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考察《左传》,韩宣子说"周礼尽在鲁矣",是在"观书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鲁国较好地保存了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而并非看到了鲁国守礼的事实。事实上,春秋时期鲁国周礼的崩坏情况比大多数国家都严重,周礼亦不在鲁。是以,"周礼在鲁"之论成立的条件应予以二元界定:一指春秋之时鲁国对记载周礼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况,其实质是"礼书在鲁;"或指春秋之后礼学在鲁国的兴起情况,其实质是"礼学在鲁"。  相似文献   

2.
邾,又称邹,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落方国,西周初年所封的鲁国乃古代东方的奄国之地。两国域内著名的"汶阳之田"与"泗西之地",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文明。这一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岳石文化与晚商文化的冲击、西周文化东渐与邾奄文化的交融、春秋人文思潮与邾鲁文化的形成。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文化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3.
<左传>认为鲁桓公夫人文姜与其兄齐襄公淫乱导致鲁桓公命丧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文姜之乱",从而使文姜背上了淫乱的恶名.然而核之<春秋>,文姜淫乱之说难以成立.文姜可能是鲁国历史上的一位女君主或执政,并可能在其子鲁庄公年幼时代为摄政.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先秦史卫国未能称霸中原的原因一种意见认为,卫国地位在西周初封时较齐、鲁、宋、晋等国远为重要,至春秋初期乃为诸侯大国,按理完全可以称霸中原,但由于周室衰微,戎狄乘机而起,而卫国处在狄族的包围之中,受难最重,故不仅无法称霸,并且几乎被狄灭国。公元前660年,卫被狄击败后,靠齐国帮助,迁至楚丘(今河南滑县),从此便成为小国。另一种意见认为,春秋时期,卫国之所以不能称霸中原,首先是卫国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暴虐无道,争权夺利,因而导致内乱频繁,大大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其次,在政治上,卫国统治者因循守旧,不能改革发展生产,不能利用贤能治理国家奋发图强。再次,从列国形势看,在春秋诸侯妄图称霸、剑拔弩  相似文献   

5.
(一)《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周礼·春官》和《礼记·玉藻》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记史和史官制度,比之殷商更趋完备.《春秋公羊传注疏》引闵固曰:"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见,西周以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史书.《墨子·明鬼》谓西周晚期周、齐、宋、燕皆有《春秋》.《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就是说,按年代顺序记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事迹的《乘》与《祷杌》,其性质与体裁同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十二诸  相似文献   

6.
刘涛 《东岳论丛》2012,33(7):86-89
西周初年的分封诸侯,带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次官学下移,即西周王室的学术下移到了诸侯国.这在分封鲁国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分封鲁国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它为西周时期的史官之学注入了新的因素,使西周时期的史官之学较之夏、商时期的史官之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它为春秋以来邹鲁(搢)绅之学及孔子儒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一部《春秋》使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左传》的作者又补续了十余年,详备的鲁史便截止到了战国之初(前468)。战国时期的鲁史《史记》中仅存梗概,且缺略、讹误甚多,《鲁周公世家》与《六国年表》等有关部分多互相矛盾。究其原因,诚如司马迁所说:“秦烧《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他只好依《秦记》及诸子传闻叙写战国史事。后世学者考订战国历史多注重战国七雄,于鲁史不甚留意。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与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二书略有涉及,此外有关论述不多。钱、童二氏于鲁史多有创见,但没有系统地予以勾勒,而且两家的论证也多有不同之处。本文不揣谫陋,意  相似文献   

8.
秦国,在春秋时期,穆公是五霸之一;进入战国,一跃而为七雄之首。它结束长达四百多年大国争霸和诸侯称雄的分裂局面,完成全中国的统一大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写下了至为重要的篇章。 然而,秦国发展的历史过程,较之西周初年受封的晋、齐等国,整整短了西周一代。它在平王东迁之际,由于襄公以武装护送王室有功,才开始受封,列为诸侯,平王赐它以岐西之地“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相似文献   

9.
齐鲁考辨     
<正> 山东省为什么称“齐鲁之邦”?一般说法是因为西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立了齐国;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于曲阜,建立了鲁国。因此,山东有“齐鲁之邦”的称谓。这种解释并不错,但不够。试问太公建国为什么称齐?伯禽建国又为什么称鲁?山东古国不止齐和鲁,还有滕、薛、莱、莒等等,为什么不称“滕薛”或“莱莒”?  相似文献   

