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印度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及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措施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工农业的发展.经过艰苦的努力,印度欠发达地区经济获得了发展,但仍未很好地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印度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着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法律体系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业发展落后的局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构建一个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劳动者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总和,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全民认同性等特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不可忽视.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思想及其经济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既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可能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就是要通过对县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充分挖掘并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为滞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保险业务发展缓慢、金融优惠政策效果不明显、金融担保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就要积极采取优化...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呈现资源过度依赖性、主体分散性和产业结构单一性,面临着区域性、渠道、产业链等方面的困境.“互联网+”具有交叉融合性、重构生态性和创新驱动性,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互联网+”认识不足,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更加薄弱,三是特色经济传统发展路径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四是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视角提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四大路径: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6.
金融支持吉林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是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加快吉林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除了在财政资金给予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各种形式的金融支持,这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短短的几年里,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令人振奋。但我们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从整体上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全省整个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传统的自给经济的旧格局并未完全突破,商品生产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第一,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劳动管理都很落后,剩余产品不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49个民族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其间.因此,贵州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且具有多样性、分布区域性、传承的神秘性以及民族的共同性.这种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经济客体,同时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本文分析了对外宣传贵州省地方特色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索了如何才能在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带动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理论作为一门新学科,是近几年出现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前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解放后,少数民族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0.
百色地区是广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87%以上。在沿海地区大力推行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新战略的情况下,百色地区以及一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面临严竣的挑战,百色地区以及一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应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地调整本地区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一、百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与特点百色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代,百色地区生产的八角、茴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