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报道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以肯定我国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逐渐浓厚为出发点,总结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的误区,旨在帮助媒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文关怀有更理性的定位和更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而人文关怀又很好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作者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报道中怎样体现人文关坏,怎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引导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现代性的讨论主要是从对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深刻反省中提出来的;即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福祉.而是有相当程度的灾难.马克思在批判现代性和探求现代性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人的现实命运进行理性批判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姿态. 相似文献
5.
胡锦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5):147-148
建筑是文化的符号,图书馆是人文发展的产物。图书馆要从建筑上体现人文关怀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构件传递给它的使用者。这种人文关怀不仅要与社会发展一致,也要与传统文化一致,并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做出最适当的关爱行为。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所重视,“生态关怀”却少有提及和研究.生态关怀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关爱之情,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现有很多新闻报道在充分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关怀,在无意中加剧了对环境的伤害和生态的破坏.重视和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关怀,可以从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报道思想、培养热爱与尊重自然生命的情感、避免对自然的“敌对”语言、增加生态损失及原因的报道内容、重视生态知识与生态反思报道等五方面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7.
全球视野的人文关怀——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刚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7,(2):56-61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渊源于悠久厚重的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传统,也与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相呼应。它是中国第一次以一种清晰的全球视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与目标所做的深层思考,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建设世界和平繁荣新秩序的良好愿望以及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一种自觉,体现了全球视野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荷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137-140
随着全球一体化商业时代的来临,“教育产业化”曾作为一个非常时尚的口号屡见于媒体。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界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改革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然而,“产业化”的结果却是教育的“商业化”。在消费文化的一片蛊惑声中,中国高等教育似乎淡忘了自己曾经的人文关怀,而高等教育人性化又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的吠陀文学和世俗文学中 ,存在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中宗教精神和世俗精神并存 ,它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现了人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宗教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所赞美的神和与命运抗争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实际上是人类向自己提出的人生规范 ,最终还是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从世俗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包含着一种世俗精神 ,即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 ,执著于作为人的合理愿望。同时强调人的情感 ,推崇人性的和谐。总之 ,印度神话中体现了人类关注命运的主题 ,以及对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的寻求 相似文献
10.
蒋聚波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2):102-104
在设计领域里,人文关怀的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设计及与人文关怀的论述,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新探,目的是使设计师能以人为本,设计出好的作品,不断地改善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论辩证法与人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宇宁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3,(4):29-33
哲学和世界之间充满着机缘,世界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世界,哲学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上的世界。虽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有一个,但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却有多个。通过归纳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哲学所把握的世界可以分为两种性质的世界,即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即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辩证法就是立足于人的世界的逻辑,是一种对人进行觉解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历史和人的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产生及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对人的世界的觉解。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辩证法和人的世界在本性上具有适恰性,两者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制度的不足在于重程序而轻实质、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科学而轻人文,故其要朝着理性与价值相统一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善于汲取包括儒学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儒学的人文关怀对现代制度有补给意义,其人本观与人权、民本观与民主、义利观与市场经济体制,皆有某种程度的相容性。东亚现代工业化的实践证明,作为后发的国家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制度,只有将其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够享用现代制度所带来的福音。 相似文献
13.
覃湘庸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0-41,68
人文关怀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保证,是推动护理文化发展的动力。"90后"护理本科生有独特的思维和特色,探讨适合"90后"护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方法,为高校培养护理人才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柳敏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84-88
随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新闻传播对受众主体作用的不断重视,构筑人文关怀的传播环境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当前新闻报道中表现出来的党政功能突出、商业利益涌动、低俗倾向愈烈和传者地位至上的现象,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缺失,构筑健全的新闻传播环境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大众媒介组织、媒体从业人员、广大受众及其组织各尽其能,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倪志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13-19
实践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①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实践世界观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或自然的社会,实践世界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达到的重要教育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应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本体;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理解世界,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属人性;以实践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7.
郎玉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3):73-74,82
高校提倡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中国社会国际化的需要。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有所长的培养 ,而且是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人文教育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高等教育应该文理并重 ,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 ,使莘莘学子从各个层面受到良好的人文科学熏陶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运用西方近代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在哲学的根基上批判和搁置了他那个时代的抽象的宇宙精神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这一哲学的内在层次,是从存在物“互为对象”上升到人类世界的关系规定性,进而到实践关系、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为基础的、经过唯物史观上升到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它主要指以唯物主义态度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相似文献
20.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