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谐音现象蕴涵的文化信息--谐音现象的文化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谐音修辞现象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社会文化语言学角度透析谐音现象,我们发现传统的谐音现象蕴涵如下信息汉语是典型的音素-音节语言,方言复杂;而方言谐音也折射出各地丰富多彩的习俗;传统的谐音经常和年节等习俗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趋吉避凶是民族心理;汉民族具有善联想重具象的思维特点和含蓄的性格.改革开放后的谐音现象,除了保留传统谐音用语所蕴涵的信息外,新的谐音用语主要蕴涵了以下信息经济成为我国的工作重心,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人们的性色观念变得更开放更自然,社会更人性化;电脑和网络的出现是科学史的重大进步,也给谐音带来一次革命;国民的思想解放而自由.  相似文献   

2.
语言从来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最初都是从民众的语用变化上得以体现。它包含着传统文明和现今社会文化最深刻的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日益膨胀的今天,各种流行语和新词语以其鲜活生动、别具一格的表义方式,彰显了社会主要群体鲜活的文化心理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社会文化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对其构成、独特的表义方式及其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进行解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言认知理论体系正在发生大的变革,其真正动因是"字本位"理论的提出。"字本位"的立论源于对汉语本体的研究,解决汉语言的生成问题,促使语言认知理论本土化。汉字具有意象表义的语言特点,字形与字音在表义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形声字并非表音文字,其字体结构依然遵循表义原则。字形表义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对汉语语言的构成影响较大,推动汉字完成了由记事转为记录语言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4.
以往读书,每每为汉族民俗文化中的谐音象征所吸引,通过初步研究,我认为,谐音象征作为一种或一类语言民俗现象,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汉族文化的本质。一汉族文化中的谐音象征,不仅见于民俗传承的多数层面和几乎一切类型之中,而且与汉  相似文献   

5.
谐音备受汉民族青睐 ,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它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多姿多彩的文化印记 ,和汉民族一定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习惯等密切相关。本文将以言语交际学、修辞学、词汇学、方言学、民俗学、心理学、文化学、发生学、符号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为指导 ,以分类、归纳、比较等为研究方法 ,分析它在社会语用中的价值 ,从而让人们了解谐音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 ,熟知一定的知识 ,以利于更好地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6.
大量使用谐音,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网络谐音流行语生成渠道主要有普通话汉字词谐音、方言字词谐音、数字谐音、音译外来词、缩写汉语拼音词等.网络谐音流行语具有诙谐幽默、经济简洁、视觉性强、粗俗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谐音法的巧用、妙用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谐音法系统解读《红楼梦》会有许多新的感悟。《红楼梦》运用谐音法的原因有四 :一是省时省力 ,二是慎言避祸 ,三是以有代无 ,四是刻意朦胧。其运用谐音的范畴亦有四 :一是人名的谐音 ,二是画名谐音 ,三是物名谐音 ,四是人名、物名综合谐音。其运用谐音的方法则更多些 :诸如 :一人一名谐音 ,所指一义 ;一人二名合用谐音 ,所指一义 ;一人三名三个谐音 ,各有所指 ;二人二名联合谐音 ,所指一意 ;三人三名三个谐音 ,所指一义 ;合家谐音 ,所指一义 ;一击两鸣式谐音 ,等等。《红楼梦》对谐音法的运用 ,有些很明显 ,有根有据 ,有的有歧义 ,但不能牵强和误解。用谐音法解读《红楼梦》对理解其创作意图、文本结构、人物性格和命运等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自源性文字,它的形体构造与表义方式直接受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构形特点和表义方式。本文着重阐述了古文字构形组合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分析了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字构形组合形式的影响,从具象性、辩证性、模糊性三个方面揭示了汉字在构形表义中形成的独特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谐音双关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跨语言修辞现象,但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谐音双关的修辞效果,如何鉴别谐音双关的修辞效果,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本文在语义场理论视角下,从质和量两个角度讨论了影响谐音双关的因素,并确立了谐音双关修辞效果的鉴别标准。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是17世纪中叶用山东方言写成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该书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之际山东民俗文化的具体形态,特别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山东一带在诞生礼俗、婚姻礼俗等方面众多的谐音民俗事象。如以"笊篱"谐音"早离",寓意"早点离开"(死亡);以"羊"谐音"祥",寓意"吉祥"等等。这种谐音民俗以谐音象征的方式隐喻了人们的愿望和诉求,体现出民间对语言的魔力崇拜。  相似文献   

