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六朝志怪小说虽然是"丛残小语"式的叙事文本,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不可忽视的.它在第一人称叙事、语式和语态错位的见证人叙事以及重复叙事等方面,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其自有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3.
小说《天真时代》是美国现代小说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华顿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表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压制这一主题。文章认为,“可视化”人物塑造、省略和重复等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的艺术效果并深化了小说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的长篇小说进入了一个无主潮、多元化的无名时代。这些长篇小说对乡村生活经验的书写尤为引人注目,对"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的运用尤为突出;在艺术形式上则注重多样化的尝试与创新。诸如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碎片化、细节化的特征,小说的空间感、场面感大大增强,取消了时间的线性发展顺序,语言普遍使用方言、口语、原生态语言的本土化追求,小说文体结构的本土化创新等,这些都呈现出与以往时期的长篇小说不同的艺术新质。  相似文献   

5.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八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问题,在迟子建研究中鲜有被论及。迟子建长篇小说序列的叙事结构,大致可分为多线并置式结构和U型结构两种模式。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迟子建小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其叙事结构的构想,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大团圆"模式的承继,又与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宿命论,以及作家对人生体悟的逐渐深入等多因素相联。多种因素的交织融合,使文本呈现出复杂内蕴。因此,通过对迟子建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整体上观照其人物命运轨迹,可以考察迟子建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承继以及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是小说文本叙事的重要内容。"空间"在毕飞宇的长篇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对细节的重视与关注,完成了对易逝"时间"的补充,是小说空间叙事功能的体现;对空间节奏的把握与个体空间的凸显也使得其长篇小说拥有了自己的文本特征。当然,这些与作者对"宏大"小说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爱海情潮》是长篇小说和散文诗两种文体艺术的融合。在对长篇小说固有的叙事因素进行艺术处理的同时 ,突出适合诗性表现的强力度情感符号 ,克服散文诗艺术用于小说创作的局限。使得诗情在小说中得到恣意发挥 ,又使文本保持了小说本色  相似文献   

9.
红柯小说人物有两类值得关注一类人物在与自然相通中走向神性,因失却历史文化渊源与现实关系,成为"孤独的神";另一类人物是具有某种历史深度与复杂现实关系的"历史的人".在这两类人物中,红柯肯定前者,否定后者.对"孤独的神"的刻意叙写,使红柯在吸取现代叙事艺术的基础上,形成感觉间离叙事的独特方法,由此,使其小说充满"诗性化".  相似文献   

10.
肇庆籍作家覃志端的长篇小说《宝砚庄》大量运用方言俗语,方言成为小说叙事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方言建构了一个充满独特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世界,通过方言凸显人物形神,增进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作者显然在努力地探索小说本土化叙事的可能性,这种艺术追求寄托着作者试图保存、挽留乡间文化传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传统批评对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德龙达>的抨击集中在其犹太主题与人物塑造,这种误读来自对作者的超越时代的种族意识的无视.小说的犹太内容不仅促成作者在叙事艺术方面的突破,而且书中理想化的犹太人物、深切的犹太关怀,以及对其文化身分与种族意识的关注无疑将作者推到历史的前沿.  相似文献   

12.
一《斯人记》在张恨水众多长篇小说创作中是并不特别引人注意的一部,但是从小说的叙事特征角度来看,它呈现出典型的“环境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形式。所谓“环境小说”,指的是小说的主题与构思重心是环境,而情节与人物都从属于环境。而小说理论意义上的环境指的是“构成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背景事物和关系”。①同张恨水的其它许多长篇小说一样,《斯人记》也活用了传统的意回小说的形式。如果深入分析一部小说的叙事结构的话,仅仅指出这是一部章回小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章回小说只是各回的标题遵循惯例,采用字数相等的古雅的…  相似文献   

13.
《牛鬼蛇神》是马原停笔多年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多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化处理,构筑了马原的理想世界,也构成了马原小说的魅力与意义。不过,小说《牛鬼蛇神》在超越与突破马原前期作品的叙事技巧时,也暴露出艺术的贫乏。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的重复、小说缺乏历史深度意识的发掘与反思以及叙事时空的自我束缚与模仿等方面。这严重削弱了小说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厚度与力度,使得小说缺乏本应该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薇拉·凯瑟出色的现代叙事艺术在其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凯瑟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重复、象征、反讽、故事中的故事、绘画语言五个方面。虽然凯瑟各个时期的短篇小说题材多样、风格不一,但常常与她的长篇小说互相呼应,在主题、风格、技巧上是一脉相承的。研究凯瑟的短篇小说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的探索其长篇小说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凯德.班芭拉是"黑人艺术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小说在叙事特点和语言风格方面具有强烈的"黑人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教训》(TheLesson)是收入多部文集的精品。本文将利用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该小说的叙事视角、话语模式、叙事语言与风格。通过对班芭拉小说叙事特点的分析,从而揭示出文本后面的政治意义。"为政治而艺术"正是"黑人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6.
阎真在《沧浪之水》中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内向性"叙事姿态,即把表现人物内心状态当作小说叙述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安排文本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沧浪之水》独特的"内向性"首先表现在作品把人物的内心状态当作小说表现的重心,其次是文本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旨归极其丰富,第三是把"真实性"原则视作艺术的生命,而且同样达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沧浪之水》表现出的这种"内向性"的倾向叙事,不但避免了文学因"向内转"而可能导致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还赋予了作品为许多官场小说所不及的独特审美风味和多重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是新时期文坛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的丰硕成果以及旗帜鲜明的叙事追求,吸引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叙事特征。王安忆探索推进创作的小说叙事理论,尤以1988年发表的叙事"四不"追求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1988年至今,其"四不"叙事追求中的某些观念悄然发生变化,随后的小说叙事实践也部分地实现了其"四不"叙事理想。王安忆的"四不"叙事追求、小说实践及其不要独特性却形成的独特性,都将给作家的长篇小说叙事带来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8.
理想主义叙事贯穿在徐则臣的小说创作中,长篇小说《夜火车》是讨论徐则臣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叙事时绕不过去的作品。陈木年这一理想主义人物并没有彻底地完成自我。陈木年的三个人生镜像,揭示了徐则臣早期小说中理想主义叙事的局限性;徐则臣只有克服和超越《夜火车》中的理想主义叙事模式,他所念兹在兹的理想主义才能产生落地感。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在其小说理论和叙事实践中,竭力呈现其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一方面在小说叙事内容上以"以小见大"的方式,透过女性日常生活的狭窄视角呈现人类共同理想的宏大主题;以"杀死房中的天使"的反思精神,批驳男权意识形态对人物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小说叙述形式上,用写作散文的方式创作小说,实践"雌雄同体"的叙事观,并有意减少文本的叙述者干预,让作者退出小说,引领了现代派文学发展的潮流。在社会习俗、文本常规、作者个性的交互作用中,伍尔夫在叙事实践中实现了女性作者的叙述权威,但在文本的诗意抒写中却走向了反面,消解了这种建构女性主义小说理念的企图。  相似文献   

20.
超超的长篇小说《小雪》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及结构艺术等方面,对萌芽期的新文学长篇小说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小说选择以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构建现代人生的人学立场作为主题,这些发见仅在当时就已显出深度,相应力度自是不弱,并且超越时代至今仍意义不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刻画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抑郁型的儿童形象、第一个"恶母"形象;在结构上,小说情节紧凑自然,故事有始有终,布局匀称合理,结构井然有序,其形式虽似短制,颇同长篇,堪称新文学萌芽期(1922-1926)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