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比较文学的"第三次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比较文学在其发展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危机".在突破"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束缚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又进行了"系统性"、"文学性"和"跨文化"三种限制,从而形成了比较文学的"第三次危机".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多年前,美国著名比较学者韦勒克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危机”.自那以后,危机的阴影似乎一直笼罩着比较文学.当然,在比较文学的历史上,不同时期,“危机”的涵义不同.韦勒克所说的“危机”,指比较文学第一阶段过分注重文学外部的因果和事实联系,忽视文学内在性和审美本质的实证主义倾向;此后二十余年间.比较文学的危机又表现为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学的“内部研究”和“文学性”,忽视甚至无视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等外部因素;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比较文学开始向漫无边际的文化领域扩展,从而混淆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概念,使比较文学丧失了文学研究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深了比较学者的危机感.英国比较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1993年写的《比较文学批评性导论》中说“在一种意义上,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我国比较学者谢天振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比较文学“to be or not to be”的质询,他们的议论正是这种危机意识最典型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杨乃乔 《人文杂志》2008,(1):119-122
在国际文学研究领域中,没有任何一门传统学科像比较文学那样,曾遭遇如此诸多著名的学者对其在"危机"与"死亡"的宣称下所给予危言耸听的判断与定位.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对象的问题上,比较文学有必要摆脱"随心所欲"的状态,研究者有必要摆脱"随遇而安"的心态。比较文学需要稳定的研究对象,至少是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无论这对象是单个的,还是由众多对象构成的集合体。只有这样,研究者才有可能投身于某个目标,投身于某项事业,比较文学才有可能摆脱身份的危机,结束在身份问题上长期忍受的煎熬和痛苦。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到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回顾这一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应该说由于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几乎以泯灭亚、非、拉各民族文化特色为己任.在比较文学极为兴盛的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Frederic Loliee)就曾在他那部名著《比较文学史》中公开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在 2 0世纪的兴起经历了“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 ,其方法论也出现重重危机。法国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 ,美国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而忽视社会历史和学科独立性。文化研究方法被运用于比较文学研究之后 ,打破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二元对立 ,出现综合研究的趋向。但是文化研究作为后现代社会中的权利话语 ,导致了经典文学衰微、文化的同一性和霸权主义 ,并不能真正走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危机。危机还在继续 ,机遇和挑战并行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世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尽管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但在过去百年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完全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衍为比较文学的更大危机,所以必须对在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等存在的重要问题逐一回顾,以作为未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层出不穷 ,但真正的问题意识应切实正视自身的状况。对中国比较文学来说 ,它的真实问题源自其现代处境 ,在中国进入现代转型和中西方文化遭遇冲突时期而迫切需要比较的形势下 ,它并未得到正常发展 ,反而阻力重重 ,直至被彻底禁绝 ,然后又突然兴起、迅速扩张 ,以至它的知识学基础未能充分得到奠定。这造成了对比较文学的误解 ,忽略了它作为学科的特征 ,即对文化中心主义的超越性和世界文学的理想性。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的任务不是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于创立学派 ,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前沿发展、分支衍生和基础学理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论述了四川比较文学自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四川比较文学经历了从自我觉醒阶段,到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生力军、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四大方面军"阶段,再到形成世界格局中四川比较文学这样三个历史性阶段的发展.在这三个十年时,四川比较文学建设起了以<比较文学报>、<中外文化与文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West and East为中心的言论阵地、培养了一批比较文学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发表、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在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比较诗学、译介学、流散文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并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失语症"、"异质性"、"话语重建"、"变异学"、"跨文明"等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四川和全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表明:四川比较文学对中国比较文学以及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实质上是当代文学国际软实力较量的舞台.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到中国学派的跨文明研究,都蕴含着软实力的较量.发展当代文化软实力,应当成为我国的文化战略目标.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比较文学研究,提倡"送去主义",增强国际间的交往和对话.