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被不断征用,农民被迫离开其赖以生存的土地,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及其面临的困难和社会保障问题需因地制宜解决。选取沈阳市郊兴隆台镇三个行政村的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农民失地基本情况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失地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如:农村土地对农民生活保障功能的弱化;失地后农民就业面临严重危机;收入减少,消费增加,失地农民逐步转化为城市贫民;失地补偿制度欠佳和补偿款利用不合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针对研究区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起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资本下乡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就业,但也可能"伤农害农";农民认为资本下乡比较好,也愿意出租土地给下乡企业并到下乡企业打工,特别是在自主权和收益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对资本下乡的评价以及出租土地的意愿都非常高。可见,资本下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农民权益没有保障的资本下乡。因此,资本下乡要从建立收益分享与增长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监管等方面着手,真正把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权益作为推进资本下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土地养老保障、社会养老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共时关联性分析以及城市化、征地补偿安置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历时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问题发生的中国情境做出回应。在土地承担保障功能且土地保障与养老结合最为紧密的宏观背景下,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是我国征地补偿安置长期存在的显著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政府通过土地重新分配或非农就业安置间接承担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基本责任,补偿权与社会保障权的混淆并没有实质性地损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利益;但在市场化转型时期特定的政策内外环境系统中,由政府主导进行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分担结构内部,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责任的"后撤"同时意味着非正式的和制度性的被征地农民个人养老责任的"强化"。被征地农民在没有得到公平补偿的现实情况下,只能主要通过自我积累与市场竞争来实现养老需求,并最终导致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发生,且因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群体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和部门不按政策规定办事、不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甚至在征地补偿等方面与民争利,导致失地农民失去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生活陷入贫困,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行为,解决失地农民劳动就业;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农村土地经营,使农民变失地为经营土地,让他们能够从土地上得到长久稳定的收入。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一群体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和部门不按政策规定办事、不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甚至在征地补偿等方面与民争利,导致失地农民失去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生活陷入贫困,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征地管理,规范征地行为,解决失地农民劳动就业;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农村土地经营,使农民变失地为经营土地,让他们能够从土地上得到长久稳定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引入新的收入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这一过程中,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本文从就业与保障视角进行研究,指出非农就业的增加会导致农民的分化,进而使农民对土地功能诉求发生改变,产生土地流转意愿。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会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提升农民非农就业稳定性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为此,本文建议:第一,在引入工商资本进入的地区,可以鼓励其进入农村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领域;第二,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法规以形成成熟土地流转市场,并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8.
2007年至今,成都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农民是改革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满意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宅基地改革的顺利实施.本文依据四川省成都市周边5区县11个村400份问卷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农民对改革带来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变化较为满意,而对改革后的收入、就业以及社会保障水平满意度较低.因此,应努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护参与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土地保障的本质及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本身的特性,土地具有就业承载和养老等社会功能,土地保障是土地社会功能的表现。土地保障不是社会保障,其本质是农民在社会保障缺失条件下,土地的社会功能对社会保障的强制替代。土地保障导致了低效率和不公平,只能在家庭经济的限度内通过代际互助和劳动协作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地被征用,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偏低,以及国家征用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方式单一、社会保障缺失等方面原因,失地农民失去生活保障,面临生存问题;收入不稳定,大多数收入下降;转移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不乐观;身份尴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游离.建议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以民生为本,结合实际搞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健全失地农民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选取湖北省远安县马渡河村作为样本,通过全面分析金融危机风波对该村农民外出务工的负面影响和农民外出务工特点,并针对部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情况,提出了增加政府政策性扶持,促进农民工本地就业;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避免因经济波动带来就业波动;向农民工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灌输自主创业的思想;发展新型农业,培养多方面人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外出务工者解决后顾之忧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使其没有完全取代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功能,导致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存在着诸多阻碍因素,始终不能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认真贯彻落实新农合、新农保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还应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只有形成完善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流转政策实施才会顺畅,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才会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分割保障"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建国后60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大改变,该制度导致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我国农民应该获得社会保障,因为,宪法赋予了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农民也履行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社会保障的本质要求。国家也应当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因为这既是现代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缓解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就医、养老等问题的机制之前,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保障。本文从改革征地政策,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论述了对失地农民利益维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土地承载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存保障的双重功能,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民社会保障权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顺利构建。论述了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权利2种权利在属性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社会功能上存在着内部的冲突与外部的重叠、权利保护上存在的优先顺位关系。提出3点启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利用是农民社会保障权实现的物质基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合理利用离不开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民社会保障权应该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失去了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就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来源呈非农化和多元化倾向,家庭支出数量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土地保障开始向社会保障转化,住房及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失地农民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经济上,社会制度上、政治权利与参与上、文化和心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失地农民身份的定位只能是市民,工业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根本,城市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基础,一体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渐进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过程。实现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转化,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失地农民与市民就业上的不平等,给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通过教育尽快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民增收愈发困难的背景下,农民财产性收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收入制度、产权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不完善,加之市场缺陷和农民自身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近年来虽然增长较快,但来源单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低,且地区差异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清晰界定农民财产权利,保障和提高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年对无锡市惠山区257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政策持支持态度,愿意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影响农民参与置换意愿的因素包括农民对于土地的认知、农民非农就业情况以及农民对于城镇社会保障的认知3类因素。指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可通过创新土地补偿方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降低农民参与城镇社会保障门槛3个方面促进农民参加置换。  相似文献   

19.
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局限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将社会保障作为被征地农民安置方式的实践。通过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局限性分析发现,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保障安置存在着背离权利主体的平等性、转换责任主体、混淆分配层次、保障水平较低等局限性。社会保障作为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困境,是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伤害。作为再分配手段的社会保障既不能代替安置的功能,也不能被安置的初次分配功能所替代。为更全面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应在合理安置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保障这一"安全网"。  相似文献   

20.
广西新生代农民本土就业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广西新生代农民本土就业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新生代农民本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外部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就业状况有重要影响。要提升新生代农民本土就业水平,应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优化区域环境和家庭创业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