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制度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城市化进程。经济因素是城市化演进的持续推动力,它通过工业化、比较利益、资本等驱动城市化;人口因素是影响城市化最能动的因素,通过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引导人口城市化;制度是推动和阻碍城市化的关键因素,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框架推动或阻碍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3.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遏制我国资源加速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的希望所在;加快城市化又是提高人类智慧和文化素质、增进社会文明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经历程,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虽然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特征突出,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文章以吉林省为案例,深刻剖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城市化水平滞后,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对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的道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转型。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但更多地表现为规模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特征,"半城市化"特征明显,对城市化的关键性制度约束仍然存在,城市化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严重,在发展上需要全面提升城市化的发展质量,深化城市化发展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推动中国城市化实现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人口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核心和根本目的,产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动力,空间发展质量是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包括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城市化 ,而其中农村城市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一些制度因素 ,并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口城市化区域发展静态与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利用全国人口“四普”、“五普”资料,对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口城市化现状特征、历史演进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在静态上,总体水平低,类间差、类内差大是我国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区域特征,这是我国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和现实体现,将人口城市化高水平区域划分为城市区域型、对外开放型、老工业基地型。在动态上,可将我国内陆31个省市区划分为各具特征的三大人口城市化动态类型,从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动力、发展阶段等角度探讨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省际差异形成机制,认为我国已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从而提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民工社会救助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存在、农民工社会救助意识薄弱、政府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不仅是农民工应对社会困境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要求;不仅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还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步骤。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必须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必须发挥政府、农民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多方积极性;必须从提供主体、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方面设计好农民工社会救助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可达到的水平,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人口、资源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认识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化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作为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不仅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强对甘肃人口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掌握甘肃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对策,对推动全省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腐败的产生既有社会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也与行为主体的主观认识和心态相关。部分公共权力者道德品质败坏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动机。本文从部分公共权力者道德品质败坏的原因、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表现论述了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城乡二元格局突出,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探讨重庆城镇化滞后的原因,认为重庆城镇化水平滞后在于其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不顺畅。要加快推进重庆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必须优化重庆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贵州农村社会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贵州农村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有诸多源于自身的障碍。其封闭的环境、落后的教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严重制约了贵州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城市化和社会变迁的角度 ,将城市化和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结合 ,通过城市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引入 ,加速贵州农村地区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 ,探索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供应链协同行为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有效率的供应链制度安排建立在为供应链协同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应有的控制力基础上,实质上就是构建一种企业与农户互惠共生的准一体化供应链。供应链协同需要依赖企业与农户共生互动产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外界环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正激励将强化协同的动机,最终使企业与农户的安全农产品供给行为成为一种自发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系统总结城镇化过程中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存在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归纳总结,概括出了城镇化过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说、路径与综合模式说、动力说、周期说以及绿色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等研究趋势.认为城镇化在研究的范围中以微观层面为主、宏观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城镇化与相关领域的结合研究相对较少,对民生、福利关注、落后地区以及生态脆弱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及其机理分析、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型城镇化在社会医疗、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城乡差距等问题等的研究稍显不足,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后期城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的多元性,首先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马克思社会动力学说在肯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同时,指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以生产力为根本内容的合力系统.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其次是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社会发展标准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7.
"性恶论"是权力制衡学说的理论动机,"权力在运作中倾向变异"是权力制衡学说的实践动机.在国家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吸取西方宪政制度的合理内核,着力建构"法治与权力制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城镇化动力源,它们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城镇化动力机制。该文以新疆石河子为例,从包含制度因素的产业结构转换角度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建立VEC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纬度研究城镇化各动力因素与城镇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基础动力;工业化和制度变迁构成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根本动力;服务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风险质变是理解当前社会非正义化与“社会脆化”的重要视角。它是阶段性社会风险受到“冷处理”,积聚、质变为社会结构性风险的动态过程。经济锦标赛、制度改革和迎合、道义价值的辩护以及社会理性程度低是空间城市化中社会风险质变的发生力量。风险利益评估、风险界定以及对抗争行为的漠视是社会风险质变的具体机制。社会风险质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发展代价,其直接后果是社会结构性风险的产生,并进一步造成社会风险分配不公以及社会的非正义化,使社会陷入发展和纠错困境中。找回社会,改变经济锦标赛的发展路径,构筑“强国家-强社会”的发展模式,让经济发展嵌入到社会完善之中是摆脱社会非正义化、走出纠错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对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的研究可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基于欧拉方程,建立了储蓄谨慎系数测定模型,利用1999年以来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乡居民储蓄谨慎系数进行了对比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远远高于城镇居民。最后从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检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