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谢灵运的《撰征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撰征赋》的历史背景《宋书·谢灵运传》云:“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而《宋书·武帝纪》载:“十四年正月壬戌,公至彭城。”这是418年(义熙十四年)3月16日,故本赋当作于此年或其后。但灵运何时出发却是问题。赋序说:“以仲冬就行,分春反命。”而杨勇在《谢灵运年谱》中指出:“仲冬疑为仲秋之误。”理由是灵运与族兄谢瞻都曾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二人诗中皆明指时序为秋。灵运既在秋季已抵彭城赋诗,则仲冬应作仲秋。杨教授识见精审,言之成理,然此事仍有可疑处。灵运赋中自云:“阙敬恭于桑梓,谢履长于庭阶。冒沈云之晻蔼,迎素雪之纷霏,凌结湍而凝清,风矜籁以  相似文献   

2.
李铁华 《殷都学刊》2009,30(3):135-139
学界对<牟子理惑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真伪问题上,很少论及它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因此,通过对其文本结构、义理、信仰和"夷夏之辩"这样几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并能深切体悟佛教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互融、长期共存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
《三都赋》的撰年及其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思《三都赋》很可能撰成于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只有将撰年定为295年,才能与左思一生事迹基本相符。唯史载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的皇甫谧曾为《三都赋》写序,此则与295年赋成之说不合。对此矛盾现象,可作两种解释:(一) 皇甫谧所见可能为《三都赋》未定稿,并据此写序;其后左思又向张载访岷邛之事,对赋继续加以修改,方成定稿。(二) 由于皇甫谧文才平庸、后半生身体瘫痪,加之皇序与左思自序在主旨和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所谓的皇序是否为皇甫谧所写,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4.
《理惑论》是我国佛教初创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因收录问题和该书序言之内容与史实和史料记载不符,导致自明以降许多知名学者对于该书之真伪予以关注和考证。实际上,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和该书序言所言之时空,学界可视该书成书于汉魏时之交州,其作者既非"汉太尉牟融",亦非《理惑论》书名下的"苍梧太守牟子博传",而是苍梧地区的一位精通儒释道经典之隐士。根据伪书的界定和该书序言,也可视该书为伪书。  相似文献   

5.
杜牧的《自撰墓志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作者的家世、生平,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历来为史学和文学史家所重视,从五代、北宋人撰旧、新《唐书·杜牧传》到今人编《杜牧年谱》,其世系、仕历皆以《自撰墓志铭》为主要依据,这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郭丹 《齐鲁学刊》2000,(4):124-129
《论撰史》是古希腊哲学家和讽刺散文家卢奇安的一篇美学论文 ,但其中也包含着他的史学批评理论。将其中的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史学思想比较 ,可以发现不少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筮法》能够给数字卦问题的讨论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的契机。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清华简《筮法》篇能够给这一论断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清华简《筮法》揭示了筮法问题的复杂,不仅对成卦方法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而且对解卦方法的研究也要考虑其多样性。在总体上,清华简《筮法》占筮系统与《周易》占筮系统有着很大的理论差距,前者应该不属于三《易》系统而属于民间杂占一类。特别是就一种民间流行的占筮系统而言,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中《周易》解说22例所反映的官方易占系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辞海·宗教分册》的佛教部分,在相传中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个条目下,都注明了他们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月氏受汉使邀请,来到洛阳,住白马寺,从事梵本佛经的汉译,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在新编的《宗教词典》中,对上述的两个条目,除引用了出自《高僧传》卷一和《出三藏记集》卷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历时3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3篇《谭嗣同传》,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相似文献   

10.
刘群栋 《中州学刊》2007,(6):202-204
以竹简本为代表的古本《文子》成书在汉初以前,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之前(前350—前300)。竹简本《文子》中对"仁义"的态度符合早期《老子》的态度,《文子》中的"仁义"、"圣智"等思想与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思想一致。《文子》的体裁特征与《论语》相似,从文体发展史上看,其成书年代应与《论语》接近,而在《孟子》之前。竹简本《文子》所引用的《老子》版本早于汉初流行的帛书本,与郭店楚简《老子》比较接近。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子》的最早成书年代不会晚于郭店楚简下葬的年代,即不晚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  相似文献   

