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心雕龙》主要是以作家创作实际为其对象,对作家创作经验加以认真研究和总结,并给以理论概括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但其中也涉及许多民间文学作品。刘勰在对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论述中,表现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似乎尚未引起《文心雕龙》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们认为,刘勰的民间文学理论是他的整个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理解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齐梁以前文艺创作发展的历史经验,阐述了文学风格与作家、时代、文体等方面的关系,还就风格多样化问题作了探索。《体性》篇即一风格专论,在《定势》、《风骨》、《明诗》、《通变》、《时序》、《才略》等篇章中也多有阐发。他的论述,内容丰富,见解精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风格论。研究刘勰的风格论,对我们深入认识文学风格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学观象,发展创作与评论,是不无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我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美学著作.它高峰挺峙,使其前代后世的文论均难望其项背.但是,在对于民间文学的态度问题上,刘勰却表现了他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于《诗经》中十五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轻视态度,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使刘勰形成这一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每一篇都自成一格,文章取其《才略》篇,从中探讨刘勰的作家批评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作家的"才""气""性"三方面探讨主观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及因之确立的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标准与原则,张扬文学的主体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第二部分对《才略》所涉及的影响创作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使"才略"的视阈得以拓展;第三部分分析刘勰所持的批评作风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阅读并研究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之后,意味深长地说:“……要知道啊,根据这些材料是可以写山很好的,关于人民的憧憬和期望的研究论文的。……这种真实的人民创作,在我们今天,研究人民的心理的时候,是非常必需和重要的”,的确,在今天,我们研究民族的心理、思想(尤其是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等方面,“民间文艺才是最真实,最可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6.
从来谈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传承关系的人,不是说他“辞旨出于老庄”,就是说他“学术源本六经”.钟嵘认为“陶潜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宋濂说陶“其先得于太冲,景阳”(即左思与张协).龚自珍谓陶诗是“二分梁父一分骚”(《梁父吟》与《离骚》).这些说法都道着了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及诗文风格的渊源般之一端.本文则拟着重谈谈诗人创作的另一个汲取养料的来源——民间文学.高尔基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国家的伟大诗人们的优秀作品,都从人民的集体创作宝库汲取滋养料.”陶渊明在这方面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凡属真正伟大的或优秀的作家,差不多都同本民族的民间文学结成或多或少的姻缘关系,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溶入自己的血肉,诞育了出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呈献给千秋万世的人民大众。屈原的《离骚》与《九歌》,采取绚丽多采的楚国古代神活,仿效沅湘之间的民歌体裁进行创造。司马迁游历各地,亲自采访许多秦汉之间历史人物的民间传说,仪《史记》中许多人物传记写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唐代的刘禹锡留心巴渝的民歌《竹枝》,进行民间文学提炼,成为诗集中的一串明珠,现代中国文学的巨匠、革命掹士鲁迅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说过:不懂得民间文学的作家不算是一个好的作家。可见民间文学与作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民间文学千百年来哺育了千千万万优秀的作家,例如在希腊神话的土壤上就孕育了诗人荷马、萨福、阿尔克瑞翁、品达,寓言作家伊索,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等等。中国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李白的乐府诗,也都体现了民间文学与作家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学,就不可能有今日如此繁荣的世界文化,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之多的烂如群星的伟大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学在文苑中好象是一种野花,不大被人注意。在文学研究领域关于它的研究也地盘较小。这种现象值得注意。野花有野花的美,不能轻看,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很大、但他和许多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很重视民间文学。他从小受到民间文学艺术的熏陶,此后又不断地接触民间文艺。在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当然他的接受影响,是溶化、吸取,不是照搬,也不是生吞活剥。在民间文学理论上,他曾著多文加以阐述,虽无专著,但其理论却颇有系统,读这些文章,常常能使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鉴于对鲁迅民间文学理论贡献方面现在研究文章不多,故试写这篇论文,作为自己学习和探讨这一问题的初步。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生平     
刘勰一生大约经历了家居读书、投奔寺庙、解褐入仕、重归寺庙等四个时期。刘勰少时,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未曾婚娶,奉母在家读书。二十三四岁左右,母亲去世,刘勰离家入定林寺,拜在当时的高僧僧佑门下,虽然没有出家,却在定林寺一住十余年。而在定林寺的这十几年,正是刘勰一生中学术研究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刘勰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博通经论”,为定林寺整理佛经,一是撰写《文心雕龙》。前者使他“长于佛理”,赢得时人的看重,后者则使他千百年后赢得世界性声誉。梁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离开了定林寺,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官…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诗论     
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贯穿着古代文学的始终。因而中国古代文论主要的是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尽管是泛文学的,但其主干则是诗赋。“文心”,相当一部分是诗心。刘勰提倡“宗经”,其一是《诗经》。根据五经总结的“六义”,其中如“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也可以说是诗的义则。“文之枢纽”中的《辨骚》篇,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屈骚的艺术价值。风、骚并峙,在理论上揭示了古代文学的两大源流。“论文叙笔”中,《明诗》篇论述了诗的历史、诗的特征。《乐府》篇论述了诗与音乐的关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籍贯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据《梁书》卷五十《刘勰传》记载, 刘勰为东莞莒人,对此,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一文曾做过专门的考证。根据杨先生的考证成果,并结合一些其他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莒即今山东莒县,春秋时为莒子国,西汉属成阳郡,东汉属琅琊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东莞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将莒划属东莞郡。晋永嘉时,天下动乱,北方沦陷于异族,东莞亦在其中。渡江以后,随着北人大批南移,东晋政权在南方大量侨置州郡, 即将原先的一些北方州郡名强加于南方的土地上,以安置和安抚这些北人,巩固自…  相似文献   

13.
