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所有权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是理解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性依据,也是破解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关键概念。洛克将劳动确立为所有权的根据,实现了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性,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正义信念。黑格尔在洛克劳动所有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贱民的反抗”揭露了以资本主义所有权为基础的市民社会正义的虚伪性。黑格尔的思考推动马克思从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考察资本主义所有权的实质,进而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特质在于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梳理,考察了劳动和所有权从同一到对立的转变,揭示了在此过程中渗透的资本所有权对劳动奴役的非正义性,由此揭露资本主义鼓吹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伪善本质,要实现实质正义必须超越资本所有权实现劳动正义,重建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剥削理论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同样的"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的。以《资本论》中的所有权理论为依据,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承认自我所有权、自我所有权同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关系、自我所有权的超越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条件的设想三个方面对柯亨的"马克思批评"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发现柯亨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是建立在对《资本论》的误读和偏见之上的。这不仅表明柯亨已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到了"后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且从反面证明了《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资本论》的所有权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持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权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对其作了历史的批判。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分析展开的对所谓劳动所有权的批判。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一核心思想与"从生产出发超越生产"的"生产超越逻辑"一起,构成了《资本论》最核心的观点。两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但又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的思想。柯亨"后马克思"转向的这一教训,从反面再一次告诫我们:在后冷战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所有权理论仍然是对包括新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哲学批判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是一部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种学巨著。诚然,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看成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否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是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上的明显缺陷和局限性。马克思甚至从来没提出过“现代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只是用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来进行概括。但是,这并没有妨碍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特殊形式的分析中,揭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所有制新论     
作者在对所有制理论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就有关的重要问题从辨析所有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了理论研究的必要补充与拓展。指出所有制是由产权通过所有权的中介、产权组合、配置方式(运动财产的支配方式)以及财产分割、归属方式(静态财产的分配方式)形成的。所有制的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理论认为的公有制和私有制,还包括立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差异共有制,这是所有制的三大主体形式。作者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系统论考证了东西方社会所有制的变迁,认为斯大林关于所有制演化的“三阶段”论是不符合实际的,指出所有制结构是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机混合体,所有制是社会产权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其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不仅深刻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且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权关系有许多卓越的论述。最近毛主席作了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指出:“我国现阶段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为什么商品制度、工资等级制等等的存在,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就很容易呢?为了深刻领会毛主席的指示,重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的论述是非常必要的。 “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  相似文献   

6.
所有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广义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产权制度是各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设定及其处理规则的制度安排.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不同;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变化的结果不同.联系在于: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成分需要产权制度来规范和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所有制理论中不能没有产权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必须由富含产权理论的所有制理论作指导,但传统所有制理论中产权理论不足.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丰富、创新传统所有制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所有权归属、产权关系链条、产权的可分割转让及职工的实际地位等方面入手,对我国农村的乡村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的不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演化及其趋势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8.
如何阐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前提。艾伦·布坎南提出了双重路径的建构与阐释视角——非法权的外在批判与法权的内在批判,从而把马克思正义思想以内在批判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布坎南的建构与阐释是失败的。首先,其双重建构存在着两条路径之间的对抗。其次,其外在建构忽略了法权批判的可能性。最后,其内在建构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逻辑。布坎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误读了历史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双重路径的设想没有合理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仍然可以提出一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双重路径——低阶批判与高阶批判。这样理解的“双重路径”,清晰地呈现了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内在构成,将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真正合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迄今,我国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最发达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关系自身发展的顶点”(参见蒋学模,徐禾以及南方十六所大学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顶点”的提法,如果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发展过程的最后一种历史形式,那么社会主义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该作何解释呢?这似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形式,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都有精辟的论述。他们指出:商品生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表现为“简单商品生产”的形式,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才“成了统治的形式”。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个别商品成为它的“经济细胞”或“元素形式”。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列宁曾在他的《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中作了精确的概括:“根据马克思的学说看来,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有两个:(一)商品生产是生产的普遍形式。……。(二)不仅劳动产品具有商品形式,而且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主张就是指他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提到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渊源,认为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有条件地批判和扬弃了资本主义前所有制关系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方面在新的基础上继承了日耳曼的“个人所有制”,抛弃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异化与人的贬值;另一方面有条件地弘扬资本主义的协作与社会化生产而抛弃古代所有制的分散、孤立与生产的狭隘性。不过,马克思仅仅是从所有制的客观演变趋势来确认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将朝着社会个人所有制方向转化的,而并未对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加以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适宜的法律环境来支撑和保障。中关村科技园区法治环境的建设需要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产权和风险投资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法治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克罗茨纳赫笔记》构成了马克思超越政治理性、转向社会批判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私有财产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法国大革命大量材料的摘抄,马克思了解到:私有财产决定政治的历史演进以及内部结构;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能实现人民主权,仅仅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形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构成现代政治矛盾的关键,它决定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走向。马克思所取得的这些理论认识,促使他进一步把握到政治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从而超越政治理性转向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3.
