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究竟谁是谁非?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最终确定了"难题"的真正含义,在解构了两个错误的前提之后,它只不过是一般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就变成了"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2.
再谈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自提出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它引起了我国学者极大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然而,当人们解答这一问题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科学能力之外的因素,而忽略了对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内在特质进行分析和挖掘.因此,从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理论视角切入,就可以对这一问题作深入解答.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文化--兼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是文化的核心,科学作为人们关于自然界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与哲学紧密相关,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相互匹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文化模式中会诞生不同的科学形态.以此为出发点,作者对所谓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在中国哲学、文化土壤上诞生不出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就如同鸡蛋里孵不出小鸭一样,是必然的事;同样,由于中国哲学、文化不可能为西方科学提供适宜的养料,所以西方科学这棵大树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得枝枯叶黄.  相似文献   

5.
从三十多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系列不同答案来看,其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沿着李约瑟博士的思路走,正面解答;二是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修正,然后解答;三是从中西方科学的本质不同出发解答;四是否定"李约瑟难题",宣称其为"伪问题",不论何种方式解答,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参与大于求解,因此,"李约瑟难题"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果,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论点.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灿烂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中西科学观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出现是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根本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要素,因此西方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可能在中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是举世公认的科技史上的一大难题。由于李约瑟难题是把似是而非并无内在必然性的两个历史结论拼接在一起,因而从理论上产生了误导。为此,有必要对李约瑟难题再做进一步的思考,以便从中获得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孜孜不倦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否定李约瑟难题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中国传统科学虽有其弱点 ,但不能以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和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 ,而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难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并吸引了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地去探求该难题的答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难题本身的真伪性讨论;(2)对难题的解答;(3)对难题意义的认识.我国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学术标准和学术价值,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应该从历史描述转向理论解释,并将解释的重点定为"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西方兴起?"近代科学不能按照西方的模式定义,而应理解为一种高速地创造实用性自然知识的活动和这些知识本身。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可以得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近代欧洲首先形成了一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同时还受到教育普及的推进,使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相反,在中国或其他古老文明国家,在加强对物质资料集权控制的同时,限制和扼杀了科学发展的活力。如果中国当时能形成那种市场主导的"多元化"的物质资料占有和分配方式,近代科学完全可能在中国兴起,而且科学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李约瑟难题仍然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文章从"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的历史事件出发,分析了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李约瑟难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追问;该问题是限定在本体论的阐述上,还是基于问题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研究去追寻问题带给人们的认识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二十年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该问题表述所蕴涵的确定与不确定相统一的本质,进而探讨其研究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以及该研究转向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活动的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演绎,可以得到资源、资本和社会力三种经济方式。从对资源的劳动积累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的资源转型,只有社会力经济方式才能实施转型,资源和资本两种经济方式与经济转型无关,这一结论暗示"李约瑟之谜"中论及的科技和经济等主要条件不构成经济转型的因素。在"李约瑟瓶颈"的情境中实施以生活质量正向改善为目标的经济转型,模型演绎的结论是:必须首先对社会力进行正向调整,而后进行负向调整。史实佐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在2005年提出了“钱学森之问”或“钱学森难题”。“钱学森难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求解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联系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反思大学的本质、研究生教育的特性、研究生读书治学的态度等这样一系列根本问题。革新研究生教育观念是求解“钱学森难题”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斯密动力的新视角探究李约瑟之谜,通过构建“资本—人口—技术—制度”作为分析近代中国斯密动力不足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工业生产、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等方面剖析李约瑟之谜的成因。斯密动力不仅能很好地解释李约瑟之谜,而且还能为新时期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启示,如应从所拥有的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出发,将之根植于产业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对外贸易发展中,促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