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冼夫人崇拜已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但学界在冼夫人研究上呈现多重史学性而轻文学性的倾向,冼夫人文学研究比较薄弱.通过采用“以文证史”法,选择古代诗文戏曲楹联中的冼夫人文学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还原建构冼夫人集女军事家、女政治家与慈母形象于一身的真实生动文学形象,用“文”证“史”,能极大丰富研究冼夫人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了祠庙、会馆等信仰中心的大量兴建和兴盛;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神、水神、财神等神灵被大量崇祀;手工业的繁荣使行业神崇拜尤为兴盛.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会以各种形式反作用于清代地方经济.祠庙、会馆的兴建促进场镇的形成和繁荣;不断积累的祠庙经济日益成为地方经济体系的重要补充;异常突出和活跃的庙会、迎神赛会对于地区经济交流和商业的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开发格局也同样是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血缘关系,对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直接相关。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越小,经济血缘关系越有利于发达地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血缘关系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因素。反之,经济血缘关系则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实证分析表明,虽然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存在经济血缘关系,但可能阻碍粤西地区经济发展,摆脱这种阻碍的有效途径是缩短粤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这是实现粤西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俚族女首领.当时的俚族尚处于母系氏族末期,女权仍受到尊重,而冼夫人家族世为岭南首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造成了其威服诸越的特殊地位;她与汉族太守冯宝的联姻,既起到了政治联盟和保境安民的作用,又促进了俚汉文化交流和俚族社会的进步.俚族的民间信仰有鸡卜、石狗崇拜和铜鼓崇拜等,其冼庙祭祀和闹军坡习俗在当代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内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5.
王伦 《人生与伴侣》2022,(26):88-90
<正>展现地方民俗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将从提高文化自信、树立开放形象、拓展文化产业三个角度分析冼夫人文化外宣翻译对塑造海南城市形象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冼夫人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外宣翻译的主要内容,结合传播学理论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推动冼夫人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江苏的都天文化是以张巡为核心的神祗崇拜,是从崇拜衍生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祀奉、求护、祈福、巡游、庙会以及集会时丰富多彩的文娱、商业和旅游活动。都天文化几百年的文化传承在江苏各地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其中既包括建筑、神像等物质遗存,也包括庙会、风俗习惯等非物质遗存。目前,有的地方正在开发利用这类资源,因此加强都天节庆活动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冼夫人为促进中华民族融合做出过卓越贡献,她的民族融合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维护朝廷权威,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缩小民族差异;学习先进文化,削减民族隔阂;转变社会风气,促进民族和睦。冼夫人这些思想为促进当下我国民族融合提供了智慧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白族本主庙会及其文化内涵李东红,杨利美本主是白族村寨供奉的保护神,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宗教。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诞辰,这一天便是本主庙会。在白族聚居区,本主庙会是牵动千万人的盛大宗教祭典,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有关本...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系统考察明清时期海南妈祖庙分布以及其所反映的规律,探讨海南妈祖信仰兴盛的原因,并述及妈祖信仰经由海南人传到海外的情况以及妈祖崇拜在东南亚海南华人崇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地区庙会为例,阐述了转型时期庙会文化功能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榆林地区庙会文化除了传统的功能外,又具有了调动区域群众广泛参与、表达社会需求、为社区公共事物服务、观光旅游等新的功能。实现了庙会文化功能从传统到当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万寿宫庙会是许真君民间崇拜信仰的社会产物,为乡民聚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公共空间,是江西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昌西山万寿宫庙会展现了在乡民的精神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在庙会上,乡民将许真君民间崇拜信仰与祈福纳祥、商贸往来、生计筹划、社会交往等融为一体,互通有无,调济余缺,传递信息,交流文化,娱人娱神,反映出江西乡村社会生活的真情实态,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明清陕西庙会经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明清以来陕西庙会活动的内容变化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陕西庙会从原先酬神报赛的民俗文化活动转变为沟通城乡物质交流、调剂余缺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农业资源配置日益发挥基础性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乡村庙会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民事活动,深深地植根于基层乡村社会中,影响着乡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乡村庙会又以其特有的活动内容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社会功能。晋北北楼口村关帝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呈现出了独特的地域性,以此为个案研究,调查庙会对当地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影响,揭示乡村庙会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传统,是精神信仰与社会结构的结合。对社神后土的崇拜集中表现为一种年度周期性的公共区域信仰传统——社日。社日尤其是春社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习俗与禁忌,民众在社日活动中巩固和强化了稳定的信仰共同体和地域共同体。晋南万荣县庙前村的后土祠农历三月十八传统庙会,由于独特的文化土壤,延续了古代春社的节日传统。通过对后土祠庙会的具体描述和分析,概括了古代春社具有原始性、公共性、宗教性、娱乐性等特点。同时指出古代春社发挥着寄托民众美好理想、规范民众生活、维系乡村公共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是在崇拜衡山山神司天昭圣帝的基础上 ,融合佛、儒、道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于一体产生的。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元旦朝圣、南岳庙会、八月香火等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诗乐舞为上古祀神仪式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周因于殷礼,祭祀礼仪中的诗篇大部分为“史巫祝宗”之辞,为仪式用语,保存在《诗经》的雅颂中,与乐舞一起服务于降神、娱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庙会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集宗教信仰、娱乐休闲、生计筹划、社会交往于一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公共生活的空间。在庙会上,人们一反平时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将劳作的艰辛、身心的疲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情释放,使之成为地区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和大众生活的一个缩影,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明朝汶上老人白英,因辅助宋礼治理会通河,济运保漕,受到明清二代封赐,其祠庙先是"从祀"宋礼,后演变为"从祀"、"专祠"同享,再后"专祠",在清代更是被封为"永济神"和"白大王"。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白英的形象和身份越来越高大,故事也越来越多。白英的祭祀活动开始主要由官方主祭渐渐发展为官方、运河过往船只人员和周边群众共同的祭祀。  相似文献   

19.
武汉地区的城镇庙会在历史演进中,显现出深远的社会性、整合的系统性、动态的承传性和开放的自组织性诸特征.由于明中叶后九省通衢大市场的逐步扩张,武汉庙会适应社会需要而迅速嬗变.尤其是汉口镇会馆公所商办庙会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武汉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武汉近代的城镇庙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的亚文化因素,也是应该给予充分关注的.  相似文献   

20.
祖庙庙会是佛山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庙会,它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清,民国停办。2005年恢复举办。复兴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内涵,也注入了新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新的仪式内容和特点。虽然复兴的祖庙庙会仍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其文化性、民俗性的特点明显加强了。复兴的祖庙庙会也会一如既往地在佛山社会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