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主持人语]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对当代中国文论建设有何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流派影响的深入研究会对我们有何启发?这些思潮进入中国后有怎样的文化过滤和文化移植?这种文化的理论旅行在新世纪中国文论转型中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必须弄清楚的.在我看来,研究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关键在于,在研究各种西学"主义"时,力求弄清其思想文化"语境",追问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它们仅仅是西方的问题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是国家民族的本土问题还是全球性的问题?是现代性文论问题还是后现代性文论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将有助于新世纪中国文论批评的借鉴和自我反思,并对我们的文化理论策略和文学理论价值维度的确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主持人特组织了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开设已有一百多年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直被国人引为骄傲,也令世人瞩目.然而,遗憾的是,中国本土学者为何难出诺贝尔奖得主?究竟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科学创新潜能?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一种"诺贝尔奖情结"与"诺贝尔奖情绪"的长期并存,形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悖论.这些问题颇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制度建构的结构基础:“变”与“不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离结构基础,就无法理解制度建构的理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是基于一系列的制度建构而展开的,从而实现了翻天覆地之变.然而,在大写"变"的同时是否可能忽视了对"不变"的洞察?这样的"变"与"不变"对于理解制度建构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学理层面上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4.
自有人类便产生了文化,但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却是在世界"现代性"进程中才得以凸显,并进而呈现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时代特征.那么,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根本变化是什么?人们对此又是如何应对的?遵循这种提问的思路,本文从文化自觉、文化战争和文化立国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相信这些内容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各国的服务业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水平、结构和变化路径?与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比,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到底怎样?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论不能对中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难解之谜"给出解释,本文结合这些国家启动服务业发展的初始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差异,提出服务业发展的异质性假说,并通过对这些国家服务业整体水平、内部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得到印证.基于此,本文认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变服务业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应成为中国当前产业政策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概念的存在已是事实,但自从它出现以来就受到不断的质疑与追问:其存在有无合法性?如有,其合法性限度何在?我们到底应如何看待今天所谓的"中国哲学"概念?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哲学就是哲学史,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考察哲学史,明确"哲学"概念的特质,然后再作评判.  相似文献   

8.
近年,"和"的概念在中国哲学领域中已经有一些讨论了,"和谐"甚至变成了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大家一般注重的都是"和"的价值,而对其作为原理的基础性探讨相对则不够.我们现在要问的是,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如何作为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中国哲学家对于"和"都贡献了什么样的重要见解和智慧呢?  相似文献   

9.
我国亲子关系社会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日取 《理论界》2010,(4):158-15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社会学界关于现代中国人亲子关系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若干分歧,主要体现在:1.亲子关系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反馈模式"是否已被时代所抛弃?2."代沟"是否存在?3."孝道"是否衰落?基于文献考察与反思,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理解、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跨过1949:二十世纪中国整体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筱才 《社会科学》2012,(5):151-153
20世纪,中国之巨变有目共睹,但是,这场巨变如何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何意义?对于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之思考有何借鉴?这些问题至今仍鲜有答案.因此,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置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中,通过扎实研究,深入思考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可能是新一代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必须面对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赵建军 《河北学刊》2012,32(2):49-55
钱穆对人文主义有系统的学术观建构,并以其生命实践印证着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独特理解。在钱穆的人文主义思想构成中,"存"与"续"的意识由传统文化层面的信仰、伦理和知性自觉,辩证地贯穿于日常的生命实践活动之中。这使得钱穆的人文主义显示出迥异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品格:它不是以发掘个人感性、理性的价值驱力及公共性文明机制为其思想原创的基点,而是力求使个体与社会在纳入一种文化的统绪中,实现文明的价值增殖和外延扩张。钱穆的人文主义是超越学术个性的历史主义与超越历史境遇的生命哲学的统一,是博大淳厚的民族精神与个体生命实践的统一。这种人文主义在内涵上具有较鲜明的儒学人文主义特质,但在内在机理上,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观念,而呈现为面对另外空间视域而求取文化"存续"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五四,先声却在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译介。鲁迅是从反封建政治要求出发引进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拿来中国厘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创作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篇章。周作人从主张"人的文学"到对文学应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揭示,再到倡导儿童文学,呼唤女性文学,使中国有了较完备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牟宗艳 《文史哲》2003,(6):121-125
老子的治国理念是老子哲学宇宙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生活领域的延展,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政治技术层面的精神观照。它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自然主义为外在特征,以人文主义为内在本质,构建出老子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4.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原明 《文史哲》2002,1(1):54-59
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得以透显的。当它依据这个原则去求“真”时,则表现出合规律的遵道循理、追求世界的本真状态和在其相对主义体系中潜含着若干科学认识因素的科学精神。当它将这个原则延展到属人的世界而成为价值范畴时,则表现出众皆平等、“常德乃足”和安顿人类生存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展示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相统一的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并对弥合当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建构新的科学人文主义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师生人文精神状况的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琼华 《云梦学刊》2004,25(4):108-109
当前中国高校师生的人文精神状况令人担忧。造成这一状况有传统层面和现实层面的原因,必须把建构当代大学人文精神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其途径主要有: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教理念;提倡“通识教育”的高教模式;实施“学科整合”的高教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知识论研究提出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知识论研究的哲学之维如何确定。知识是科学问题,知识论是与科学关联的哲学问题,两者的界限涉及哲学如何保持独立性和不被科学化。知识论是近代主体性扩展的哲学一支,是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合理性作哲学论证的,但知识论本身无力克服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主义,所以有人本的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因此又出现如何看待知识论与人本哲学思潮的关系问题。其他值得关注的,还有与西方哲学史整体联系的“爱智”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知识论研究中怀疑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诸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为背景,从十七大人学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出发,联系高等学校工作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际关系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研究人学视域下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探索新时期人的发展及其实现方法,为解决人的发展状态问题提供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8.
管子"以人为本"思想范式的建构及其治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管子为了实现齐国富强图霸的政治目标,主张"以人为本",这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反映.管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减轻百姓负担,修政惠民,关注民生,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国家的振兴与富强.他的"人本"治国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含着一种深厚的人本思想.它是对抽象人本主义的合理扬弃,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关怀人、为了人、谋求人类的彻底解放,通过人、依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而且对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够有力地回应那种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同非人道的专制和暴力等同起来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