11.
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言,我“好读书,不求甚解”,因此很少会意,无忘食废寝之苦;也不愿意背诵或摘录名章警语。大凡写点什么,很少引用前人、理论家们的论述以为依据,一是没得引的,二是观点若与他人雷同(不论为人证实,还是引人证己),窃以为这段、这篇就没有必要写了。读者花时费力想看到新理、新论、新观、新念,而不是作者高高地举手投票赞同。前些日子读司马迁《史记》,想在这位历史老祖面前改改老毛病,破例地咀嚼一番,可开头一章就让我思而不解。今天写这篇小文,不得不摘引几段,以求读者、专家指点迷津。《史记卷—·…  相似文献   

12.
李建栋 《江淮论坛》2006,(5):134-143
关于《玉台新咏》的撰录者,目前有“张丽华说”、“徐妃说”、“某位宫妃说”三种全新观点提出,传统的“徐陵说”受到了挑战。根本原因在于“徐陵说”本身存在的种种疑点未得到合理解析。文章先对“张丽华说”、“徐妃说”、“某位宫妃说”三种观点进行回应,然后针对“徐陵说”中的种种历史悬疑进行了解读,从而为“徐陵说”正名。  相似文献   

13.
《理惑论》本是中国早期佛教重要的论书,但在近代以来的疑古思路指导之下,屡受伪书之疑。从《理惑论》的成书背景、著录和流传情况、作者、成书年代及真实性方面进行考察,并且结合《理惑论》的思想内容,可以得知,汤用彤等学者所做出的《理惑论》为东汉末年或三国初期的作品的断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兼及学堂科目、著述体例、知识系统的"文学史",肇始于1903年--这一点,因有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为证,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此前,中国人讲的是"文章流别",此后,则积极投身"文学史"事业.一百年间,国人兢兢业业,多有撰述,如何评价,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5.
《陌上桑》撰成年代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产生的具体时间,其上限不会早于"倭堕髻"尚未出现的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八月,其下限不会晚于"礼乐崩坏"的汉灵帝(167-189)末年.也就是说,<陌上桑>是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创作并润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为制定《人权宣言》而出现的众多提案中,"财产"作为权利话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存在。不同的提案作者从自然法传统及18世纪的思想中汲取养分,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财产话语。以西耶斯为代表的一些提案作者,使用"权利—自由"的语言,强调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强调人们可以自由地行使这一权利。也有一些作者,认为不受限制的自然权利可能会带来无政府状态,他们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财产的权利也要受到相应义务的限制。而色贡德和马拉则更关注财产的不平等,他们认为财产的权利要服从正义的原则,因此,应通过法律调节分配以消除不平等,实现正义。提案中的财产话语不仅对1789年《人权宣言》产生影响,还随着大革命的展开为不同的革命者所借用。  相似文献   

18.
黄丽婧 《江淮论坛》2012,(4):177-183
《唐会要》是我们全面了解唐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学界一般都认识到通行本(即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或出自殿本的排印本、点校本)《唐会要》卷七至卷十,是后人所补,非其原本。然而采用史源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考察《唐会要》阙卷文字来源,亦可证明卷九二之“内外官职田”类及卷九三所采文字与明本《册府元龟》一致,而与宋本《册府元龟》有异,当是抄撮明本《册府元龟》,卷九四则全抄录《通鉴纲目》。由于其补作方式与卷七至卷十迥然不同,而与原本他卷没有任何差异,后人多受其欺,故视之为伪撰。今人利用《唐会要》须谨慎区别。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同层次的课题.《<儒林外史>研究史>》是评述<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著作,不同于<儒林外史>研究,但只有对<儒林外史>有研究的学人,方能进行《<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  相似文献   

20.
黄振南同志的新著《中法战争诸役考》出版了,这是我国中法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我国的中法战争史研究,如果从已故邵循正先生的《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的出版(它标志着中法战争史成为近代史中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算起,到现在已有60多年,研究情况可以作两方面的估计。一方面,这个研究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另一方面,这个研究还很不足。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写出一本高水平综合性的中法战争全史,多年来没有出版过一本专题研究性论著,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还远未透彻。现在《中法战争诸役考》问世,我们终于有了一本实实在在的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