世界观是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观点与态度的总和。对于古人世界观的了解,主要根据是本人的著作以及有关史料。现在保存下来的刘勰著作,除《文心雕龙》外,还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其他史料,只有《梁书》、《南史》两传,两者基本相同,非常简略。所以,对刘勰世界观的看法,一向是各有所见。《光明日报》一九六二年六月三日《文学遗产》第四百一十七期上,对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刘勰世界观、文学观的讨论情况,作过综合。近几年,探讨仍在继续深入。大致分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他生平经历了宋、齐、梁三朝。其所著《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是刘勰三十几岁时所作。此书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古代文学理论的成果,总结了前代文学创作经验,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刘勰在这部著作中,虽然对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没有专章论述,但在论述其他有关问题时,常常涉及到对三曹的评价。他的不少见解很有学术价值,当然,其评述中也不排除有偏颇及失误之论。据此,对刘勰对三曹的评价进行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三首的文学成就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魏武“雅好诗章”《文心雕龙》中,涉…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才华横溢的伟大作家,是极富浪漫主义风格的骚体诗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由于他力主抗秦,后又被谗见疏,因而在今天所能见到的经过秦火焚烧的战国史料及秦代文字中其人其事无传。汉兴,楚人称颂他的义行,赞叹他的文采,于是评价之风畅开并酿成高潮。因汉武帝独尊儒术,思想归于一尊,此风波及文苑,汉人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小说文体发生了明显的蜕变,多元并存的格局虽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和变化,但两极分化的潮流却日益显著和巨大。一面是向传统的回归,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靠拢,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契机,一面是向现代派的迈进,崇尚深奥幽冥的境界,讲究“背向生活,面向心灵”,创作手法更是日新月异,变幻莫测。这两条道上似乎都有张承志,但我们又不能把张承志明确地划归哪一类。说他属前一类吧,《金牧场》和《黑山羊谣》都无可非议地借鉴了国外现代派,尤其是拉美结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说他属后一类吧,他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借鉴又是如此明显,执着和得心应手,以致我不得不写下这篇文字。  相似文献   

17.
玛拉沁夫是草原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对蒙古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主要体现在描写具有英雄气息的人物形象,壮美的审美风格和多用谚语、韵白相间的创作技巧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三玄的本体论和辩证法对刘勰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体论促成了《文心雕龙》一体化的探本溯源性建造,辩证法则使刘勰从矛盾对立的角度进行“支体必双”式的整体性发展把握。以道的此岸性与彼岸性、动态性与静态性为分野,以《易经》为总源头,《易传》和《老子》、《庄子》在相辅相成中又形成双水分流的态势。三玄对《文心雕龙》本体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刘勰对这四性的综合把握上;这种把握,从美学辩证法的角度看,还应从刘勰对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玄佛化的道家和以接受挑战的身份出现的儒家的整体性上去透视。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展开的时代语境下,民间文学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价值也被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们发现,新文学作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在他们的创作中运用民间文学,沈从文也不例外。"筸人谣曲""劳动号子""小调"这三种形式的民间文学在沈从文乡的土小说中体现最为鲜明,沈从文众多文本中都对它们进行了移用,使得其乡土小说创作无论是在增添文本表现的地方性色彩还是在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向度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而鲜明地服务于其乡土小说写作的美学意蕴,体现出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不可忽视的深厚关系。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十分重视民间文学。虽然他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著,但是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却散见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的片段。这些理论片段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到的问题又非常广泛,把它们缀合联贯起来,就可以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民间文学理论体系。在民间文学理论的园地还呈现着荒芜的现象,民间文学还没有普遍得到正确的理解的今天,整理和阐述鲁迅先生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是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