中国比较文学树立起"跨文明研究"的"中国学派",在国际学术界取得影响和承认,为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当代世界文学与文化格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是20世纪新生的一种跨越民族、语言、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签,既包括比较文学发展早期对于语言、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边界的跨越.与之伴生的是比较文学的“危机”,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解决比较文学的危机之道,则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及发展方向的“转向”,其中两次重大的转向就是从早先的文学史研究转向诗学研究,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由比较文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化研究.“跨越”一“危机”一“转向”构成了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的中心线索,其揭示的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性质,在给我们当下判断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激烈论争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无疑为我们理性地看待比较文学未来学科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不能仅限于"文学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跨"的边际性、边界性或边境性,还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译文"。为此,就不能像一些欧洲学者那样把"翻译研究兴盛"与"比较文学衰亡"合为一谈,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联通起来,把"译文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使之与"译介学"并立。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拥有"译文"这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的文学",才能克服边际性、中介性的关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倾向,才能在有限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无穷无尽的研究文本资源,从而打消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和学科衰亡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在对比较文学的定位上,美国学派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史的范围,将文学批评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顺应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文学格局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现实,其对比较文学的积极拓展和深远影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孙景尧 《江汉论坛》2006,(7):104-105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而论,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兴起是较晚的,在中国则更晚,然而一旦兴起,就立即显示其活力,转瞬成为世界显学。比较文学若没有中国是残缺不全的。”实际上,全世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第三阶段在亚洲。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正是这第三阶段的重要成果。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是在种种诘难、否定和困惑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持续不断的“危机”声中脱颖而出的。本专栏特就“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困惑与进展”这一题目,约请了上海、广东、山东、四川等地的比较文学学者各抒己见,意在找准问题,认清方向,予人启发,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库恩用“范式”理论分析了科学的常规时期与革命时期,而比较文学也符合这种范式.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历时性范式”之内,运用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将比较文学精确化、规范化,基本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但也因此出现了范式内不能解决的“反常”现象.后来美国学派又在“西方文化中心的共时性范式”之内暂时地解决了法国学派的“反常”现象,确立起了平行研究模式,但与法国学派一样再次将比较文学置入危机的深渊.结合李凯尔特对现实的哲学分析,不仅论证了“自然科学的元范式”追求同质化的本质,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学派所提倡的“异质性”的合理性.因此中国学派的探索完全能够摆脱法美学派的范式束缚,将比较文学引向一条健康规范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无疑属于人文科学 ,而“科学没有找到自己的合法性就不是真正的科学”①。比较文学曾经两次面临合法性危机 ,使其作为科学乃至作为学科的地位多次动摇。这种动摇就是在今天看来也远没有结束 ,因为新的合法性危机依然存在 ,甚至更为致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合法性危机来自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在此之前 ,克罗齐就曾以“比较不是方法”来质疑和否定比较文学的合法性。但法国学派的真正合法性危机在于 :在研究范围上 ,将比较文学限定在发生事实影响的文学及文学现象之内 ;在研究方法上 ,将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考证的实证知识诉求上 ;在学…  相似文献   

17.
池青 《云梦学刊》2006,27(1):14-16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是比较文学自身矛盾中最突出而又最具根本意义的矛盾。这一矛盾,激发了比较文学的活力,成为促使比较文学在“危机”与“生机”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物。误读既表现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还可以表现为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过分强化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即泛学科、泛文化和文化化等。文化的多元与冲突是误读形成的内在因素,跨文化研究是误读的外在条件。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文学的危机反思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简单否定、决然断裂;二是合理继承、融合沟通。我们应对比较文学的反思保持经常的反思,继承学科建设已有的合理内核,即比较文学既要“比较”,又要“文学”,它们密不可分。这是支撑学科大厦的必要基石。  相似文献   

20.
“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 ,但比较文学学科的特殊性却使这一基本属性屡遭挑战。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 ,有助于了解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与“文学性”基本属性之间既矛盾又相互依托的关系 ,从而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大致发展趋势有一个较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