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构建涵括绿色投入、绿色产出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效率。而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Moran指数分析法以及Markov链,揭示八大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趋势。实证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分区域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效率相对较高,长江中游、南部沿海与北部沿海经济区处于领先水平,大西南与大西北次之,黄河中游与东北经济区相对滞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与变化趋势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总体差异总体呈增加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产生该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各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跃升转移趋势。对此,提出多维发力,创新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精准施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同运作,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推动绿色金融质效变革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产业集聚能够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文章采用行业集中度、区位熵测度了河北省数字产业集聚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析了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表明:行业集中度表明电信和互联网业主要集聚在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和邯郸等地区;区位熵表明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数字产业集聚优势明显。总体差距中,数字产业组间差距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组内差距中,欠发达地区数字产业发展差距在波动中上升;组间差距中,发达区和欠发达区之间差距最大,枢纽区与协同区差距最小。  相似文献   

3.
“新基建”能否促进省域内空间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是关系到“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理论模型推导出“新基建”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假说,然后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新基建”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域内“新基建”的典型特征,最后基于β收敛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一方面,广东省域内“新基建”具有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深圳、广州、佛山的“新基建”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前列,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要素基础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新基建”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对称的促进效应,即对于经济增长相对落后的地区,提升“新基建”发展水平可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4.
5.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社会成本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和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城乡投资竞争、实际需求错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阻碍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应通过以下路径,强化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一是科学谋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立融合发展机制;二是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防控风险;三是重视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以新基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实现了革命、改造、建设、改革的逻辑演进;30多年改革实现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逻辑演进;10年发展实现了"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逻辑演进。三个方面逻辑演进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成就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演进体现了主体认识论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基建”:投资乘数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新基建”是最新科技成果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新的内容、目标、定位。它是风险挑战下的重要抉择、“六稳六保”的政策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发挥着风险调节器、社会稳定器、时代新引擎的作用。为了发挥“新基建”的动能作用,中央顶层设计,地方负责落实;“新基建”为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智慧生活等发展提供动能;地方政府在技术、环境、市场三个层面提供发展保障。为了“十四五”时期更好地促进“新基建”发展,要继续完善传统基建,合理布局“新基建”;兼顾硬性“新基建”和软性“新基建”的建设;协调政府、市场、社会间的关系,实现多方共赢;应该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
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目标的新增长理论发展至今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们的注意了,而遵循演进路线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似乎正方兴未艾。这两者在未来融合的前景如何呢?本文认为,新增长理论在形式上更符合科学的规范,但没有抓住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质,而演进理论则基本上抓住了经济增长问题的实质,但缺乏将各种零散的研究统一的起来的基本框架。二者只有在深层次上实现互补,才能迎来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10.
孙艳  朱璋龙 《天府新论》2024,(2):94-107
本文基于2012—2021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面板数据,分析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支撑体系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教育新基建和教育支撑体系均持续增长,前者显著正向促进了后者发展,具有动态性;在空间维度上,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在全国层面,某一省域教育支撑体系的发展对其周边省域教育支撑体系的发展均呈负向溢出效应。分区域看,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支撑体系在全部地区均有显著正向主效应和直接效应,且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有显著的负向间接效应,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据此建议,着力构建区域特色分明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着力加强教育新基建协同共享,提高“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安全”使用绩效,积极适应并引领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1.
顾江  陈璐 《江海学刊》2024,(1):85-92+255
数字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拓展了文化消费业态与模式,提供了文化消费升级的新动能。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的发展可以显著推动居民文化消费升级,并且可以通过带动区域创新间接提振文化消费;数字新基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数字新基建对文化消费的积极影响存在区域和城乡异质性。因此,应以顶层设计、金融支撑、人才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以平台建设优化区域文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新基建发展战略,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助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在数字时代,数字新基建与人文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了人文经济的应用场景拓展、功能维度深化和创新动能增长。数字新基建通过建构地理和数字的双重空间,以文化和经济为作用对象,嵌入人文经济的整体生产过程,推动知识灵感、数据要素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重要支撑。在产业实践上,数字新基建有效催生出产业新形态、推动了产业能效升级、构建起复杂产业网络,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助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新基建作为信息时代推动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在加快推进现阶段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承接了新的历史使命。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实践发展、驱动目标层面明晰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基“”能”,提出教育新基建助推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路向:精准把握教育新基建与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关系,全局谋划与时俱进的管理运行机制,理性遵循智慧时代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引,推进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重塑教育新生态。此外,教育新基建助推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多方主体合力推进,传统教育基建和教育新基建融合发展,保障人才供给,完善创新应用指导,建立均衡优质创新永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企业组织创新和演进是一国或地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还是作为其补充和发展的交易成本经济学,都把企业组织创新和演进看作是外生的。而作为民间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企业组织创新和演进是内生的,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积累动态组织能力、进行新业务扩张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在快速的经济转型和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组织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实施包括组织创新在内的创新性竞争战略,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政策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轨迹与动力。在“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引领下,遵循着“生存”-“生活”-“美好生活”的逻辑理路,公共政策演变有一个“绿色化”的演进轨迹。中国公共政策演进逻辑与“绿色化”轨迹背后是需求驱动、使命驱动、正当性驱动的共同推进。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在“绿色化”中日益走向绿色政策,推动着国家治理的绿色转型,并以基于绿色政策的绿色政策网络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弘扬绿色正义、与时俱进供给绿色政策、加快绿色空间营造、打造绿色政策网络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是以绿色政策网络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创新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美国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动态演化路径和需求驱动因素以及美国电影产业持续竞争优势构建机理的研究表明,美国电影产业大制片时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价值链的闭环结构引致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后好莱坞时期竞争优势源于发行链环的两极控制与风险规避,媒介集团化时期竞争优势则是顾客价值创造的价值链放射延伸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在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国,造成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碳排放量的28%,明确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地区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和是否存在收敛性是制定切实有效减排政策的必要前提。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和核密度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全国畜牧业碳排放量均在2006年达到顶峰,畜牧业碳排放总体差异呈现出波动性小幅度增长,区域内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畜牧业碳排放核密度估计都存在明显的右拖现象,核密度函数中心呈现先右移后左移的现象,全国和中部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而东部和西部则呈现"单极化"的趋势;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畜牧业碳排放不存在δ收敛和β收敛。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地区差异显著,各级政府要重视这个典型事实,深挖差异的来源,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来促进畜牧业碳排放量减少,着力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提升畜牧业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9.
宫力 《学术探索》2009,(5):6-10
新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边倒",争取中间地带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一条线",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等历史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等思想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客观估量国际局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永远不称霸。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般决策理论主要沿着决策主体和决策信息这一二维结构以及决策主体是否理性、决策信息是否完全这四个面相不断演进,可以将其称为二维四面的一般决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一般决策理论根据结果的逻辑、行为的逻辑和适当性逻辑发展了理性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情景决策理论。论文在回顾了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决策理论拓展的新空间,即决策中介及其主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