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受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影响相当大,《论自由》是胡适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五四时期的胡适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借个人主义、个性主义来冲击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中晚年的胡适则极力强调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认为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不可否认,胡适不同时期的思想中都存在《论自由》的影子,都受到《论自由》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一面是在变革中守护、在激荡中稳立、在代际交替中传承的脉络,一面又是不受拘于思想前辈,不停地修正观念,力求超越五四、超迈前人的思想追求。在政治层面,胡适晚年强调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把自由的实现、自由的保障归结为内心状态;殷海光则认为政治自由既然是一种外部自由,实现的基本途径就应该是争之自外,应当关注保障自由的外部条件,应当关注防止把人不当人之弊端的外在制度设计。在经济层面,胡适、殷海光均从经济平等转向经济自由,曾被视为通往自由社会之坦途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被转而视为了通往奴役之路。在思想层面,胡适与殷海光均关注思想自由与表达、传播思想的自由,但殷海光不满意于前辈的浅显激越,而追求深切理性。在伦理层面,殷海光忠诚于个性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但他不满于胡适等五四一代存在的只关心自由的个性而回避道义担当、欠缺社会责任、缺乏道德勇气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论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就其普遍形态来说,乃是一种关于自由社会的思想体系,是关于自由的价值、原则及其实现途径的思想体系。或者说,自由主义就是关于自由社会的原则及其实现途径的思想体系,就是关于自由社会的理论:凡是主张构建自由社会的理论,都属于自由主义范畴。但是,自由主义,就其完备的形态来说,则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视人的自由为最高价值,从而一方面将自由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亦即将自由的法治原则、自由的平等原则、自由的限度原则以及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一系列自由原则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另一方面则将宪政民主奉为实现这些原则的途径,亦即奉为自由社会的实现途径。一句话,自由主义就是将自由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8,(1):38-43
在20世纪的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由于这两大思潮通常以相互攻讦或对立的面貌出现,这就使它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考察视野。其实,作为因应社会政治制度或环境问题的产物,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先天的相通性。在近代中国,受特殊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家们大都在融通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上下过一些功夫。在这个问题上,被公认为中国"自由主义大师"的胡适借鉴和吸纳自由主义的立场,他提出的最极致的主张,是要对这两种思潮作一种价值上的融合,达成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叠共识,以打造出适合中国之需的"自由社会主义"或"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0,(6)
严复、胡适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发展史上的旗帜性人物。从严复到胡适,自由主义思潮既一脉相承、薪火相传而又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严复较多关注了"个体与群"这对矛盾中的群体一端,胡适则比较倾向、认同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传统。两氏均主张渐进主义,反对急进而骤变的革命,赞同渐进而温和的改革,但严复强调自由为体、自由为先、自由为本,反对将民主宪政作为即时目标,反对遽行民主,主张先行自由思想的启蒙;胡适以自由与民主并重甚至更彰显民主,提出了"幼稚园民主说",认为民主宪政并非高不可攀,在迈上"宪政"的起始之处宪政即可开始。严复所认同并加以移植的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放任思想,而胡适所赞同与推崇的是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主义倾向。二人均从"自己争取"与社会"容忍"的角度讨论思想言论自由,但严复侧重从国势兴衰的角度强调思想言论自由的意义,胡适则比较突出思想言论自由对于人性完善、人格发展与人权保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马华灵 《天府新论》2017,(2):142-150
在中国语境中,伯林的被误读与被误解现象主要有四种。第一,消极自由被误解为不做什么的自由。而实际上,消极自由不是不做什么的自由,而是没有外在的人为障碍状态。第二,积极自由被错误地等同于古代人的自由。然而,伯林的积极自由并不一定就是古代人的自由,而古代人的自由则必定属于积极自由的范畴。第三,多元主义被误读为相对主义。但是,在伯林看来,相对主义的核心特征是主观性与不可理解性,而多元主义的核心特征却是客观性与可理解性。第四,多元主义被误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尽管伯林早年认为多元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础,然而,晚年却认为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没有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都是为挽救或缓解资本主义政治危机提供理论"修正和护航"的。阿伦特的政治哲学作为对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独特的理论反省,提出了与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回归政治"的拯救之途。在如何对待自由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的是现代人的"消极自由",而阿伦特主张的是古代人的"积极自由";在如何对待共同体的问题上,社群主义建构的是"身份认同的共同体",而阿伦特建构的是"个性显现的共同体";在如何对待共和精神的问题上,共和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反映和维护自由主义精神的现代共和主义,而阿伦特则追求通过回归"古典共和主义"来重新"理解"和"修正"现代共和主义。  相似文献   

9.
杨时革 《学术界》2007,(3):124-127
本文概述了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从自由主义演化的角度,对当代自由主义的分野——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及其两个基本概念“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作了比较充分的挖掘和探讨,从自由主义的实践意义到其学理特征,得出全文的基本观点:消极自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前提,积极自由是自由主义的终级目标,消极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权利为基本价值取向,积极自由主义则以消极自由主义的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为前提,谨慎地、理性地、渐进地追求积极自由。  相似文献   