11.
数字"8"作为一个纯粹抽象的符号,借助中国汉字特殊的谐音与指意,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这些显在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谶文化.通过对谶言发展始末的梳理,可知谶文化对大众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谐音流行语,前提是对谐音及其与相关修辞手法的关系要有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声音趋同会导致语义所指在联想空间中邻近,在突显动因支配下她可以形成谐音借代这种类型的转喻.受双关原则的支配,它又可以构成谐音双关.谐音借代的语言现象不能被解释为双关.  相似文献   

13.
试论谐音托物寓义之现象黎传绪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之中,有一种被人们称为“套口气”之风俗。譬如,在结婚喜庆之时,馈赠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人们以其谐音,借此四物对新婚夫妇表达“早生贵子”之美好祝愿。在祝寿之时,赠送绘有猫和蝴蝶之“猫蝶图”。因“猫”和“耄...  相似文献   

14.
古人释梦的方法和原理,实际上是对"梦的解释"(即"释梦")的再解释。其修辞阐释法主要包括:借代法、倒反法、谐音法和析字法;文化阐释法包括:干支法、八卦法、阴阳法和五行法。我们并不赞成古人释梦中的迷信做法,但那毕竟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挑战,而且具有某种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成分,其间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古人释梦的方法和原理,实际上是对"梦的解释"(即"释梦")的再解释.其修辞阐释法主要包括:借代法、倒反法、谐音法和析字法;文化阐释法包括:干支法、八卦法、阴阳法和五行法.我们并不赞成古人释梦中的迷信做法,但那毕竟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一种挑战,而且具有某种合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成分,其间蕴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名是人的符号,人类个体凭借它将彼此一一区分开,因此区别性是它的基本特色.由于姓名在社会群体中发挥着交际职能,因而又受社会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文化意识的增强,姓名的表义性不断增值,人们在姓名中渗透进社会时代意识、文化意识.本文试从性别意识的角度分析华夏古代人名文化底蕴,揭示华夏古代人名的性差恃质.一、女旁姓氏华夏人名由姓氏与名字组成,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具有传承性。女旁姓氏,如“蜗、姜、姬、隙、始、拟、姚、劝、娠、械、媳”等,它们的来源上起女蜗氏,下至三皇五帝之时,十分古老,商代以后的女劳姓…  相似文献   

17.
文学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与语言的运用密切相关.谐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常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语言的运用、形象的塑造和人名的谐音寓意三个角度来探讨谐音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表达功效.  相似文献   

18.
论汉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和原始的认识方式,比喻义的产生过程是一种隐喻认知。汉语词语的比喻义中蕴涵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比喻义的大量出现反映了汉民族的生存生活状态给语言带来的影响。汉语词语的比喻义环环相扣,具有一种比喻化的表义程序,形成了一个类比性的隐喻框架和一套类比性的隐喻规则、隐喻模式,构成了一个无穷的隐喻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文化的语言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来之所以存在蔚为壮观的诗歌文化,作为物质材料手段的汉语的独特性是个起很大作用的因素。汉语词汇的单字性,语法的利索性、灵活性以及音节的乐音性等特点,使传统诗歌尤其是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近体诗,得以形成小巧玲珑、富于音韵美、又便于表义丰厚而含蓄的最佳体制特色。由此揭示了汉语对于中国诗歌形意优美这一特点的形成乃至整个诗歌文化所起的条件作用。文章认为,诗歌文化语言条件的研究可给旧体诗词改革和新诗的改进提供合理正确的路向,促进中国诗歌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同时也可推动汉语文化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比拟是根据联想或想象把甲事物当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从比拟的定义来看,甲事物、乙事物和“写”是比拟构成的三要素。为更好地认识比拟的语言性质,把比拟和其它辞格更好地区别开来,有必要观察比拟三要素的语言表现形式及其在比拟认识中的作用。一、乙事物是比拟表义分类的根据。比拟一般根据乙事物的不同,从表义上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例如:①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郑文光《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②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刘白羽《长江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