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心路历程。在民族危机与历史责任面前的情感抉择,演绎了一场民族和睦、生灵和谐的赞美之歌,谱写了一曲生命平等、民族发展的壮美乐章,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体诗学的寻绎与建构,需要将多民族文学的发生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从多民族历史文化发生发展乃至多民族文学关系发展的角度加以考察,寻绎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内涵、流变以及与多民族文化元素或隐或现的亲缘关系,揭示不同地域与族群的文学是如何构成多元共生、互动循环的有机生态系统。在民族的迁徙、流转、繁盛、沉没,文化的起源、传播、转轨、融通和发达中,彼此交流相互融通,提炼和阐发其中包含的多元一体、纵深多层的共同体诗学。有助于我们从立体的多维角度充分认识多样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发掘和彰显已与群、一与多、个性与共性、地方与国家、民族与世界之间相互接纳和相互反馈的因果关系,在不断融通不断塑造不断建构的过程中,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体诗学的建构,实现“民族文化叙事”与“共同体叙事”的平衡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青海撒拉族这样一个独特的"穆斯林地方社会"为窗口,考察一个世俗最高权力并非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是怎样在从"帝国"到"现代国家"变迁的历史场景中针对西北穆斯林民族建构自身形象的,从历时性角度反思"国家"对"民族"形塑的历史文化特性,提出国家文化维度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网络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建构、批判与整合功能,成为当下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为研究文本,从历史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外译三个层面,对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加以分析,挖掘其作品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期赫哲族从以物易物到商品交换再到货币流通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作了详尽论述。文章主要从以物易物促进了赫哲族经济向商品化发展,商品交换推动了赫哲族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转化,货币流通加快了赫哲族经济进入商品经济的步伐等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了赫哲族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2,(7):46-47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凤凰纸扎传承久远,技艺精湛。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纸扎于唐代传入湘西,清末民初达到顶峰,《凤凰县志》有描述:"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数十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料是竹片、篾丝、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凤凰纸扎具有浓厚的湘西地域特色,汇聚了浓郁的乡风民俗。它取材广泛、结构严谨、造型夸张、色彩鲜明,并与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0.
关于"身份"的焦虑困扰着一代代在美华人,曾使之失语、沉默,甚至形成了"沉默的中国人"的群体形象。美国华人文学多层面展现了几代华人的身份焦虑及其复杂成因,涉及历史变革、文化冲突、语言差异、生存困境、情感归属等诸多因素。这已成为美华作家持续关注与表现的一个重要文学主题,它道出了被过滤的历史真相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权利所面对的无奈选择,作为对"单一化"呈现的反抗,打破了西方人眼中源于民族劣根性与缺陷性的华人身份形象。同时,美华文学也增进了人们对于身份焦虑本身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面对这一问题并最终完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