10.
公共哲学与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剑涛  徐亮 《江海学刊》2012,(2):116-122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致力建立公共哲学的时候,自由主义似乎是作为公共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其实,自由主义有着自己的公共哲学。自由主义的公共哲学区分为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主义、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罗蒂为代表的最低纲领的自由主义三种论述。三者的主要关注点是不同的:平等主义关注的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自由至上主义关注的是国家与社会对自由的尊重,最低纲领的自由主义关注的则是自由民主价值及其偶然性。三者之间容有分歧。但三者对于"公共"抱持着较为一致的立场:一是公私领域的划界,二是宪政民主制度的保障,三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彼此相对独立的三元建制。自由主义的公共哲学是论证政治上何为"公共"的最为系统的理论形式,它紧贴现代社会而建构,是现代公共哲学的主流派别。  相似文献   

11.
李淑梅 《社会科学》2012,(6):108-118
施蒂纳将"自由主义"理解为崇拜国家、社会或"人"的理论,包括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人道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消灭国家和社会观念,消灭一般的"人"的概念,摆脱这些外在力量的束缚和限制,个人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才能成为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唯一者"。马克思揭露了施蒂纳对自由主义划分和理解的狭隘性和扭曲性,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现存国家、社会和思想观念,把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作为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其实也就是自由主义话语的形成,也即西方语境中的"个人"和"自由"转移成汉语语境的言说和表述.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建构深受两大话语的影响一是西方自由主义话语的影响;二是中国传统有关人及其国家民族话语的影响."自由"在汉语语境中最大的衍生就是把在西方本属于与"自由"对立的社会、群体、国家等内涵包容到自由之中来,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在自由的主题上始终是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民族自由"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中国,个人主义具有否定性,它的作用主要是工具,个人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具有终极性.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一方面认同西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同国家主义,强调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优先原则与最高原则.在现代中国,"自由"绝不仅仅限于自由主义作为思想和政治的派别,同时还是一个精神范畴,正是在精神的意义上,许多反自由主义的思想派别和政党事实了奉行了自由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钟璞 《船山学刊》2008,1(2):197-200
鲁迅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一样,崇尚诉诸自由却又批判利抵牾西方自山主义学说,对“鲁迅是非自由主义”的论争都将陷入鲁迅自身这一事实表面的忡论之中。强凋口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放逐与超越,是鲁迅独立自由“立人”思想的启蒙话语,它是美学自由工义的,与西万近代理性自然法以来强调土体存在的“自由至上”的权利自由主义存在着言说方式晌区别。  相似文献   

14.
刘毅 《南方论刊》2009,(10):56-57,55
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是政治哲学视阂中的两大思潮。民主与自由的关系问题是平等与自由、平等与差异性、大众与精英、公平与效率、多数原则与保护少数等异质概念间互动和张力的反映。自由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政治学说,民主时代精英政治存在的意义和局限是自由主义的价值和缝隙的映射。自由主义的合理内涵更多地体现在与民主主义互动而不是张力之中,民主时代精英政治的真正意义同样存在于对民主理念的适度回归。  相似文献   

15.
博爱的原则长期被人们忽视和冷落。真正的博爱是与自由、平等统一的超越阶级阶层的友爱与合作。博爱精神渗透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实践之中,新自由主义把博爱原则用于社会治理,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和阶级矛盾。博爱原则对西方社会的积极作用表明,博爱对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和问题同样具有现实力量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7,(12):141-147
纵观鲁迅一生,成为后人应该继承的不是"反自由主义的精神",而是自由主义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鲁迅从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穆勒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个人自由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中介是严复翻译的On Liberty——《群己权界论》。穆勒对鲁迅的最大影响,是其强调个性自由的学说,和从严复发端的改造国民性的理论,欧洲世纪末出现的所谓"新神思宗"哲学,在青年鲁迅的头脑里杂糅并存,融合成为"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鲁迅所接受的穆勒思想资源包含几个方面:个人自主之权、"特操"和"特立独行"、"多数专制"之害、先己后群关系、不做精神奴隶。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自从60年代产生至今,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思潮。本文试图从新保守主义兴起的背景为切入点,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客观的分析其本质,以还原其最初产生时的真实面目。本文认为新保守主义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的一个新派系,是带有朴素保守主义色彩的对自由主义的回归和改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应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无关,是真正中国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一股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的一种"中国式"概括;"五四"没有自由主义文学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或思潮,它形成于与左翼文学论争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目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一种极力拔高乃至全盘肯定的倾向,为给其以公正评价,本文分析了其无可逃避的逻辑悖论性.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作为女权思潮中较重要的一支理论派系,以人文主义视角来审视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强调两性在能力上的"相似性"而非"不同",主张两性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机会和权利的平等.试图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涉及两性平等的观点进行梳理,阐释其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动荡激进的时代后,胡适再度回到国人的视线中。作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胡适的评价因为时代的变迁,犹如坐云霄飞车一般,从一个近代中国的文化巨人到最受人批评的反动知识分子,而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则成为后来国内的政治禁忌。改革开放后,国内开始关注中国自由主义的研究,重新估价胡适的历史成就即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