法哲学、哲学诠释学的任务从来就是认识知识产权本质及知识产权制度本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安排知识产权制度,而其困难在于法律专业的分工导致法律思维的专业限制,只有超越知识产权法才能看清知识产权及其制度本质。用法哲学思维、辩证逻辑的方法分析知识产权制度,探索不同性质的制度结构及相互关系,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本质是一个均衡对价的制度安排,蕴涵了高超的政治智慧。知识产权立法只有具备这种政治智慧,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按照知识产权规则从事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刘日明 《求是学刊》2005,32(3):33-38
近代法哲学的基础和本质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以“感性的活动”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颠覆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继而马克思揭示了法的形而上学的秘密,这是马克思颠覆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继续和展开。马克思法的形而上学批判理论阐明了现代法权的辩证法,这对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基本法律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内地应与香港特区加强各方面包括法律及其相关制度的横向交流。通过对香港与内地知识产权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借鉴,完善中国内地惩治知识产权犯罪的路径,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刑事正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气候资源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复杂特性,既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不同于纯粹的私人物品,具有“公共池塘资源”的典型特征。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首先要明确和建立气候资源产权制度,清晰界定国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所有权以及开发与利用、使用与收益等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公共池塘资源的混合产权表现为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在某一资源系统和单位中并存,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连接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制度性桥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气候资源产权制度设计需要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治理气候资源的力量,可以采取切合实际的混合产权形式。国家一方面应成为全民气候资源所有权的代理人,对气候资源履行保管和看护等职责;另一方面,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私人行为和市场行为,承担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7.
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认识,应当构建在清晰梳理知识产权行使行为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之关系的基础上。它们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决然不能简单等同,因为超越知识产权权利范围行使权利的行为不是滥用行为,知识产权垄断行使行为是否构成滥用需要依其是否具有正当性而做出判断,知识产权不当行使行为与滥用行为有着本质不同。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需要制度理性的思考。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制度理念,一是在法律正义的基础上解决知识产权的利益冲突,对利益冲突与法律正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利益实现与秩序安全之间寻找衡平点;二是在私权基础上关注知识产权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不仅需要高扬私权保护的旗帜,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权利的社会功能,尤其需要关注社会发展与知识产权社会功能的强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9.
论虚拟财产的非知识产权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求是学刊》2006,33(6):77-82
虚拟财产应该给予法律保护,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关于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仍然是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财产应视为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具体论述了虚拟财产与知识产权客体的区别以及基于虚拟财产所生权利与知识产权的区别,澄清了虚拟财产的非知识产权属性。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the anticipation that the legal system would be able to offer a civi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means in settling the infringement of homeowners' property and consumer rights, empirical evidence has instead indicated a decline in the employment of litigation in dispute resolu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ule of law and homeowner activism in upholding their rights. Information on property related litigation was collected from online court rulings in Shanghai which is supplemented wit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homeowner activists who were involved in litig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s analysed within a wider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neighbourhood governance and the emerging civil society. Despite the inadequacy in the legal system in protecting homeowners' rights, empirical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homeowner activists have explored the legal system, not just as a means of redress but also to employ creatively as part of their action strategy in settling their problems outside the cou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