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西江督护与南朝岭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历来颇受忽视的南朝西江督护一职进行了考证和评价 ,认为西江督护处于正五品至正七品之间 ,在岭南地方官僚体系中处于中上层。西江督护的设立 ,与两晋南朝的岭南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活动范围不仅覆盖了整个西江流域 ,而且跨伸到了南部滨海地区 ,表明南朝对岭的南开发是以西江流域为中心 ,沿着西江水系和广州中西部沿海两大水上交通线路 ,以武力为前驱和后盾来推进的 ,在开发岭南和维护南朝在岭南统治等方面 ,西江督护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岭南民族经济史在我国民族史和岭南开发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但真正从民族学的视角,从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依存和互动去论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从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来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并不多,一些重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为制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朝是赫哲族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清政府采取了武力征讨、安抚羁縻、攻心为上及训迪教化等刚柔并济的统治政策,对该民族的长远发展和会进步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百越民众“奉行马将军故事”,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巩固自己斗争成果的将军,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百越地区郡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岭南地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岭南文化形成的探讨,应从既包括儒家学术文化,也包括土著民俗文化的大文化观出发.岭南原始文化出现雏形当于母系氏族社会;但渐趋成熟则在夏商周,全面确立在春秋战国时,比中原稍晚.秦统一中国后,岭南土著民族文化出现雏形;赵佗主南越国,岭南汉族地域文化出现雏形.此后,随着中原文化不断向岭南传播,岭南汉族地域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交替演进,至唐代以后岭南文化渐趋成熟,明代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7.
宋代时 ,广源州壮族首领侬智高因外遭交趾侵掠 ,内受宋王朝拒纳防范 ,为了图谋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愤而率众起义 ,沉重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势力 ,促使宋王朝调整对岭南民族的统治政策 ,加强了南疆的防务。因此 ,侬智高领导的反抗封建压迫的民族起义是正义的战争 ,侬智高是壮民族的英雄 ,其历史作用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境内 ,居住着侬、岱、老、泰、掸等民族 ,与中国的壮族语言相近 ,习俗相类 ,彼此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考古资料表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 ,岭南与东南亚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 ,岭南地区的有肩石器随着其居民的西迁而传入东南亚各地 ,形成了以有肩石器为特征的文化圈 ;青铜时代又形成了铜鼓文化圈。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民族先民是历史上从岭南的广西地区渐次西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赵炳林 《民族学刊》2021,12(8):93-103, 130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俚僚等百越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唐朝在消灭伪梁、伪楚两大割据政权和地方叛乱势力后,恢复了对岭南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唐朝在岭南推行了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屯耕、修浚交通水利设施、整饬外贸秩序等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整体开发和快速发展。唐代岭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岭北中原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便在岭南地区,各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简论六朝时期广西的民族关系林志杰(广西民族学院历史系)六朝是广西民族关系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居住在八桂大地上的土著主体民族──俚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及封建统治者怀柔、征讨恩威并用的二重民族政策下,一方面加速了同汉族的民族大融合,另一方面又为反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吐蕃经略西北的历史进程与西北的地理特征,分青藏高原、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三大区域,评述近3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的研究概况、观点,并提出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清朝初年,固始汗征服卫藏以后,留驻一部分蒙古兵驻扎杜北腾格里湖畔的达木草原。这支蒙古兵逐渐成为驻藏军队的主力,是护卫西藏政治中心的武装力量,并被清廷编组为达木蒙古八旗。到清末,达木蒙古逐渐藏化。  相似文献   

13.
王韶佚文考     
王韶是宋神宗熙宁间经略熙河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官至枢密副使。本文用正史中的相关史料,结合王韶经略熙河的史实,对从王韶家谱中辑得的王韶五篇佚文进行了考证,以期对研究北宋神宗朝经略熙河的历史,对研究王韶这位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王韶是北宋神宗朝开拓熙河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军事家、政治家.其<平戎策>提出了恩信招抚、汉法教化、平等相待、杂居互学、发展经济等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另为<全宋文>补辑王韶文五篇.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藏族游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问题作了研究.近期政府实施的"牧民集中定居"政策,符合大部分藏族牧民的愿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影响着藏族游牧民的定居决策.为了推进藏族聚居地区牧民定居和新牧区建设进程,需要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研究者们展开了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从本质上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公共政策,所以文章试图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以政策价值取向、政策系统、政策过程为分析维度,对研究者们的成果进行归纳和述评,以期对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是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优惠政策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招收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分数段优惠政策的讨论;二是对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的设置、招生与培养政策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三是对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收费制度后,面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学生无力负担大学教育费用的现状,国家教育优惠政策应及时介入问题的讨论。本文结合当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现实,运用国内外关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及教育平等理论进行了阐释和解析。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边区民族立法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民族研究》2012,(3):13-23,107
本文探讨了陕甘宁边区民族立法实践的理论、政策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对具体立法进程及内容的呈现,研究了边区政府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与实践情况;分析、总结了边区民族立法的特色、经验及不足,充分肯定其历史意义。陕甘宁边区的民族立法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建构平等和团结的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进行制度和法律建设的伟大探索,是当时边区人民政府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内蒙古的汉族移民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对支撑汉族和平移居及蒙汉关系平稳展开的深层机制进行集中考察 ,提出 :农耕对游牧的经济补充是联结蒙汉关系的内在基础 ;客居依附效应与私人友情是突破族际分界的关键环节 ;利益双赢机制则构成推动蒙汉互动、有效释缓紧张的稳固力量。而清朝对蒙古族游牧业的持久保护政策 ,则将移民冲击控制在一个蒙古族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就民族、民族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列宁继承了马、恩有关民族问题的辩证观点,创立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学说。斯大林发展了在一国之内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二战以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其民族理论和政策分化为以苏联、中国和南斯拉夫为代表的三种模式。由于民族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导致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