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推动共同富裕亦应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实现县域协调发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县域发展差距进行测度和分析的结果表明:与2010年相比,县域总体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但仍处于高位;县域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脱贫县和非脱贫县均呈现分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年居民收入和2010—2020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变化,将县域划分为高基数高增长、高基数低增长、低基数高增长、低基数低增长四种类型。在新发展阶段,应重视分区分类指导县域发展,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健全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尽快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县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优结构是"中国式"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化表现为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供给动力、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动力、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缩小等。但中国经济结构走向"优化再平衡"面临着系列障碍:经济赶超发展战略、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过时的政策支撑体系等。由此,应通过推行均衡协调的发展战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政策供给方式转变构建起"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政策支撑体系"三位一体的突破路径,促进新生动力的成长壮大,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即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前提的关键举措、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现实需要、满足共同富裕实现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针对当前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共创为导向、以共生为准则、以共享为目的来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从而妥善解决城乡间、行业间和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动力从靠投入转向靠创新,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为主的内需驱动,从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公平,其增长特征具有创新性、内需性和公平性。公共服务通过人力资本机制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配置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型增长,通过缓解预防性储蓄和推动人的城镇化进程能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推动消费主导的内需型增长,通过调节收入差距能推动公平型增长,因此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增长动力。通过公共服务视角寻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或路径,而不是将公共服务仅仅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有的内容,这一观点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而且公共服务不仅是内容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及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在范围、内容、特征、实现前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基础性分配制度的内部关系等方面均被赋予了新内涵。从理论逻辑来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延展。新发展阶段要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还权赋能三个角度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体来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数字经济,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挥好以所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通过“还权赋能”发挥其推动共同富裕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数字经济的热潮,工业社会逐渐向信息社会转型,不同经济主体在互联网接入和使用条件上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以及数字治理体制不够完善,诱致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妨碍了共同富裕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将包容性发展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坚决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最终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系统思维的着力点主要包括:统筹规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数字经济接入条件,促进弱势群体的数字平权;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8.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开放模式已经表现出四个方面的“不适应”,亟须转向“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开放具有同时对“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产生作用的理论逻辑,不仅能够通过提升贸易利得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富裕”程度,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以及要素收入差距,从而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城乡及各地区、各群体间的协调均衡发展的富裕。城乡关系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统筹城乡关系主要通过经济增长促进机制、整体利益分配格局优化机制、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机制等因素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以新发展理念对城乡关系进行再调整,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升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杨军 《中州学刊》2023,(3):36-42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形成质效提升、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掌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竞争发展话语权、构筑高质量供给关系体系的迫切需要。但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绿色低碳发展缓慢,区域、行业要素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深层次塑建中国式现代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应围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内外循环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基本方略,完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延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空间,创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业态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杨文举  黄依洁 《西部论坛》2021,31(6):111-11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与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期刊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高质量发展西部论坛暨新时代西部社科期刊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一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现高水平充分发展;三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动力因素,除了有根本动力、主体动力、客体动力、功能动力之外,还有渗透性动力。所谓渗透性动力,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方式渗透到其他动力系统或动力因素中去,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动力以及其他动力产生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从整体上看,社会发展渗透性动力具有渗透性、潜移默化性、间接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新发展理念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各个方面,对新时代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同富裕是具有实践性的理论,通过在教育、人力资源、资本等方面的伟大创新,对西方新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全方位超越。文章认为,第一,共同富裕理念藉由普及全民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建立技术转移机制等方式完善知识积累体系,消除罗默模型中知识差异带来的不平等隐患。第二,共同富裕理念强调建立学习型社会,并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找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平衡点,这是对卢卡斯模型的创新。第三,共同富裕理念通过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活用新信息技术等途径实现资本投资的定向优化,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是对斯科特模型的一种超越。共同富裕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超越,不仅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制度优越性,也映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蓬勃活力。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走向深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内部及城乡间经济关系的动态调整,共同富裕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目标要求。通过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变迁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政策与理论,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解读共同富裕道路演变的逻辑线索,可以发现:与时俱进是调整城乡关系以促进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理论品质;经济开放是影响城乡关系与共同富裕思想变迁的重要约束;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变迁存在从增长逻辑向权利逻辑转换的演进路径;学术讨论与政策制定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城乡关系视角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基于中国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业结构优化表征的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机制作用,其逻辑是:以中小商业银行加速布局为标志的银行业结构演变,通过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为农民非农收入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条件,逐步降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银行业结构演变引致的发展阶段转换对于共同富裕产生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银行异质性特征。稳步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有序降低银行业集中度,增加银行业金融供给的普惠性,通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下一步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宋凤轩  高硕 《河北学刊》2023,(1):177-185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而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其中代表性的制度,因其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基于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从养老保险调节收入差距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国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区域差异明显、制度间待遇差距显著、养老金收支失衡等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路径建议: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缩小制度间待遇给付差距,扎实推进制度增长机制,积极落实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挥养老保险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国民  陈东 《学术论坛》2022,(1):112-123
共同富裕是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也是国内外学者关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内涵。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十四五”时期站在新起点上开启了共同富裕建设和示范区探索的新征程,这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标注了“新方位”、锚定了“坐标点”、把准了“方向盘”、勾画了“路线图”、明确了“时空域”。共同富裕是一种相对均衡发展观,是社会福祉从非均衡向均衡迈进的动态过程,它的内容具有多维性,涵盖了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内容。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宗旨与执政理念以及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决定的。在当前共同富裕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呈现新变局、新格局、新阶段和新治理等四个“新”的特殊时期,需要从物质基础、市场取向、底线发展、共建共享、公共安全、质量改善、发展公平、新型供给、锻长补短、梯度实现等方面构建共同富裕的发展逻辑,以高品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并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堪称新时代“共同富裕论”,其中包含着许多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原创性贡献的鲜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从政治要求维度看,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须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分配制度、分配秩序和调节方式;从时代特征维度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是一场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的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从人民情怀维度看,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要求,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促进共同富裕是人民立场和人民江山论的生动实践;从发展路径维度看,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第一要务,须不断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速和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在中国的地位逐渐凸显。首先,县域经济承载更深刻内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发展特色产业的落脚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点和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的根本点。其次,基于县域经济的新内涵,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内部上表现为非均衡性和农村性,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的新特征,形成了特色经济、农业产业化、县城带动、生态经济、“全域城镇化”等新模式。最后,基于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未来县域经济需要更为明确和细致地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性和挑战,重点关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发展环境的优化、人才瓶颈的突破、乡村振兴的深化和财政管理机制的健全等方面,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共同富裕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重要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共富型社会形态是共同富裕制度建设的动力、依据和方向。建构共同富裕制度,一是要在尊重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框架设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关系,围绕组织、规范、政策、机制等要素完成对制度建构的框架构建,把握主体多元性、规范约束性、政策工具性和机制动力性等基本特征;二是要充分重视制度理论设计与地方探索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实践场域,观察地方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立法保障改革创新、政策制衡社会发展、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等机制性创新探索。共同富裕的制度建构可以打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可以保持稳定、持续、适当速度的经济增长,还能以新发展理念增进福祉,同时促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总量不断提高,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丰富的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