10.
《诗经·齐风》中《南山》《敝笱》《载驱》诗义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齐风》中《南山》《敝笱》《载驱》三诗历来被视为讽刺齐襄公、文姜兄妹淫乱的组诗,但从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看,齐人并不在意他们之间的性关系,也就不可能作诗加以讽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相互通婚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纽带,齐、鲁两国素有通婚传统。齐人看到鲁桓公依礼求婚于齐、文姜依礼归嫁鲁国而欣喜,对文姜、鲁桓公破坏齐、鲁友好关系的行径加以谴责:《南山》谴责导致齐、鲁关系恶化的文姜、鲁桓公,《敝笱》、《载驱》描写文姜嫁鲁时的场面,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对齐、鲁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视是齐人创作这组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春秋时代鲁国政治的显著特点是:执政之卿都出身于公族。非公族不得执鲁政,这似乎是鲁国的不成文法。因此鲁国卿大夫之间的争夺主要是公族内部的争夺。鲁国的大采邑主虽然都出身于公族,但为争夺权力和采邑而进行的斗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其他国家,鲁国采邑主之间的争夺战对政局的影响比其他国家更为明显。春秋前期鲁国主要执政者有展氏与臧孙氏,庄公以后盘踞卿位的还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东门氏及子叔氏。这里仅以臧孙氏和季孙氏的采邑为例,以见采邑消长与卿族兴衰的关系,以及采邑争夺对鲁国政局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春秋经》与三《传》(《左传》、《公羊》、《谷梁》)对日月食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科学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春秋至战国的二百四十二年里,据鲁《未修春秋》所记,鲁国可以看到六十一次日月食。但《春秋经》却记了三十七次。《经》与三《传》及三《传》相互之间在日月食记载上,有许多地方迥然相异。现仅就涉猎之所及做一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13.
《左传》“夏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夏汭地望的几种不同注解春秋时期的"夏汭",两见于《左传》.昭公四年记有吴伐楚时"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昭公五年记有楚伐吴时"?射以繁阳之师会于夏汭".西晋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古汉水(沔水)下游又称夏水,故春秋以至汉、晋,汉水之口称为夏口,此即《汉书·地理志》所记之汉水东流"南入于江"之处,约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最东端的碪家矶至黄陂县南的沙口之间.不在今入江处.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体育     
孔子(公元前551元—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不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文化及教育的奠基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他的体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绪论春秋为孔子所修。列于六经。当时鲁国史记。本名春秋。圣人因之。表年以首事。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鲁史记仅于赴告策书。载其事实而已。春秋则依事实之善恶。而有笔削之褒贬。于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銊。故孟子目为天子之事。谓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故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懼。王道之正。人伦之纪。于是备矣。孔子修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经成。诸贤为传以释经者有五家。即公羊、谷梁、左氏、邹氏、莱氏、是也。邹氏无师。莱氏未有书。故今祇三传。公谷为子夏传授。惟左丘明受经于圣  相似文献   

16.
卫在西周初封时是诸侯大国 ,其地位较齐、鲁、宋、晋等国远为重要 ,然而在春秋诸侯争霸中 ,卫国不但未能称霸 ,反而每况愈下 ,岌岌可危 ,原因何在 ?以史料分析得之 :政治上 ,卫国统治者争权夺利内乱不止 ,因循守旧不能改革自强。外交上 ,卫国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制订正确的外交政策 ,导致多国交相侵伐。不利的地理因素加速了卫国的衰亡。  相似文献   

17.
朱继平 《东岳论丛》2019,40(11):68-76
晚商东土有■族,■及与之关联的上■作为商王征夷方时的重要驻跸地,战略位置突出,是深入解析晚商东土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节点。■与上■地望,学界多主张对应《春秋》文公七年鲁国郚邑。鲁郚说虽与■字构形、音义相符,却与卜辞所见同版地名间的地缘关系不合。综合各类文献可知,■、上■与向、莒、■三地皆近,唯有以■、上■对应《春秋》庄公元年齐国郚邑,方能同时满足这三组地缘关系。且汉晋古书所见与齐郚邑系联的浯水、浯山,亦可进一步佐证齐郚说可信。因此,卜辞■族即西周史密簋、《春秋》经传等所见吾夷、郚邑之前身,故地当在今潍水上游安丘西南李家西郚村郚乡故城遗址。  相似文献   

18.
两周金文与莒史补孙敬明,徐鹏志莒为山东先秦东夷古国,其于春秋时期曾一度与齐、鲁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对其历史的研究,不但对于探讨先秦时期中国东方濒海地区东夷文化的面貌与内涵,而且对于科学地认识当时古国族之间文化交流和互为影响的关系,以及对建立起山东古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根据战国楚令尹的有关史料,辨艰析难,对这一时期楚国令尹的序列作初步探研.以下的考述,将按当时楚令尹任职的先后,以次进行.公孙宁字子国.平王之孙,令尹子西之子.其任令尹始于惠王十一年(前478),《左传·哀公十七年》有明确交待.次年,他因"败巴师于?",以军功受封析君,其时已接近春秋之尾.观  相似文献   

20.
齐桓公北伐山戎以解救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对于"齐侯来献戎捷",向有不同评说,我们应立足于史实,并结合先秦以至清朝的相关经学著作进行考辨。另外,通过史实的还原和评价的梳理可见齐、鲁、燕三国的文化差异及其国家化风格各具特色,文化风貌异彩纷呈,但实际上是彼此影响着对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