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孝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61-70
中国古代地图上绘制长城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古地图上绘制的长城,除展现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之外,还表达了古人心目中所赋予长城的各种政治文化内涵,如作为“华夷”之间的界线等。对于明清两朝所绘专题性长城舆图的分析,使我们从中读到更多的历史信息,从而深化了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赵崇福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
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城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长城中段位于阴山山脉,西段延伸到罗布泊。秦汉以后,由于森林破坏、毁草开荒及战争,长城中段南部大面积草原沙化,其西段河西走廊地区多处绿洲被迫废弃。其结果是秦汉以后的长城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中段向南退缩500千米,东段南迁100至300千米,西段则向东缩短了大约600千米。 相似文献
4.
黄永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2
随着汉匈战争的胜利,西汉政府在长城内建设边郡,并完善长城防御系统。在长城外,先置校尉,再建城防御,紧跟着屯田保障,故而长城地带初见规模。在长城防御保障下,西汉政府通过徙民实边、允许戍卒家属居边、发配刑徒、安置属国等方法充实长城地带。内地而来的农耕者为长城地带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在西汉政府鼓励下,长城地带畜牧业也得以发展。这些都为长城地带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为长城防御提供了支持;更稳定了西汉王朝边郡局势,宣扬了西汉国威;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保障,为长城内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环境。 相似文献
5.
许嘉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文章通过讨论长城及长城学的界定及在学术上的作用等问题 ,指出在长城学的研究中 ,要立足中华大文化 ,要认识到建立长城学 ,开掘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应该 ,而且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边防工程,在两千多年长城的修建过程中,天文科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从长城修建的天文学背景出发,将秦、明时期的长城形体分别与北斗七星和银河进行比对,揭示了一系列长城在设计过程中可能蕴含的天文特征,这些特征充分反映出中国传统宇宙现在建筑工程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8.
9.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石柳社区的皮卡书屋是我国第一家公益性质的少儿英文图书馆,它是2006年由四位毕业于清华、北大的海归妈妈们一手创办的。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修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空间结构来看,作为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异质民族文化的分界,它诠释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并制约着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从时间顺序来看,长城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统一体的形成意义重大。通过历史上长城的反复修筑,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分、合、发展的螺旋式演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中华文化数千年来能不断地发展并一脉相承,也使中华文化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民族文化地理的角度切入,以中国长城和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空间格局为佐证,从更宏观的领域论证长城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格桑央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2):141-146
为了适应国际上学习汉语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汉语国际化推广也正在发生着一些重大的转变,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长城汉语”这种基于网络多媒体开发的新型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一经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实践证明,这种新模式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值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力推广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韩芸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6-111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是探讨长城意象的经典个案,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从“哭之哀”“哭变国俗”到“哭夫崩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历经三次重要的演变。同时,“孟姜女”的主体形象经历了由统治阶级意志向民间转向的塑形之旅,蕴含官方思想与民间意志的双重叙事维度。家庭视角下的长城意象既笼罩着悲剧色彩,又彰显出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体意识。可以说,“孟姜女哭长城”既映射人与自然彼此互动和感应的生态文明观,又渗透有融合发展的宗教观念。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和多元发展的宗教观念一起构成“孟姜女哭长城”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