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2.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些论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提出批评或质疑,有人甚至提出用选择论、重构论、创造论、建构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显然,这是由于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科学内涵,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混同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因此,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范畴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范畴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就必须到人的思维的建构性中去寻找,它揭示出认识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结构性。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电脑和知识工程的产生,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反映这两个角度重新来确立认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近年来在关于认识本质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命题受到了挑战。人们提出了选择论、建构论、评价反映统一论和信息反映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反映仅仅理解为人脑对于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体的模写、摄影和  相似文献   

6.
近来有同志提出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并在论证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作为一个依据,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意见。一有的同志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同化与顺应概念就是“选择”,认识便是“吸收与主体认识结构相同的刺激,排除相异的刺激”,皮亚杰视认识的本质是选择而不是能动的反映。(参见1986年第4期《哲学研究》)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识结构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是认识结构协调和组合的两种形式,也是主体反映客体刺激的两种机能。同化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皮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主体性倾向,即只是从主体方面考察认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用“选择论”、“建构论”代替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宣称,“反映”这一概念只是突出了认识的客观性,没有肯定认识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同形态缺乏应有的认识,抹杀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本质区别。因此,有必要考察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历史发展,以澄清理论是非。  相似文献   

8.
一、过渡时期社会不能有基本经济法则关於过渡时期基本经济法则问题的讨论,现在正热烈展开着。在讨论中存在着好多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过渡时期社会有其独特的基本经济法则,有的认为过渡时期有五种主要经济法则,有的认为有三种基本经济法则,有的认为有二种,有的认为只有一种。这几种论点,可名之曰“独有论”、“五论”、“三论”、“二论”、“一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一下:基本经济法则是由什麽条件产生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呢?还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 我们认为:基本经济法则本身不与某一“社会”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认识论的探讨日益深入.其中,对认识本质问题讨论焦点集中在反映范畴是不是认识的本质特征上.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应予以扬弃;也有的同志认为,反映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基干实践活动的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不能动摇的.本刊在上一期曾刊登了彭海堂同志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一文,这一期再发表同满宏、罗川山二同志的《论创造是认识的最高本质》一文.他们都对认识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以及认识论其他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各抒己见,踊跃来稿,以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方法论二十年之演进和中国法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路径作一分析。本文认为正是中国法学在文化论上或“温和”或“激进”的西化,促成了中国苏联化法学传统的重构与解构;并借此进而认为,中国法学除了应继续重视学习与引进西方法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应立足本国民族思维的特点通过法学方法论的更新来构建原创性的法学理论;并最终使中国法学的传统、重构、解构及建构工作能够整合起来,以使中国的法学理论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论者在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被动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如果说有能动性,那也是分享着实践的能动性,因而能动性是从外部输入的;有的论者还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主体是没有结构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者批评反映论时往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称之为“列宁的反映论”.这种提法,在理论界造成某些误解:其一,似乎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把他们的认识论概括为反映论,不同意用反映来概括认识过程:其二,似乎列宁的反映论是违背马克思的思想的,有的甚至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上述种种看法,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哲学界的假象论认为:现象有真假之别,假象是从反面表现本质、与本质不一致的特殊现象。假象论源自对哲学史上某些学说和范畴的曲解。有人说,培根首先提出关于假象的学说——“四假相”说。其实,培根的idol应译为“幻象”、“偶象”、“假相”等。培根明言:幻象是在人心里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①。全增嘏归结中外学者的观点而认为四假相指的是“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②可见,培根的假相非今之假象论所言之假象。“三环节”理论,有文曰:黑格尔“本质论”中的本质发展的三个环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构论具有丰富的本质意涵.社会建构论对传统社会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建构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建构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弥补了传统社会问题研究取向上的不足,并着重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生活方式成为我们时代的重要课题源于生活、生活世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要提高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自觉,必须对生活在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源,真正给我们留下重要理论遗产的是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但长期以来对之存在许多误读和曲解,需要我们重释和重构。在马克思经典话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有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结构层次,规定了生活、“生活世界”在社会发展中的本源性地位。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应消解“生产本位论”的研究范式,进行“生活/生产互构论”的重构,从而深刻揭示生活方式的功能和地位。生活方式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改造和创新中将发挥重要建构作用,同时在这种建构中也将提升生活方式研究的学科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什么是意识呢?一般都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的甚至把这说成是意识的本质,以致人们习惯于认为,意识就是认识、反映,意识活动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意识的功能就是反映。意识能够认识存在、反映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意识等于认识,等于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步时贤之后尘,追宏论于一二。本文也尝试运用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来探讨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问题,由此对社会的文艺活动系统作一番初步考察。§1 文艺属于世界3 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流行的传统观点大都认为文艺是一种再现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近年来学术界在重新探讨文艺的本质问题时,看到了这一流行观点所存在的“单纯从认识论和政治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缺陷,于是提出了文艺的本质当是“情感”、或“主客观的统一”、或“人的本质的确证”等新见解,有的还认为文艺的本质应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笔者认为,尽管上述新观点都从理论上作了相应的论证,但总的说来仍没有跳出美学概念之争的框框,有的甚至还  相似文献   

17.
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际,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哲学学科角度,对近年来学术界道德问题的研究予以综述,并谈一些初步的看法和认识,以供热心道德问题的同志参考。一、如何认识目前道德现状十多年的改宙开放,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认识评价这些变化,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即“滑坡论”、“促进论”或“爬坡论”以及“双重影响论”。“滑坡论”认为,在商品经济冲出下,金钱…  相似文献   

18.
艰苦奋斗虽然是我们的法宝,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法宝的认识却不甚深刻。因此,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和阐发艰苦奋斗的深刻意义与内在价值,从而形成系统的艰苦奋斗理论,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建构的以艰苦奋斗的“概念论”、“属性论”、“规律论”为基本内容的“艰苦奋斗论”,作为一种尝试,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一、艰苦奋斗的“概念论”艰苦奋斗的“概念论”是“艰苦奋斗论”的基础。艰苦奋斗是艰苦与奋斗的有机统一。(一)“艰苦”的意义及属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构论这一学术思潮的兴盛,既反映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正发生重要转向。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社会实在的认识,重塑了我们的知识观。此外,社会建构论及相关研究实践表明,一个学科或知识的创新发展是多元的,反思性研究和理论重建将有助于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综观现有研究,对马克思的正义概念基本采取两种理解:作为事实判断的正义概念和作为价值判断的正义概念。双方都认为基于马克思的文本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义论至关重要,却对什么是正义论和马克思有没有自己的正义论两个问题争执不下。事实判断的正义和价值判断的正义之分野,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张力,更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学者选择批判身位的纠结。无论是马克思正义观所体现的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张力,还是社会发展中批判身位选择的困难,都向我们展示了讨论正义概念性质和建构现实正义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