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翻译理论,按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即,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形成期、转折期、发展期、鼎盛期以及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形成期。从这六个方面概述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足迹,反思了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基于陈宏薇(2001)将前20年分四个阶段的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对奈达理论的引文情况,对2001-2008年《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按第五、第六阶段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和分析了"奈达现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经过第四阶段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奈达现象"在第五阶段走向低谷;在第六阶段转向成为研究热点,由此说明我国的翻译研究出现"回归语言学"倾向。最后提出当前中国译界引用西方翻译理论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成一脉,在此语境中形成的翻译思想也就独具特色。从文化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其主要特点有三:儒学色彩浓厚;强调实践技能;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紧密相关。关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自身的发展和特点,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 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 奈达翻译理论有其自身魅力.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 对其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 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翻译研究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汪榕培教授在丰富的译学实践中提炼出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译学思想的发展。在翻译实践中,汪榕培一贯坚持自己的“传神达意”的译诗宗旨。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7.
潘文国教授在《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一文中,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西方近三十年,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观点进行了客观的评析,并从西方翻译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探索了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可以吸收和借鉴的经验。该文视角独特、分析深刻入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全面地掌握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对中国译学的发展和成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影响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只不过有时这种影响很间接,尼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这位大师最近宣布其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尼达学术观点的变化无疑会给目前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尼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开始流行,到盛唐时期佛经翻译达到鼎盛。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中汉语词汇量的扩大、白话文的产生、词汇的演变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翻译佛经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对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高健翻译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总结,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对高健翻译思想的理论构建进行探讨,提出高健翻译思想根植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译学一脉相承,体系完整,自成一家,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本文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了以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效之后,在新时期进入了以社会建构和文化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代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社会指导思想的基础,在新时期为适应理论、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文化诉求。以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诉求,有助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形成了两次高潮,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本文探讨了译介活动发生时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两次译介高潮的发展特征和对语言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 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刚开启了冰山一角。文章通过分析后殖民理论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应当走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思想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社会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和最璀璨、最壮丽的篇章。其理论表现就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使之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一次真正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7.
费正清是美国人审视中国的一扇窗口。基于基督教、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年鉴学派等思潮的共同影响,费正清在其研究中从文化的视角来对中国历史发展、西方的侵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费正清中国史观。其著作与理论观点不仅向普通的美国人展示了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引领美国中国学研究模式的擅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世界回答中国有没有翻译学的问题,解决一个民族虚无主义的问题.二是给历史一个交代,解决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三是为未来树立一个标的,回答中国翻译学的发展前途问题.关于有无“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议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世纪来“整理国故”的方法论引起的.这个方法造成了三个后果:一是中国传统学术先天不足,二是中国传统学术天然地落后于西方,三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不断由西方引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途径只有从逆“整理国故”开始,反对“格义”式的以西律中,发掘本土资源,重建中国话语,与世界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9.
田勤耘 《南都学坛》2007,27(2):36-39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哲学思维形态。它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支配着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思想的发展。由于它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极具思辨性的理论体系,把先前儒家所提出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从而强化了爱国主义,反映了时代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正是这些承担并体现了形成与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锤炼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部分,意识形态一经确立就会对文化发展起到规制作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制度选择和意识形态认同上同西方的对抗并未终结,中国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主要对象。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文化安全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中国文化安全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